APP下载

古今对话 媒体融合

2021-03-02黄攀伟

新阅读 2021年2期
关键词:书法作品中华书写

黄攀伟

《书法名家写经典》一书是“中华经典资源库”项目成果之一。该项目2013年由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启动,作为首个围绕中国古代经典要籍,结合诵读、书写、讲解三种方式的大型文化建设项目,会聚了一大批当代知名的传统文化学者、朗诵艺术家、书法艺术家,旨在更好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领全社会经典诵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刘延东同志亲笔批示。2020年,在“中华经典资源库”音像产品的基础上,工作小组对300多幅书法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整理,甄选出其中62幅作品,经过熨平、托裱、翻摄、撰文配图、核对编校、视频上线、整体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出版了这本《书法名家写经典》(以下简称《书法》)。

《书法》一书在选题策划阶段就提出了“古今对话、媒体融合”的出版思路,并从古代经典与当代书家相结合,传统图书出版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古代与现代书籍装帧工艺、阅读方式相结合三个方面入手,实践并落实这一思路。

古代经典与当代书家相结合

2013年至今,《中华经典资源库》音像产品已经出版一至五期,其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书法资源。因此在本书选题确立之初,已有当代书法名家卢中南、杨明臣、孟繁禧、胡抗美、刘文华、刘颜涛等数十位书法名家书写的300余幅作品进入初选。遵循“内容建设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工作小组在进一步遴选的过程中,确立了“经典篇目、贴合教材、精中取精、兼顾书家与书体”的选篇原则。这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服务读者。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滋养了几代国人,读者对书写内容耳熟能详、见字明义,既有亲切感、易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对书法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去。第二,学为所用。早在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书法教育就已被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贴近教材内容的书法作品无疑可为中小学生的德育美育教学、书法创作欣赏提供有利参考。要求入选作品具备法书质素、能够体现当代中国书法的艺术水准和审美特征,因此优中选优。第三,出版特色。作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家教育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直承担着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重要任务,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出版特色和社会认知,贴合教材也是人教社大众图书选题和出版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最终,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共有62幅书法作品收入《书法》一书,这些书法作品的内容有的选自《论语》《孟子》《诗经》《楚辞》等经典要集,有的选自读者耳熟能详的古代诗文名篇佳句;书体涵盖篆、隶、楷、行、草;书家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引介,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如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卢中南先生楷书书写《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篇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胡抗美先生草书书写《诗经·蒹葭》(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篇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颜涛先生篆书书写《荀子·劝学》(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篇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继先生隶书书写《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篇目);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的张旭光先生行书书写《老子》中的《上善若水》《道可道非常道》等。由此,与书名相契合的,当代书家挥毫恭录古代经典,形成了本书在内容层面的“古今对话”。

传统图书出版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

过去,以传统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书法作品集,通常只能呈现书法作品写就之后的面貌。书法家,尤其是古代书家,书写时的心境、笔法等,后人往往无从知晓,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和临帖揣摩。为突破这一局限,《书法》一书采取“媒体融合、优势互补”的出版思路,将纸质出版物与多媒体资源相融合,既重视纸质印刷品带给读者的视触阅读体验,又重视新媒体资源带给读者的视听体验。通过在纸质图书中内嵌二维码,使读者观赏到相应篇目的高清视频。视频中,书法家对该作品的选笔用纸、谋篇布局、书写心得等进行详细讲解,并展示作品逐字书写的全过程。

为达成这一效果,多家出版单位通力合作。书中的视频资源由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录制剪辑,为“中华经典资源库”音像产品项目成果,风格典雅、制作精良;视频的网络发布和观看服务由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提供,读者可以直接用智能手机扫码观看每幅书法作品的对应视频,方便快捷、清晰明了;而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则承担了将传统图书出版内容和新媒体资源、数字出版技术重新整合为一本全新形态的图书的任务,完成了本书在出版形态层面的“古今对话”。

當然,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早已给编辑行业带来了诸多创新与转变,这也体现在《书法》一书编辑过程的方方面面。由于牵涉古代典籍内容较多,编辑需要在初选过程中就对300余幅书法作品的相关文献、字形进行一一核实。在经典古籍、古代书法字形数字化之前,翻阅、查检、核对文献需要花费编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次,我们利用“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基本古籍库”“读秀知识库”“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图像库”等数字化成果,三次核对典籍原文;利用“书法字典”在线字集,核对书法字形。同时,为丰富图书内容,我们使用“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选配古代善本书影26幅,既帮助读者直观了解中华古籍善本的面貌,又提升了《书法》一书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美感。

书籍装帧工艺、阅读方式的古今结合

《书法》一书的责任编辑在对同类书画作品集进行前期调研时,关注到几个常见的“意犹未尽”之处:一是书画作品排版印刷之后,作品幅面小,细节不清,甚至跨页骑缝,破坏作品整体性;二是书法汉字被框定在本来的宣纸上,翻摄后又被框定在印刷纸上,层层嵌套,有失生机;三是印刷用纸大多手感硬挺,缺少宣纸的柔韧和肌理,且说明文字与书法作品往往混排同印,难以突出书法作品的高古气质。这些排版印装方式,无论从视觉还是触觉上,都使这些书法作品更像是橱窗里的陈列品,读者“只可远观”,无法与之互动。

为了打破这几层“玻璃窗”,责任编辑与书籍设计房海莹老师商定了的几条基本设计原则:一是所有书法作品均可全幅面展开,中间无折痕、无接缝,尽最大可能使读者观赏到书法细节;二是除书家特意选纸,其余书法尽量去底,破除翻摄产生的框线,尽可能还原作品面貌,令读者打开图书即感到书法汉字“跃然纸上”;三是书法与说明文字用不同纸印刷,通过纸的质感向读者传递手写书法与印刷产品的差异;四是所有的书法作品均可裁切,读者遇到喜欢的作品可以自行裁切装裱,增强图书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

在设计风格上,左半册完全采用黑色特种纸印银,设计灵感来自碑拓,右半册采用白色高柔特种纸印墨,旨在还原书法作品面貌。此外,左半册选用的毫无笔画起讫变化的等线字体,与右半册或是笔走龙蛇,或是颜筋柳骨的手写书法又形成了鲜明对比,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与此同时,左右两册纸色、字色的黑白对比却无不体现着书法“淡墨素笺”的色彩元素,将对照鲜明的两个分册统摄在“书法”这一主题之下。

在装帧和阅读方式上,左半册采用现代工艺锁线刷胶装订,并刻意露脊,展现出读者不常见的“工业痕迹”,且遵从现代人的阅读方式,横排版、从右向左翻开;右半册则采用古籍装帧中的经折装,奇数折手为一联,数联黏合,最终所有折页均可展开,且遵从古人的阅读方式,从左向右翻开。如此,左半册现代印装的工业气息和右半册手工糊裱的古朴工艺也形成了鲜明对比,最终完成了一场关乎书籍设计美学的“古今对话”。

此外,《书法》一书在细节的处理上也极尽巧思,比如:为了消除视频二维码这个现代出版元素在书法、经典类选题中的突兀感,我们将其设计为印章造型,并效仿古代鉴藏章,将其置于版心之外,不损字面,且使之与书法作品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结语

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历经千年演化和发展,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质和审美特征。学习和欣赏书法是深刻理解汉语言文字、进而走进文化经典的重要途径。《书法名家写经典》展现了当代中国书法的艺术水准和审美特征,为书法艺术的创作、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本书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的全体成员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欣赏书法之美、体味经典诗文、享受视听盛宴、陶冶文化情操、感受传统魅力。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猜你喜欢

书法作品中华书写
书法作品选登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