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渭绘画美学
2021-03-02石佳玉
摘要:明代后期大写意派画家徐渭,虽际遇坎坷,历经磨难,但却是一位不朽的画家与美学思想家。他主张人的自我,强调“本色”的艺术创作方法,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其作品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美学思想更是影响着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本文从徐渭绘画美学的影响因素、徐渭绘画美学的思想内容与徐渭绘画美学的思想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美学思想 本色 心学
徐渭的绘画美学是绘画美学史上不可规避的一个话题,其绘画风格自成一体,有着独特的艺术感受力与艺术见解,他是一位艺术全才,他的绘画思想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又加以变革型的创新,有着现代美学的雏形,对徐渭绘画美学的探究,对探讨明朝中后期甚至整个中国美学史都有极大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一、徐渭绘画美学的影响因素
徐渭的绘画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的个性际遇与现实因素影响的。与此同时,明代的解放思想也是影响徐渭绘画美学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徐渭狂放的个性风格离不开阳明心学这一思想基础,他的绘画观念也离不开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这一观念支撑。因此,笔者认为徐渭的绘画美学思想是在其自身的人格气质与其所处时代的思想影响下共同催生出来的,若要对徐渭的绘画美学思想进行阐释,就必须对这两个要素进行探讨。
(一)个性与际遇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①徐渭,字文长,晚号青藤,他是在陈淳之后,从根本上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大家。徐渭出生于一个官职低微的小官吏家庭,虽然自小就聪慧伶俐,但他的一生却命运多舛,跌宕起伏。徐渭尚年幼之时便失去了父亲,但他勤奋苦学,20岁时考中了秀才,之后却屡试不佳。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被判为严嵩党羽,入狱后自行了断了性命,徐渭害怕遭受到牵连,精神一度萎靡,想要自杀却失手错杀了妻子张氏,之后入狱七年。晚年生活潦倒,只得靠卖画度日。
徐渭不仅在书画上有深厚的造诣,在诗文、戏曲等领域也有一定的作为,是一个极具个性的艺术家、文学家。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家袁宏道所作的《徐文长传》中如此记述,“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袁宏道认为徐渭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如此,便也就注定他的一生莫有一处不困难,不坎坷。这是令人何其悲哀呀!但也正是如此多的坎坷和磨难才造就了徐渭,造就了他特有的艺术风格,造就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艺术高峰。
(二)思想渊源
徐渭生于明代中后期,此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逐渐产生,与此同时,思想解放潮流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对于理学的质疑声,这影响着徐渭的人生观与艺术观念。因此,笔者谈及徐渭的绘画美学思想除了与他的个性际遇相关联外,还和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及解放思潮有关。
阳明心学对徐渭绘画美学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学说推崇个人的意志力量,主张对自我情感的坦露,这显然与儒家推崇的“发乎情,止乎礼”背道而驰。在王阳明的思想观念中,古代圣贤并没有全盘否认人的个性,人的品德和人的个性相连,泯灭了个性,人就没有了品格,便成为普通人了。在王阳明看来:“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②这一观点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明显悖论,这是对人主体地位的强调与认知,在当时文人墨客的思想中广为流传,徐渭便在其中。“阳明洞天小,名为道流芳。马融今别去,经传冷石房。”③“我阳明先生之以圣学倡东南也,周公孔子之道也。”④在徐渭对王阳明的这段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徐渭是十分认同阳明学说的,在徐渭心中,王阳明已被提与孔子、周公相并列。王阳明的思想逐渐内化为徐渭的内在支撑。
二、徐渭绘画美学思想内容概述
(一)“本色”的个性创造论
徐渭十分厌恶矫揉造作的艺术创作,他推崇率性,认为只有彰显真情实感的作品才具有感染力。在评论《西厢记》时他说道:“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替身者,即书评中婢作夫人终觉羞涩之谓也。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多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于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众人啧啧者,我呴呴也。岂惟剧者,凡作者莫不如此。嗟哉,吾谁与语!”⑤雖然徐渭在这段话中并没有直接解释“本色”之意,但他对人物的心理和动作神态的表述,其实可看作是对“相色”与“替身”的表露。在他看来,婢作夫人的心理表现是不自然、不真实的,“欲涂抹成主母而多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是指涂抹胭脂,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是非我的。反之,“本色”则是与之相对,是自然而然、率真纯粹的。
上文曾谈及徐渭仕途不畅,际遇不顺,正因如此,徐渭寄情于绘画之中,并称之为“戏画”。所谓“戏画”是一种纯粹自然的情感表达,除此之外,徐渭还称绘画为“写”画,譬如其山水画《写兰竹》,我们可见其不拘一格的绘画手法与绘画观念。“本色”的个性创造论是徐渭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他“真我”理论的阐述,不只植根于他的艺术创作中,也存在于他的生活之中。徐渭在《涉江赋》中道:“爱有一物,无挂无碍,在小匪细,在大匪泥,来不知始,往不知驰,得之者成,失之者败,得亦无摧,失亦不脱,在方寸间,同天地所。勿谓觉灵,是谓真我。”⑥由此可见,只有真情实感的表述,才得以让观者有感同身受之感。徐渭的作品正是“真我”的体现,他的作品触动灵魂,是当之无愧的旷古之作。时至今日,他的“本色”思想仍有很高的现代意义。
(二)“舍形而悦影”,不求形似的审美境界
与“本色”思想紧密相连是徐渭提出的“舍形而悦影”观点,他在绘画时提倡“不求形似求生韵”,这与谢赫的六法论相应,可以说徐渭的这一思想是在集成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又加以自己的深化与理解。 “舍形而悦影”中的“形”指的是外在形态,“影”则是指内在的印象。“舍形而悦影”即是指在人们欣赏画作或是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应冲破事物形态的束缚与局限,将主力放在“气”的表达上,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艺术创作之真谛。所以,对于徐渭而言,绘画创作不受“形”的拘泥,重在对“影”的表达。前者的侧重点在于客观物象,后者强调主体感受。“形”是具象之物,“影”则与之相反,徐渭所提的“舍形而悦影”正是要通过虚幻来进行传神写照。以他的作品《墨葡萄图》为例,《墨葡萄图》以水墨大写意的方式进行创作,酣畅淋漓,直抒胸臆,看似随意,实则笔笔精妙。徐渭很善于运用宣纸的纸质特性,尤擅利用生宣渗透、晕染之性,做水墨交融、层次变化丰富之作。此幅《墨葡萄图》充分体现出这一点。一枝硕果累累的葡萄自画面右方斜穿至左面而出,斜挂于纸上,由枝生出的蔓藤、茂叶低垂错落,串串葡萄隐现于枝叶之中,左右两枝葡萄藤相互呼应,左上侧一款题诗又与垂落下的藤蔓相合,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整个画面布局新奇,意趣横生。在笔墨的运用上,老枝蔓藤勾勒得洒脱自如;叶子不勾经脉,以大块水墨点成,水墨淋漓;葡萄果实是一串串透明欲滴的墨点,犹如行云流水般倾泻,用笔自然而率真。不仅如此,徐渭还很好地将诗文与画面配合,草书题诗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充分表达出这位落魄文人画家的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
纵览中国绘画史,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画家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更需要超凡的审美思想与想象力,也可以说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感受,徐渭的“舍形而悦影”观点,“不但是其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传统画学的基础和发展”。⑦
三、徐渭绘画美学的思想价值
“沈周、文征明、唐寅三人,活跃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他们以在野士大夫、文人学士的角色,‘赋性疏朗,狂逸不羁,有着不大受约束的生活、观念和情感。比他们晚数十年的徐渭,则以一种更突出的方式表现了这种浪漫特色。徐渭可以说是明中叶以来的浪漫思潮在绘画领域的集中代表。正如哲学上的李贽,戏曲中的汤显祖,小说中的吴承恩,诗文中的袁中郎一样,他们基本同时而连成一气。”⑧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如是说道。自徐渭开创了明代的大写意画坛以来,他的绘画美学思想影响着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石涛的“我之为我”、八大山人“高扬生命”、近代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等美学思想都深受徐渭思想的影响。
徐渭的艺术创作坚持画出己意,不受他者束缚。即使在今天,再观其画作,仍有酣畅淋漓的痛快之感,他虽中年后才涉足绘画领域,但对花鸟、人物、山水、鱼虫……却无不精通,开创了明代后期的大寫意画派。他的绘画美学思想较之专业的思想家、理论家略显零散,却又有十足的研究意义。他的重神似、畅自由思想虽然在当时与主流思想相悖,但却与今日我们所说的“主体意识”有着极大的吻合度,由此看出其美学思想的先进性。所以笔者认为,徐渭的绘画美学思想,是当今学者研究明代美学乃至中国美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明代乃至中国美学史上的一笔亮丽色彩。
注释: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225页。
②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③徐渭:《徐渭集——阳明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4页。
④徐渭:《徐渭集——送王新建赴召序》第二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1页。
⑤徐渭:《徐文长佚草》(卷一),第1089页。
⑥徐渭:《徐渭集——涉江赋》(卷一),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⑦王黎明:《徐渭“舍形而悦影”当议》,《美术观察》,2005年第3期。
⑧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338—339页。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石佳玉,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艺术哲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