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陶渊明的归隐哲思

2021-03-02张馨月

参花(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陶渊明内涵影响

摘要:在中华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提到“归隐”一词,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历史长河中那颗璀璨的明珠——陶渊明。他不仅用自己的诗作填补了当时文坛的荒芜,更为世人带来了标新立异、更为透彻的归隐思想。本文围绕陶渊明的归隐思想,采用比较分析法、诗文和文献阅读法探讨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的原因,陶渊明归隐思想的深刻内涵以及陶渊明归隐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三个问题。

关键词:陶渊明 归隐思想 原因 内涵 影响

古往今来,研究陶渊明的文人志士不胜枚举,学者对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大部分都持褒扬态度,认为陶渊明才是中国古代最具有隐士思想的人物,而笔者对此表示认同。但是,学术界对陶渊明的归隐思想缺少从前因到表现再到对后世的陶染这样一个有主线穿插的、比较全面的探究。所以本文采用了多种方法从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的原因、归隐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三方面全面分析陶渊明的归隐思想。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促使我们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引导我们正确看待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吸收归隐思想的精华之处,为我们实现人生理想、探寻人生意义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

一、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的缘由

其一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的。归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开始就主动选择不做官,另一种是辞官后不再出仕。很显然,陶渊明属于第二种。陶渊明生在仕宦家庭,但是在他青少年时家道已经中落。出仕之前的陶渊明便显示出既有济世之志,又怀归隐之趣的秉性。《杂诗(其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便透露了其济世的功业之念;《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则展示着他深厚的田园情怀。①由此可见,陶渊明一开始是想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使家道再次兴旺的。只是当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沧海横流、政治昏暗的魏晋时代,而且当陶渊明看到腐败黑暗的官场与鬻宠擅权的官员的时候,对官场生活感到了厌倦乃至于厌恶;此外,魏晋时代儒、释、道三种思想交汇使陶渊明受到这三种学派中的归隐思想的影响并深受魏晋隐逸之风的浸润。相比之下,李白所处的盛唐时期正是有志之士都想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做官抱负的,这也是为什么后人说李白是终南捷径的归隐派,而陶渊明是彻底地归隐了,所以,时代的背景促进了陶渊明的归隐。

其二是陶渊明喜爱闲逸的本性影响的。《晋书·隐逸传》曾记载过:“潜少怀高尚, 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羁, 任真自得。”②陶渊明也曾自言“性本爱丘山”。陶渊明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的诗句在他的诗作中俯拾皆是,例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写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已经把自己置身于山水田园之中,那凯风翼苗的陇亩,鸡鸣犬吠的村舍,袅袅升起的墟烟,让我们感觉到诗人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了。相比之下,王维、白居易、苏轼的隐居思想笔者认为没有陶渊明与自然融入得那么透彻。

其三是陶渊明因专事一朝而不再为官。这点对陶渊明隐居思想产生的影响较小,在各种文献中的表现也寥寥无几,第一次说到这个原因的是南梁沈约的《宋书》:“自高祖王业渐隆, 不复肯仕。”所以,从这也能看出陶渊明内心衷心不屈的品格。陶渊明的这种专一的品格也是其高洁志趣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后世中给予人们启迪并在此基础上迸发出更加强烈的火花。

二、陶渊明归隐思想的深沉意蕴

接下来,笔者将从陶渊明归隐的程度、陶渊明与“自然”的关系、陶渊明对长生、名声等问题的思考三个方面探讨陶渊明归隐思想的深刻内涵。

首先,亘古至今,选择归隐的文人墨客也不在少数,但他们选择归隐的方式与程度却各有不同,笔者认为能抛弃一切功名利禄置身于山水田园之中才是真正彻底地归隐,才可以被当之无愧地称为“隐士”。陶渊明在青少年时家道就已经没落了,据推测他可能较早就亲自参加了农耕劳作,因此,他在归隐之初生活窘迫的时候能够坚持下来,能够忍受栉风沐雨、躬耕陇亩的辛苦。正如他的诗中所写到的早起晚归地劳作。即使是这样,他依然能够做到不为五斗米折腰,并在晚年贫病时又对檀道济所馈的粱肉麾而去之,这其中的原因也在他的诗中有所体现,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的这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给我们青年人做了一个永恒的榜样。有史实记载,王维并不理解陶渊明放弃达官显贵的生活宁愿跟邻居“乞讨”食物的做法。这是因为王维本身仕途顺利,不知道经历过很多荆棘与挫折的陶渊明心中的那份高傲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这也是由经历所决定的思想不同的表现。所以,笔者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应该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的最为彻底的纯洁与深奥的思想。他不仅仅是醉心于自然,而且从自然中悟出了哲理,正如他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以他的归隐思想是最为深奥且包含着人生哲理的,他全身心地享受田园的宁静,大自然的馈赠,以及生活的意义。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前代文人不可逾越的高峰,而在他的田园诗中蕴含着很多对自然的描写与感悟。比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不计其数的诗句。在这些诗句中我们能不由自主地走进陶渊明所处的田园中,让我们感觉好像与陶渊明一同在享受着归隐生活一样。这些自然景象好像就是陶渊明这个文人形象的背景,不管他走在哪,这些恬静的景象都跟随着他,让我们感觉陶渊明已经和这些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了。虽然陶渊明对于自然的描写和魏晋名士风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特点。陶渊明的“自然”中有“守拙”“抱朴”的特点,这是其他魏晋名士的作品中所没有突出的特点。③“守拙”在笔者的理解是指一种大愚若智的人生境界,“抱朴”应是崇尚朴素自然的意思。陶渊明曾在文章中称自己的诗歌笨拙朴素,愿意做一个不问世事的“笨人”。但在笔者看来,他却是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我们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陶渊明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其实在这个世上没有什么“聪明人”与“傻人”之分,只要我们活得真实,活得简单,活得质朴,那我们就找到人生的意义了。所以,陶渊明的隐士思想也包含着他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真、拙、朴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一种大巧若拙境界的生動诠释。

最后,陶渊明对长生与名声的态度,很显然他淡泊名利,主张顺其自然。《形影神》三首即是陶渊明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他认为要消除社会给予我们的虚幻的东西,例如名利等,也不要有对长生强求之意,而要“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回归“真我”。而在这一点上,李白等人的归隐思想都不如陶渊明这般不慕名利。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归隐思想有深刻彻底、全身心地回归自然、做人拙朴、对名利完全不屑一顾的深刻内涵。

三、陶渊明归隐思想在后世激荡的回声

首先是陶渊明对古代文人墨客的影响。沈德潜《说诗晬语》评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由此可知,陶渊明在诗中所表现的归隐思想影响了很多在他之后的文人墨客的诗作风格,归隐思想中的内涵被他们所撷取。此外,后朝后代的很多文人遇到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时,也会或多或少地学习陶渊明的归隐,回归田园,与世无争,享受人生的安宁与快乐。

其次是对现代的影响。对现代的影响笔者认为分为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积极的影响有当人们失意颓废的时候可以学习陶渊明醉心山水,与自然合一,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当人们遇到不顺的事情却又无法改变而苦恼的时候也可以学习陶渊明暂时“归隐”一下,沉淀自己,用自然的纯真净化心灵,然后更有信心地继续前行。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也提醒人们可以暂时做一个“守拙、抱朴”的人,做一个质朴、不钻营取巧,在别人看来可能有点“傻”的人;当人们遇到可能与初心相悖的但可以快速成功的两难境地时,我们可以像陶渊明坚守他的归隐思想一样坚持初心,并坚持不懈地完成最初的梦想。而消极影响是如果我们一味地学习陶渊明“出世”的思想,那就浪费了时代带给我们的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无限的机会。由于我们和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提倡努力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可以在彷徨迷惘的时候在自然中找到“欲辩已忘言”的答案,然后汲取自然的力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但我们不可以只学习陶渊明置身于时代之外的归隐思想。所以,我们应该吸收陶渊明思想中适应于这个时代的积极思想,而摒除不适合这个时代的思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现实的腐败、个人爱好恬静的归隐生活、个人对前朝的忠心三方面;陶渊明归隐思想的深刻内涵包括归隐的透彻且深刻性、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关系、对长生和名声的态度三方面内容。陶渊明归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我们应该取其精华。经过分析,笔者深刻地领悟到了陶渊明诗中的蕴藉,感受到了这位大诗人谱写出的大音希声的至境,体会到了他心中的归隐脱俗的志趣并被他高风亮节的人品所折服。站在历史的对岸追溯历史,陶渊明作为一个流传千古的诗人总是在我们的现世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而朝向充满憧憬的远方,陶渊明的思想也必然会以其深沉的蕴藉为我们照亮前路。

注釋:

①《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83页。

②郭晗:再探陶渊明归隐的语言及特点——以《晋书·隐逸传》为中心,九江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③饶满林:《归园田居》中的“守拙”的三重意蕴,《语文学习》,2018年第10期,第48页。

(作者简介:张馨月,女,本科在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陶渊明内涵影响
你好,陶渊明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