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1-03-02廖华红
廖华红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音乐教师通常认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要大于趣味性,因此倾向于在课堂中限制学生的自由交流。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导致音乐教学效果下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能够轻松完成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小组,让每个小组按要求完成对学习内容的讨论,并自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小组合作的分工及对知识点的探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的意义
小组合作能够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赏析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与其他个体进行社交,这能够帮助内向的学生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引导社交天赋高的学生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让他们取长补短,从而提高音乐学习的课堂效果。在讨论中遇到困难时,学生也可以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尝试自行解决,这可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优先考虑学生需求,提升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全面负责授课工作,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教师集中精神演唱教材中的歌曲时,学生可能产生走神或玩耍打闹的情况,这就导致教师不得不中断演唱,分出精力去维持教学纪律,影响其他学生对歌曲完整性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教师能够将学生放在课堂的優先地位,要求他们在团体内部进行演唱及词曲分析,让他们加强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的《卖报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对歌曲进行伴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填词、演唱,并研究该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解过去童工生活条件差、辛苦卖报的情况,感受童工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从而让学生产生共情,提升小学音乐的教学效率。
(二)正确选择学习目标,加强针对性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部分内容与小组合作的模式相冲突,不适合这种授课模式。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教学内容是否适用于小组合作的方法,避免出现课堂纪律混乱的情况。教师应当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根据教材内容正确安排课堂结构。例如,在讲解专业性较强的乐理知识时,部分学生对基本的乐理知识了解程度低,难以融会贯通。拿乐谱中的反复记号举例,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乐谱,并完成歌曲的演唱教学。在完成歌曲的整体学习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反复记号的应用方法及该记号在旋律中是如何体现的,以此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的,便是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他们的学习动力主要在于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的兴趣,如果知识点枯燥无趣,就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歌曲的视频下载到班级电脑中,并在课堂分组后进行播放。教师可以要求每组学生对视频中歌曲的特性进行讨论,然后挑选出大家都喜爱的旋律,以此促使学生进行音乐交流。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的歌曲《欢乐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该曲子的纪录片,并让小组讨论歌曲展现的是什么风格的音乐,再挑选出大家最喜爱的片段。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力,增强学生基本的音乐赏析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教师应当继续深入研究小组合作教学法,并在课堂中对该教学法加以实践,从而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