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开课的功夫上好常态课
2021-03-02梅媛
梅媛
曾有名师言:“公开课可观,常态课‘养人。”意思是说,一线教师宜以拓展视野的心态观摩公开课,同时一定要上好常态课,因为真正“养人”(育人)的是常态课。我们熟知的公开课,其做课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叫“秀足了功夫”。由此,我想说,以公开课的功夫来上常态课,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以公开课的功夫上好常态课呢?
以公开课的研读教材功夫来对应常态课的教材处理
不可否认的是,为上好公开课,执教者几乎下足以下方面的功夫:一是熟悉教材。许多语文名师谈及此,直言一篇课文读几十遍,对课文几乎达到能够背诵的地步。二是研读细微。课文中,哪些字词句需要掌握,哪些语句蕴藏着语文要素的关键信息,哪些语段蕴藏着强烈的人文主题……对这些问题几乎无不深入研究。三是整体把握课文教学价值。深入研究课文蕴藏的原始价值,并对应学情和语文核心素养,将之凝练出教学价值,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四是大胆取舍,将学生一读就懂的地方一笔带过,将特别需要加强阅读之处,做好强化,甚至补充阅读材料,促成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从某种角度讲,研读教材文本的目的,就是将文本的语言价值和人文价值转化为基于教学活动的认知材料,以语用引导这些价值的言语实践与优化。
常态教学也要研读教材,但显然研读的程度要浅得多。常态教学的连贯性,要求教师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教学,长时间地细读文本显然并不现实。那么,是不是没有可能做教材细读呢?显然不是。我以为起码有三个方面,可以让我们像上公开课那样研读教材:一是利用好假期时间,将即将开始教学的教材认真研读,确保细读文本有时间;二是利用公开课研读教材的方式来研读教材文本,确保有方法;三是结合课标来研读教材,将课标的学科要求和实施建议落实到教材的具体文本中,确保研读教材的合理性与针对性。
下足这样的研读教材功夫,必然使常态下的每一堂课的教学针对性更强,既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以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功夫来对应常态课的教学设计
我们观摩公开课,总是能够从课堂流程中观照执教者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的主要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是否精准、教学重难点是否合理、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学过程是否清晰、板书设计是否简洁美观等。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之所以精心,是在于“展示”这个目的。其精心之处,往往体现在教学过程设计中。
首先,从整体设计看,教学过程设计是一种系统论运用。每一个环节都聚焦教学目标,就像一篇散文,无论怎样使用文字,都不离中心。但同时,要达成教学目标,又必须从系统论角度,寻找一种串起各环节的线。一如散文创作的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从各个环节看,教学过程设计是一种程序性结构。这个结构既是教师执教的程序,也是学生学习的程序,核心是要体现学生学习状态下的策略要素。因此,有人指出,优秀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线路图。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理念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中。许多名师的公开课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得精巧,一个看似寻常的师生对话,其中蕴藏的执教理念、学习原理、学科原理,非此设计而不能达。例如开课设计,周益民的《童年的月亮爬上来》蕴藏着引趣、导读、生情的“一石三鸟”作用;例如教学主体设计,王崧舟《去年的树》全课主体围绕“三读三写”展开,并由此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多元培养;例如结课设计,武凤霞《跳水》引發的探究性学习热情不减。
由于公开课的精心设计,学生获得的学习感受是新的,也就不会出现常态课的审美疲劳,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多元思维展开、多种体验生成会有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以公开课的课堂引导功夫来对应常态课的教学活动
课堂是学生生命发展的舞台,也是体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以“引导”来彰显专业能力。公开课上,执教教师的引导因得法、得趣、适时、适度,体现了执教教师的课堂艺术才能。
引导得法,指教师在课堂中因文本、学情而采取的有效引导方法,譬如暗示引导、媒介引导、问题引导等。引导得趣,指教师在课堂设置的引导情境有激励学情功能;或引导语言幽默风趣,给学生启发而不失快感;或引导过程起伏跌宕,让学生在豁然开朗后产生成就感;或引导资源完美丰富,让学生在深受启发之余培养审美感与情趣感。引导适时,指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敏锐捕捉引导时机,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使引导有质量。引导适度,指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时长、引导资源、引导程度恰到好处,既能够充分引导,又不代替学生自主思考。
课堂引导得法、得趣、适时、适度,既表明了教师真正热爱课堂、敬畏课堂的教学态度,也彰显了教师融入课堂的激情和能力,尤其体现了尊重学生、让学于生的新课程理念。
与公开课相比较,常态课执教者的引导就明显随意得多。即使是同一教师、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堂引导,公开课与常态课也会有别。我们可以预见,学生可能不会因一节课堂的教学引导不得法、不得趣、不适时、不适度而影响学习质量。但太多随意的课堂引导,必然带来学生对学科的失望、对教师的失望、对学习的失望。
倡导以公开课的课堂引导功夫来对应常态课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对教师引导艺术的呼唤。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讲,有限的公开课是不能使教师课堂引导能力不断精进的,因为任何“功夫”都是长期练成的。教师只有有意识地把公开课的精心引导移植于常态课教学中,才能不断锤炼课堂引导技能,提高课堂引导功力,最终形成引导艺术。
总之,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设计教学、课堂引导几个方面练好功夫,把自己上公开课的体验,尤其是上公开课下过的功夫,不断运用于常态课,才能稳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从而获得良好发展。这样的专业态度和行动,才真正是“常态课‘养人”——既“养”了学生,也“养”了自己。
(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