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就是为教师创设健康的工作环境
2021-03-02李升勇
李升勇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齐鲁教育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校长领航班导师,获得全国第二届创新奖优秀校长、全国首届十大最具影响力校长、第二届全国十佳杰出校长、全国教育改革新闻人物等称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已经印发一年多了,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教师减负工作离《意见》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基层实际情况看,相关部门仍需在给教师减负,包括心理减压、工作减量等方面狠抓落实。
政府部门需转变作风
所谓负担,是指正常工作之外的额外事务。教师负担问题大部分来自政府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无论是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防艾滋病、禁毒禁烟等社会事务活动进校园宣传,还是一些地方政府行政性工作如扶贫工作、创城活动、地方文化旅游节等要求师生参加,都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教师的负担。相关部门还经常要求校长参加经济工作会议、招商引资会议等与教育关系不大的行政性会议,有的会议还要求将会议内容传达到教师。
教育要為未来社会培育人才,几乎所有社会工作都可以与教育产生联系。但是,学校毕竟不是行政机构,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让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是必要的,但参与什么样的社会活动、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参与社会活动,要由学校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实际需要去安排。
主管部门需转变职能
除了来自地方政府的行政负担,教师还面临来自教育系统内的各种检查和报表。一种数据向多个部门索要,每学期重复填报同一数据,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一个只有10多名教师的学区小学,每天要面对教育主管部门十几个微信群和多个数据平台,所有活动都要制作美篇留痕,搞得教师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我认为,教育系统内部造成负担的根本是官僚作风、形式主义在作祟。各级部门不敢放权,不想放权,名义上是检查督导工作,实际上却造成对基层学校正常工作的干扰;他们想的不是如何深入基层学校解决问题,而是走马观花地考核评比,不重实际只看材料。教育良知让教师不能放弃职责,为了过关还要准备那些对工作没有太大意义的检查材料,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因此,学校一定要厘清职责范围:对于教师备课、批改等教学常规工作,学校可以自主进行考核评价,而不是由教育局、学校、教研组反复检查。主管部门需要的各种数据可以建立数据库,由教育局统一管理,学校定期上报、更新数据。
需重新制定教师工作量标准
目前虽然占用教师编制的问题得到了关注,但是,新时代的教师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社会需求、家庭教育、家庭结构、技术应用等方面已发生巨大变化,教师面对的问题和实际工作量呈几何级增长,而教师编制却并没有大幅度增长,师生比仅仅由过去的1∶21提高到1∶19。这样的师生比已经严重脱离实际,即使没有抽调教师问题,教师工作量也远远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
新技术彻底颠覆了学生的成长环境,今天的学生知识能力、心智水平与以前相比都大不相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投入更多时间去学习、研究学生。同时,家庭结构变化、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和社会职业发展都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变化,甚至衍生出独特的社会现象,如独生子女现象、留守儿童现象等。这些社会现象必然投射到孩子的性格、心理、情感等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不能无视或者回避,而是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解决问题。
减轻教师心理压力势在必行
说到教师负担,最大的问题恐怕还不是工作负担,而是心理负担。
30年前,如果两个孩子在学校打闹造成伤害,家长首先会批评自己的孩子,当对方家长主动提出赔偿时,一般都会遭到家长的婉拒。而现在学生一旦学生在学校受到伤害,无论是否有责任,教师都会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这样的环境对教师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但是,对教育最终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社会却严重认知不足!
教师的心理负担较重,心理健康问题也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有资料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情绪适应困难的约有25%,而教师中则高达75%。目前,教师们普遍存在较大的压力。这些心理负担不仅有来自教育教学工作、业务研修、职称评聘方面的,还有来自竞争、家长和社会期望、周边人际关系调适等方面。
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在影响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质量的同时,很容易转移到学生身上。如果说父母的心理健康影响的是一个家庭、几个孩子的话,那么教师的心理状态影响的学生可能是成百上千。
教师减负是个复杂话题,这里既有教育主管部门的问题也有政府部门的问题,既有家庭教育问题也有社会环境问题。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对问题抽丝剥茧。对于行政部门造成的负担,要发挥人大、政协教育机构的职能作用,监督落实;对于教育部门造成的负担,要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对于教师编制标准问题,则必须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从战略角度去解决。家庭、社会、媒体要从民族的未来审视教育、关注教育,为教师创设健康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立德树人的工作中去。
(责编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