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让数学学习更具挑战性
2021-03-02李静怡
李静怡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它是将学习活动任务化,以任务完成为主要标识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包括任务设计、任务探究、任务展示、任务验证等环节。任务驱动式教学要突出任务主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任务设计得好,数学学习就会具有挑战性,数学课堂就能充满生机,进而呈现出别样的精彩。教师要充分运用任务的驱动功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一、 情境性任务——激趣导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倾向于通过数学认知、研究等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它是助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情境性任务能以适切的话题、有趣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任务激发兴趣,能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例如,“因数和倍数”内容属于数学概念性的内容,往往由于抽象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因数中的“完美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这样和学生说道:“同学们,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些特殊的数叫作完全数,也叫完美数,比如6就是一个完美数。关于完美数,你想知道些什么内容呢?”有学生说想知道什么是完美数,有学生说想知道哪些数是完美数,还有学生说想知道完美数的特征有哪些。教师通过交流激发了学生对完美数的好奇心、求知欲。接着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情境性任务,能对学生激趣导思。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情境的趣味性、科学性,关注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匹配度。情境不仅要包含相关的数学知识,更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操作性任务——解疑释难
创设数学情境,要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地认知。设置操作性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的手、耳、眼等感官协同活动。通过操作性任务,帮助学生解疑释难。操作性任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条件,通过操作性任务,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感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之后,笔者设计了两个富有挑战性的操作性任务:一是从很多根长短不一的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组成三角形;二是从角的大小,判断围成的这些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挑战性任务不仅催生了学生的操作欲望,而且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出了能围成三角形的所有情形,而且认识到只要三根小棒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
操作性任务从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出发,能让学生的推理能力、认知水平获得提升。在设计操作性任务过程中,教師要将任务设置在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
三、综合性任务——以学引思
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任务,学生会积极参与,从而体验成功,获得有意义的发展。任务导学要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设置综合性的任务,让学生的认知、思想流动起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丰富的、立体的、深入的理解。
设置综合性的任务,教师要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总结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时,笔者设置了综合性任务,包括观察性任务、探究性任务、辨析性任务和操作性任务。观察性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提炼出平移的要素,如方向、距离等;探究性任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平移图形聚焦到平移线段、平移线段对应的点上来,帮助学生建立整体平移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感悟平移的本质;辨析性任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平移的特质,即图形的大小、形状、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操作性任务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
综合性任务要生活化、数学化。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独立地思考、探究、合作、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分享,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具有驱动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学生能朝着未知的方向前进,享受有意义的学习旅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