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书育人的工作再纯粹一些
2021-03-02杜伟强
编者按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负担到底有哪些?教师减负最应减什么?怎样减才能让广大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本期我们邀请了省内外几位知名校长就教师减负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
杜伟强
许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河南省督学,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县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河南省教育学会小学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学员,曾获全国优秀小学校长、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首批名校长、许昌市功勋校长等荣誉称号。
2021年1月,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开启了河南减负模式。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把教师还给学生,让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再纯粹一些——这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心声,也是全社会的呼声。那么,教师负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教师负担如何真减实降?
教师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外负担重。培训多、评比多、写体会多,事事要求拍照、截屏、留痕、有文字记录……教师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去整理各种资料。二是校内负担重。由于现实问题,大班额现象难以消除,为正常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组织带来难度;不少学校发展求新求异,追求“一校一品”,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泛化、评价方案细如发丝、多项改革花样有名无实,教师浪费大量时间在所谓的教改、教研、听课、备课、课题研究中,真正走进课堂的时间不多;大众容易把教师职业神化,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教师群体难承其重……
我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没有充分得到落实,官僚主義、形式主义、懒政行为没有彻底根除,中小学办学活力没有被激发出来,是造成教师负担过重和产生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教师的减负工作应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
一、提高对教师减负工作的认识
第一,自上而下认真落实减负措施,把握减负增效原则,形成常态化长效治理机制。第二,加大督查力度,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责任。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要严防死守,甄别每一项有关学校和教师的规章、制度、检查,力戒减负“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第四,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努力引导全社会进一步理解教育工作,关心教师发展,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进一步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二、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学校、教师主责主业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学校、教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的理念,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切实减少对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
(一)共创师生精神家园,让每一位教师享有职业尊严与幸福
新时代学校倡导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与审美的融合,这是教师产生积极社会影响力并与家长、社会并肩前行的基础。人文精神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是历经五千年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基因。求真、理性、创新、探究等科学精神,是寻求学校发展、促进师生成长的核心密码。
而要唤醒每个人心灵深处对美的敬仰,需要把人文、科学的光辉融入民族、国家、人类,乃至天地的伟大存在中。
(二)解放教师,助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
为教师减负,其实质是对教师的解放和唤醒,是提质增效,而不是简单地减任务、减压力,更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减负应该是以教师发展和成长为目标,为教师自我提升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
从行政逻辑到学术逻辑、专业逻辑的转变是破解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核心密码。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许昌实验小学借助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教科院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名班主任和名师工作室,通过搭台子、铺路子,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快速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在学校引导下,教师自主成立9个工作室、12个项目组等自组织系统,每周定期研讨、交流、分享,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释放。在教师书吧、大榕树工作室,教师时常进行“未来学校是什么样子”“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教师角色如何转变”等话题的讨论,为学校教育和教师职业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
(三)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
坚持政治立场,丰富“适合教育”内涵。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不二法门。坚持学校教育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社会立场,努力把青少年凝聚在党的周围,始终坚定跟党走,与党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同圆梦想。
深化教学改革,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素质教育,落实五育并举、融合发展。配齐各科专业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单元学习,强化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学校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融合。
优化内部治理,调适外部环境,不断提高办学活力。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努力打造“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各方共同推进”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走向“政府取向”与“公共价值取向”并行的治理机制,让学校回归办学主体,依法自主办学,努力构建一套以师生发展为中心,目标与问题导向有效结合,决策、引领、互助、反馈机制畅通的自组织结构,让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
一路走来,我们相信行动的力量,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其实并不简单。让我们共同期盼:教育回归本源,变得干净朴素;学校成为家园,变得美丽宁静;师生教学为乐,享受尊严幸福。
(责编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