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培养
2021-03-02王凤月
王凤月
面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越来越受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学习力成了学生学习必备的能力。面对这一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如果教师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来教学数学,那么数学的学习可能是枯燥无趣的。如果教师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教学数学,便可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进而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可以用石头来代替大象。这样一来,通过称石头的重量便可以间接知道大象的重量。通过这一故事,学生会形成用替换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同时他们能认识到替换策略的有效价值。例如,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知识时,便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同学们觉得这一问题和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存在哪些差异?如果可以调整条件,你会怎样调整问题的条件使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呢?”当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之后,便发现常规的解题思路无法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便会联想到教师讲授的故事,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习需求
对学生来说,学习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学生学习力较弱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需求被限制了。因此,在不具有学习需求的情况下,学生便难以积极主动地学习。面对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应该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利用数来表示物体位置”时,可以先不讲授教材上的知识,而是利用生活实例来向学生说明情况。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同学们是如何寻找自己的座位呢?”有学生回答说:“电影票上面会标座位号。”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又可以进一步提问:“根据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大家是如何找到正确的位置呢?”此时,利用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数学教师便可以自然地引入知识点,告诉学生寻找座位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数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基于对数学知识价值的了解,学生便会提高学习需求,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力。
三、展开合作探究,实现互帮互助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共享学习资源,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钻研数学教材,在自主决策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此,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开充分的合作探究。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些圆形硬纸板、剪刀、绳子和尺子等工具。上課之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圆,并鼓励小组自行合作探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任务要求:首先,学生需要做好准备,将测量工具准备好;其次,学生需要展开具体的测量操作;接着,要对测量结果做出分析;最后,要求学生得出结论并汇报。当有了这些基础的活动步骤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展开自主合作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索思路,让学生通过合作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该受到师生的充分重视。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学生只有在这一学习阶段中打牢学科基础,才可以更好地展开之后的学习。对此,数学教师要认清自身的责任和作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