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松桃大湾苗寨田野调查
2021-03-02邹倩
邹倩
2020年8月2日至14日,笔者随导师前往贵州省松桃县盘信镇开展田野调查,此次调查以大湾苗寨为主要田野点,意在对东部方言区苗族生产生活、文化与习俗、传统村落、乡风文明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
大湾村位于湘、黔、渝三地交界的三角地松桃苗族自治縣盘信镇,东接六塘村,西抵茶山村,南连后寨村,北邻安塘村。村子处于湘西丘陵向贵州高原河谷的过渡地带,地形独特,落差悬殊,镶嵌在一个撮箕状的山谷里。
大湾苗寨的饮食
大湾苗寨的人们每天早上七点起来“上坡”(即上山坡劳作),以前上坡劳作繁重,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生计。现在经济条件改善,上坡大多是采摘当日做饭需要的蔬菜瓜果,我们看到的多数都是西红柿、嫩小瓜、豇豆等当季作物。采摘回来做好饭一般在十点、十一点左右。
大湾苗寨男女老少基本没有吃早餐的习惯,晚饭在下午六七点开饭。因为大湾苗寨夏季日晒温度高,正午不适合劳作,所以苗族人都会早上、下午劳作,中午、晚上休息。每日只吃午饭、晚饭两餐,不吃宵夜。
这里的人们喜食酸、辣,村子里随处可见切成小块的红辣椒晒在簸箕里,或者铺着晒席放到地上晾晒。还有把生豇豆洗干净,放进瓶子或罐子,不加水不加盐,自然发酵成酸豇豆。苗寨的阿姨跟我们说,到了冬季能食用的蔬菜少,所以他们会在夏天把豇豆煮熟,然后晒干,到了冬天用热水泡发,拿来炒菜或者炖汤。
我们跟随村民去摘菜时,在田地周边发现了很多红苕窖,每年收获的红苕都会堆放到窖内储存。当地红苕产量比较多但并不是主食,一般每年新收时,去年的红苕还没有吃完,会被当作家畜的饲料。大湾苗寨的田地大多分布在山坡上,有的甚至要翻山才能到,村子有个说法叫“挑粮养寨”,即从村子外面把粮食挑回来养活整个寨子。村子的河边曾经有七座碾坊,现在都已不复存在。
人与自然环境的相处模式
大湾苗寨苗族人做饭主要是用灶台烧柴火,大多数人家里拥有电饭锅。柴火都是各家各户在四周的山林砍下的树枝,树枝放在山坡能晒到阳光的地方晒干,晒干后成捆背回家。在大湾苗族人的生活中,树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是大湾苗寨苗族的“枫木崇拜”,二是大湾苗寨传统房屋全是木质结构,三是烧柴做饭的生活习惯。
我们在一位五十多岁的退休干部那里听到了大湾苗寨形成的口述史:滕氏的先人是从湖南省麻阳县过来的,以在后寨村给人放牛守田为生。放牛时,牛总是从后寨跑到现在大湾这个地方吃草喝水,他就在大湾搭建了棚子放牛和休息。后来考虑到牛羊总是到大湾来,觉得大湾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在四周种上了枫树。苗族传统里有树才有人,树活了人才能活。种下的枫树都存活后,滕氏先人便定居大湾。大湾苗寨主要有滕、唐、石、吴四个姓氏,其中滕姓占百分之九十。大湾苗寨因为交通闭塞,与外界沟通少,传统习俗保留得很好,村子里的人大都说苗语,只有接受过教育的才会说汉语,平时互相都是用苗语交流。
枫树在当地人心目中是神灵一样的存在,具有神性,作为祖宗树不能随意砍伐。在大湾村房屋建筑基本是全木质结构的,在修建房屋的时候,最中间的梁一定要是枫木,用枫木作柱头,至少得有一根。枫木一般是去别的地方购买,不会使用自己村子的枫木,如果看好了枫木而别人不愿意卖,就在晚上偷偷砍掉枫木在树桩处留下钱,这一习俗叫“偷梁”。选择梁木的时候,要求被选中的大树旁有新树苗发出,不至于取材后就断绝这棵树的生命,或者买其他废弃老房子的枫木来做柱头。
大湾村人很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砍柴烧火的木材是有选择和考量的,树木在他们的生活中分为良木和杂木。能够成为木材的树木就是良木,是不会砍来作为柴火的;相反,长不高也长不粗的灌木等杂木基本都会砍来晒干作为柴火。
大湾村之所以叫“大湾”,是因为流经大湾寨的老营河,弯了九道湾。对流经寨边的老营河,寨民们历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村里不允许在河周边饲养猪和牛等家畜。以前河水分上游、下游使用,上游洗菜,下游洗衣服。而现在在河边,有人开始养鸭、养鹅。
老营河大湾段流经的地方地势平坦,水流较缓,水质好,清澈见底,河水里有很多小鱼、小虾,还有河蟹。人们在休息时会到河水里摸鱼虾,抓螃蟹,也会到河里洗澡。在河水里洗澡分男女区域,女性在河流的上游,男性在河流的下游,夏天去河里洗澡是人们消遣和休息的不二之选。
大湾河在村子西侧,河上没有桥梁。询问村子里的人后得知,夏天河水浅人们直接就水过去了,到了冬季枯水期就用几棵树干并排钉一个窄木桥,能供一人通过就行了。等到了涨水期河流流速变快,水变深,人们也不会在有风险的时候过河,就任由河水涨起来,直接把木桥冲走,老人说这叫“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来年需要的时候再制造木桥。
传统技艺
村子里很多人还保有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技艺,比如木工、做豆腐、纺织、刺绣、蜡染。
做豆腐现在已不是手工石磨磨豆子,而是用打豆浆的豆浆机器。做豆腐的老人早晨四五点开始泡豆子,一次泡四十斤。用水桶装起来浸泡三四个小时,浸泡透以后用机器兑水打磨四次,起灶台烧柴火,把其中前三次磨的豆浆在大铁锅中烧开,然后把豆浆从锅里用葫芦瓢舀出来到一个大盆中,用食用石灰兑水慢慢地一边搅拌一边掺入大盆中,静置三四个小时冷却,豆浆冷却后呈现半凝固状态,把半凝固的豆浆倒到木板隔成的豆腐盒子中。木盒子铺有一层棉麻的滤布,用布把豆浆包裹起来盖上盖子,拿一块大石头放上去加重,豆腐多余的水分就从盒子下面一侧做好的孔洞中渗出来,压制两三小时后豆腐就做好了。然后把第四道豆浆烧开加上嫩瓜藤煮开做成连渣闹。
老人家说她的豆腐不拿去集市买卖,仅供大湾村全村购买食用,基本上三天做一次豆腐,一次四十斤刚好就是豆腐盒子一盒。有时候村子里有人请客办红白喜事,就会提前找她定做豆腐,她说自己做的豆腐更加爽口,吃起来放心,用机器打磨大大减少了时间,打出来的豆浆和残渣也比较细。
我们在村子里找到了两位还使用传统方法纺织刺绣的老人,都已六十多岁了,她们去市场上买棉花自己纺线,细线纺布做一些绣品比如床帐、枕头、手帕等,粗线纺布主要做厚实一点的衣物和帽子。
大湾苗寨女性的衣服基本在袖口、裤脚、领口绣花,图案大体上是花鸟虫鱼,图案颜色鲜丽且左右对称。一整套穿戴包括帽子、上衣、裤子、围裙、鞋子以及银饰。
大湾苗族女性的服饰中银饰很多,基本都是结婚时置办的嫁妆。以前生活条件差,纯银的银饰不多,很多用其他金属替代,一套造价在两千元左右,现在在银饰店置办一整套纯银的要花两万元左右。银饰包括发簪、发钗、前后帽帘、装饰后衣领下垂的项圈、长针筒项链、长命锁、一对项圈、一对手镯。出嫁的嫁妆大多数由父母为女儿置办,陪嫁的物件还有一些家具。
大湾村住宅基本是传统木质房屋,村子里现在还有四位年富力强的中年木匠,老一辈人大多会一些木工,自己做家具如衣柜、橱柜、平柜、床、桌椅板凳。现在村子里没有年轻人做木匠学徒,没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借住的主人家在我们调研期间修建了一座小亭子,我们借此见识到了木工师傅的做工工具,感受了完整的修建过程,了解到相关专业知识,并进行了记录。
木工师傅每天早上七点左右就开工了,小亭子的建设从地脚方到枕木、木板,逐个逐部位抛光打磨。亭子的建造不计算木材的晾晒大概用了四天左右。一般新修建一座房子在当地叫“起房子”,起房子时有“上梁”仪式。
请木匠师傅修建一座房屋的工期一般一周到两周,房屋修建过程中,把房屋的房梁框架都建起来叫做“上梁”。上梁在当地建房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不需要烧香拜祭,但是要请先生看日子,选一个时辰,在那个时辰全村的青壮年都会赶过来帮忙,把房梁架好。
恰逢其会,调研期间遇到了村里有人家起房子。上梁仪式是在凌晨2点准时开始,修建的房屋是四柱三穿的规模,共两座,一共有35人参与,在屋子的两侧停着两辆私家车和四辆摩托车照明作业。他们采取用绳子从两侧拉,用人的肩膀扛和背顶等方式把搭好的两侧房梁架子放到照面方上。上梁完成后在两块梁架中间铺设横梁,先完成房屋的基本结构,然后搭建屋顶,订上棵子,在棵子上铺上瓦片,直到瓦片铺完,帮忙的人们才会散去。
在起房子的时候,木匠师傅的工钱是120元一天,来帮忙的人每人发了一包烟,提供第二天的早饭。若是持续到下午,主人家就会负责给大家做晚饭。大湾村没有吃宵夜的习惯,即使是通宵起房子,也不会吃宵夜。只有在办喜事的时候,新郎家才会提供一顿甜酒作为宵夜。从修建房屋全村人帮忙和不计较钱财的态度,可以看出大湾村是一个非常团结合作的苗族村寨。在调查中我们也观察到,不论大小事务,全村人都会相互帮助。
修建房屋的过程一般是先用石块作为地脚方(又叫基础、础石),地脚方上做础,础是用柱子垫高20尺左右,给房屋的底下留一个空间,用来放农具、坛子、罐子等杂物。垫高上是照面方(竖直的厚木板),用四块照面方两长两短嵌成一个长方形,形成的面积就是这一间房屋的面积。照面方平面横着嵌入枕木,枕木跟照面方长的一侧同长,村子里正在建的一大一小房子所用的数量不同,在照面方上竖直立起房梁,称为“柱”,柱竖直在照面方的宽的两侧。
小的房子修建的是一个四柱三瓜三穿的亭子,瓜就是屋顶的竖梁,穿就是与竖梁垂直,平行于照面方固定瓜的木板。左右柱头的上下分别为上下照面方,长的一侧叫前照面,短的一侧叫后照面。上照面嵌入瓜柱,瓜柱分为中瓜(长瓜)、两边的短瓜。在瓜柱上横向铺上长木板称为棵子,横向棵子之间嵌入短的棵子,短的棵子就形成了人字形屋檐的侧面。在棵子上铺设瓦片,然后在枕木、柱子中间用侧面凹凸交错的木板互相嵌入来铺设,木屋子的整体建设就完成了。
大湾苗寨的历史见证
大灣村的四周有很多百年古树,共有四处古树群,其中有一些珍稀树木,如金丝楠木等。村里有三口老水井,现在都进行了重修翻修,其中一口井上方有一座拱桥,拱桥上有一棵大树和一通石碑。石碑经辨认,是民国时期纪念挖井人的的功德碑。
碑文大致记载了修建水井的原因和出钱出力的情况,部分字迹辨认不清:
遂使无混杂污秽者也,否则井地不均诚有□修饰整洁地,致免行渣漫入粪土塞涝,因斯饮派觞泉,唯取于湍流之供用也,古云水不曰深。□何禁畜树林不容□砍伐,鸟雀勿许弹射。
碑文落款时间是民国戊辰年(1928年)仲秋。村子里有两处年代较久远的墓地,其中一处还有碑文,其碑文落款“原籍湖南麻阳县高村迁居黔省松桃县大湾 民国十二年清明立”,民国12年即1923年,立碑时间距今也近百年了。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