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问,启迪心智
2021-03-02陈红卫
陈红卫
在语文课堂上,提问是一门艺术。智慧的问题能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架起新旧认知间的桥梁,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围绕课程学段目标和文本教学价值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一、开课统领,奠定基调
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如果能以一串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统领全课的学习内容,那么学生会积极地进行阅读思考和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很多教师都会根据题目提问:“在萧红的眼里,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子的呢?根据你的预习,把你印象最深的部分介绍给大家听。”乍一看这样的问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细品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过于笼统,学生的回答天马行空。如果我们将之细化,这样提问道:“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萧红和她的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她所做的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快乐?”这样的提问,学生回答就有方向,思考也会有深度,在对问题的不断思考中,学生也能全面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设疑引思,拓展思维
在发展学生语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鲜明目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语言吸引,但对于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因此,教师有必要设计充满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继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以《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语言极富“萧红体”风味,文中短小、活泼的语句,将园子里动植物的生长和“小萧红”的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些句子,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揣摩、积累。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对比的方式,将萧红的语言和一般的表达放在一起,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这样的对比阅读,能吸引学生重新聚焦语言,深刻思考,产生个性化的理解,获得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三、巧妙设问,激起思辨
随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文本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了最初阅读时的新鲜感。这时候,教师不妨将文本陌生化,在无疑处设问,激起学生新的思考、新的思辨,在不断地讨论、否定、再建中,完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如《祖父的园子》文中“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等极富想象力的描写,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笔者以“你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来吗?”为探究话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描述。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子及他们自己写的句子进行分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最后,让他们去掉这些句子,看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在互相交流、启发和补充中,认识到这样的描写让祖父的园子更加令人向往。
四、指向全面,促进整合
为了让学生不断思考,逐渐从表面的理解走向语言的内部,发现文本中人物的智慧和表达的奥妙,教师经常会以追问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探究、思辨,在反思中让思维走向深刻。但是这样的琐碎发问,带来的往往是片面的、碎片化的认知。因此,课堂提问还要注意从整体出发,以全面的视角,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完整思维。例如,在学生交流《祖父的园子》中的各种动物和植物的特点时,往往会将目光停留在某一个事物上,教师会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逐句解读。这样的逐句解读,虽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但对于整体把握课文主题距离还很远。因此,教师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提问,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整体,串联起认知碎片,形成有序认知。
五、课内课外,沟通延伸
一节课的结束,往往意味着一段探究的结束,但教师不能随着下课铃声给学生的学习画上句号。课堂设问要能够架起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桥梁,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丰富精神世界,验证和巩固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素养。在《祖父的园子》课后练习的“阅读链接”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問题:“为什么园子里的一点一滴,都给萧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这段幸福的童年生活,在萧红多难的一生中有着怎样的意义?相信当你捧起《呼兰河传》这本书,就有答案了!”这样的问题能调动学生读整本书的欲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