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21-03-02苏云霞
苏云霞
思维是隐性的,如果能将看不見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知识。思维导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刘濯源教授提出的学科思维导图很好地解决了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的问题,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使正处于思维活跃期间的小学生接触、适应和掌握这一心智开发工具,让他们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由点及面,在联想和发散中锻炼思维
思维导图是由一个点引发出数个分支,将发散性思考过程具体化的一种工具,通过联想不断拓展和发散思维。它将某项资料作为一个思考主题,以此向外发散出数个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主题,继而再次进行发散。这样的过程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具有将思维可视化的特性,借助于此,我们可以将文本的结构与层次、段落与重点等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让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获得阅读思维的锻炼。
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课,是日本童话作家新美男吉的作品,叙述了发生在一只小鸟和一棵大树之间的故事,该文情深意浓,语言朴实无华,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友情。教师在组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以“好朋友”为主题,以鸟儿和大树为双节点,从文中提炼出“唱”“寻”“听”等关键字作为枢纽,将两个节点有序地连接起来,并启发学生感受文中所蕴含的“诚信”“守诺”等美好品质。通过绘制由点及面的思维导图,这篇具有深厚内涵的童话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整体印象,锻炼了他们的阅读思维。
二、由个到群,在分工与协同中学会合作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合作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阅读覆盖整个单元乃至一本书,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努力思考、通力合作,才能制作出一幅信息量较大的思维导图。以思维导图为任务驱动,能保证学生拥有充分参与的权利和机会。
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介绍了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虽然文章篇幅不长,但其中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千里眼”和“顺风耳”是小说《西游记》中出现的两个人物,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又如针对“发现”和“发明”要仔细推敲其中的区别。
三、由浅入深,在回顾与整理中学会反思
反思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技能,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能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及时地解决当前的困惑,在学习与实践、回顾与总结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才能获得持久性的发展。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在阅读过程告一段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思维导图,对阶段性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知识要点,厘清文本思路,让文本有机地融入学生既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主要讲述了一个种田的人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就认为不用耕作,守在树桩旁等着兔子的到来就可以了,结果毫无收获,还被人耻笑。该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浅显,学生能轻松地绘制出思维导图,以一棵大树为中心,兔子和农夫为节点,并将农夫的行为梳理出来,如“偶然捡到”“心存侥幸”“被人嘲笑”等,得出“要勤劳务实”的寓意。
以色彩、图形、文字及符号的形式呈现的思维导图能将思维过程直观化,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的思维导图应是独一无二的,不应具有统一模式,它是思维个性化的客观体现。思维导图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能让学生在面对文本时掌握方法、把握脉络,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丰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