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效应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2021-03-02尹湘江

江西教育C 2021年2期
关键词:基模效应美术

尹湘江

摘要:本文以心理学中的三种心理效应(从众效应、基模效应、强化效应),结合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开展分析论证,运用教学中的现象和实例,证明心理效应与美术课堂教学的相互关系,从而解决美术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心理效应  课堂教學

中学美术教学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研究人物或事物的行为与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它对课堂的教学过程、思维方式、学习技巧、行为方式、学习策略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正确运用和把握好心理效应,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

一、“从众效应”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从众效应”是指个人即使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但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从众效应”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理念及对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从众效应”

美术新课程标准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兴趣培养列为课程重要的理念。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努力构建自主、轻松、快乐、充满活力的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以此形成正确的学习舆论和行为导向。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发现学习美术的乐趣,从而“想学”“乐学”。例如,在学习《独具特色的面具》一课时,知识方面的内容,学生都可以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得,而诸如面具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和色彩的搭配则通过动手、动脑自主设计制作完成。这样,学生就能在自主、宽松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乐学、好学的学习行为。

二是根据学生自身能力、个性特点和审美标准,选择多种美术表现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名画中的肖像》时,重点是对人物头像的基本比例和写生方法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运用美术的多种表现形式选择性地学习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轻松、人文化的学习氛围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舆论和积极的学习行为。

三是将快乐、愉悦的情境贯穿在教学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例如,在教学《我们的青春风采》设计展示时,笔者组织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2~3人或4~5人为一小组),开展时装表演交流学习活动,让学生穿着自己设计的风格各异、色彩绚丽的服装,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舞蹈进行形式多样的时装表演,展示学生各自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风采,使学生在充满活力和愉悦的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前准备与课后整理

“习惯是人在行动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行为方式。”由于美术学科的特点,致使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因此课前准备和课后整理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泼墨荷花》一课时,学生课前要准备好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课后要及时清洗笔墨,打扫卫生。课前准备与课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前准备和课后整理是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制定明确的相关细则和标准,加强课前与课后的督促检查工作,大力表彰做事细心、有条理的学生,将他们树立为典型。对未能达到要求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和引导,运用正确的舆论和规范的行为准则,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与行为上达成共识。另外,还要充分发挥班级美术课代表、班干部、小组长的带头作用,以此形成班级良好的学习行为与习惯。积极开展示范互动学习活动,组织全体学生观摩,互帮互带,共同提高,使学生形成课前准备充分,课后善于整理的良好学习行为。

二、“基模效应”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基模”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会自行建构一套认知系统,而且个人会使用这套系统来处理信息。因不同的情景,基模会不断地修正、改变,甚至创造新的基模来解释一个全新的问题”。“基模效应”对重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形成创新性思维有积极作用。在美术课堂运用“基模”教学,可以有效转变学生原有的“基模”,通过学习创造全新的“基模”。

(一)以合作学习方式修正“基模”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美术课堂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团队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研究讨论。在合作学习中,不同的思维交汇在一起,对个体原有思维不断进行修正、改变,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知识认知体系。

(二)以探究学习方式修正“基模”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探索创新,有效地修正自身原有的“基模”,创造全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图形·联想·创意》一课时,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不断地产生丰富的联想创意。整个创意设计变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又不断地肯定和否定。一个个全新的创意变化,证明了探究学习方式能有效修正原有的“基模”,创造新的“基模”,解释全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强化效应”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强化效应”又叫正强化或“阳性强化效应”,是指当个体或团队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

(一)以言语、掌声“强化效应”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每一次成绩、每一件作品、每一个好的表现,均可运用恰当的言语和掌声进行强化奖励,能让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强度不断增加。一是言语强化。比如,在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中,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运用语言强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像“你的作品很有创意,你很聪明”“你的作品个性独特鲜明”“你画得很精美,做事很认真”等等。二是掌声意味着肯定、尊重和鼓励。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运用掌声奖励手段,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当学生个体或群体在学习过程中有好的表现或取得好的成绩时;当学生合作学习取得收获时;当学生评述美术作品积极主动时;当学生作品当众展示时,都要及时给予学生掌声,加以强化奖励。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言语和掌声强化效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速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以课堂评价“强化效应”

美术新课程理念强调评价以鼓励为主。在评价中运用强化效应,可以达到评价鼓励的目标。美术的多样性评价包括:学习领域的多样性评价和审美多样性评价。在对美术教学领域进行多样性评价时,教师要避免“单一化”“局部化”片面的评价,应全面综合观察并发现学生在各个领域的闪光点,以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在对美术审美多样化的特点评价时,教师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评价,以强化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

过程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其中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情感态度等方面。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例如,虽然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但参与美术学习过程表现积极,情感态度向上。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的评价分数或等次、等级与评语上应以鼓励为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教学理念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心理学作为教学的基本辅助学科,对教学工作者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思考与分析,准确把握和运用好心理效应的积极因素,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唐全騰.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基模效应美术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从基模理论谈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革新实验室: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学习方法的基模
初创企业组织共享基模的形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