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综述
2021-03-02孟瑜方徐涵
孟瑜方 徐涵
摘要:有效的课程标准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梳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建设主体、原则、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现状与特点,对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2-0042-05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管理、评价、组织功能,对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以及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作用[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专业知识导向的教学大纲阶段、职业技能导向的课程标准阶段以及一体化导向的课程标准阶段[2]。目前,除了一些基础文化课和德育课外,专业课程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地方以及学校层面的课程标准建设也不完善,导致同一课程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施差异较大,政府、社会无法有效监管与评价[3]。因此,应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研究,推动课程标准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与准绳。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研究基本情况
在中国知网(CNKI)利用高级检索的方式,分别以“课程标准”并含“高等职业教育”为关键词,以“课程标准”并含“高职”为关键词、“职业教育”为分组依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有效文献173篇(见图1)。根据年度发文数量,可将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9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研究数量较少,且发文数量变化不大,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问题开始被关注;2010年至今为第二阶段,此阶段研究数量激增,总体呈上升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问题得到深入研究,这与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息息相关。
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要求的各类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完善各项标准的实施和检验制度”。同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达到峰值,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系的关注得到了学术界的积极响应。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
(一)概念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概念,学者们的界定存在差异,关注点主要包括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课程标准的功能作用、课程标准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价值、学生培养重点及预期培养目标等等。对学者们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可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概念主要包含下列关键点:层次要求上是应达到的基本指标;制定依据上,应以课程教学目标、高职教育目标、培养计划、职业标准以及行业企业标准等为依据;包含内容上,是对学生预期学习成果的规定,具体为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关注点上,重点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形成,核心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地位上,是教学纲领性文件;功能上,既是管理、评价高职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结构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结构,学者们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些方面的内容为学者们普遍关注,如课程定位、目标、内容、考核评价、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说明。可以认为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构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主要对课程的地位、性质,课程要实现的总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课程的具体内容,课程的评价标准、考核方式,以及课程的具体实施建议等基本问题进行说明。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
(一)建设主体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主体包括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行业部门等涉及职业教育的国家机构,高职院校、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4]、高职课程研究专家[5]。在国家层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管理职业岗位名称与标准、技能标准,教育部负责管理高职教育,行业部门负责使用與管理职业人才,因此,为保证各方密切配合,应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协调部门之间关系的组织,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在地方层面,课程标准建设的主体包括来自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自企业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专家和地方政府。各方之间通过交流与协商,逐步达成一致意见,完成课程标准的建设。基于存在两种层次主体的现实情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整体推进与“自下而上”的自发适应与调整同步进行的双向互动活动。
(二)建设原则
关于原则问题的研究,学者们表述不同,使用的词语包括“建设”“开发”“编制”等,但就其本质而言具有一致性,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将其统归为“建设”原则。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原则包括人本性、协调性、时代性与前瞻性、发展性与开放性[6]、规范性、系统性、明确性、职业性[7]以及权威性、实用性、先进性[8]等等,对其具体内涵进行分析解读、归纳概括可知,学者们着重强调以下几点原则:制定主体上,体现权威性。由校企双方权威人士共同参与课程标准的建设,保证科学合理。实施对象上,体现人本性。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益主体关系上,体现协调性。课程标准的建设涉及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利益主体,各方诉求难免出现矛盾冲突,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制定依据上,体现时代性与前瞻性。课程标准的制定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并体现人才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向,紧跟时代变化,顺时调整,与时俱进。培养目标上,体现职业性。要与行业对接,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逻辑思维上,体现系统性。遵循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情境等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优化、整合课程体系。语言表达上,体现明确性和规范性。内容的描述既要具体明确,也要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有较大空间,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三)建设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应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关注基本规格的合理设定、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教学的有效性[9]。纵向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参照依据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以及职业岗位的变化,因此,由国家统一制定、由学校负责实施课程标准是不切实际的[10],可以采取分层逐级落实的方式,国家层面先制定统一的标准框架,地方层面标准的制定以国家标准框架为依据,并参照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各职业学校将国家和省级标准以及学校现实相结合,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11]。横向上,要建立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之间的沟通机制,促进地区、院校、行业之间的交流学习,发挥领先地区成功经验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课程标准建设[1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具体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一般”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其建设过程为以职业岗位需求定课程培养目标,以岗位任务定知识模块,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13]。以社会用人需求为出发点,其建设过程为通过社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坚持就业导向构建专业教学标准、设置项目教学标准,以学习导航形式体现课程标准[14]。第二个方面,“特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具体包括两类研究:第一,某一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如基于校企合作和大赛引领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其建设过程包括调研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的方案、规格,由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制定课程标准初步方案,再由专家审核提出整改意见,最后由课程教学团队进行课程标准的组织实施[15]。第二,某一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主要是对实践课程标准和项目课程标准建设的研究。以实践课程标准的建设为例,以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实践课程标准建设的过程包括围绕实践过程设计访谈题目,对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从中提炼出实践课程标准[16]。以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实践课程标准的建设过程包括确定物业服务供求双方互动流程,将业主期望融入物业服务过程中,选择标准化操作行为、确立标准化操作行为的质量水平,确定软、硬指标需要,确定考核方式以及考核所需要的资源,建立课程标准的观测与反馈机制,从而定期修改课程标准[17]。第三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实例,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的个案研究。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冷空调专业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明确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培养目标,构建职业能力标准,再从职业岗位入手,通过对工作内容的分析提炼出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目标,并对能力目标进行分解、整理,最后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建设专业课程标准[18]。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课程标准建设的校本策略,以课题形式推动课程标准的研发[19],将教师作为课程标准开发的中坚力量,使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课程观念,从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过程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特点,先由国家开发统一的课程标准框架,再由地方开发符合自身现实情况的地方性课程标准,高职院校以国家、地方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具体的课程标准,既体现不同层次上具有统一标准的普遍性,又突出从实际出发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思路具有沟通与衔接的特点,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将人才所需知识、技能等转化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打通学习世界与工作世界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间的衔接。
(四)建设的基本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形成了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即资格、工作以及认证模式[20]。
资格模式的特点是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实现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对接,使学生具备职业资格。资格模式的课程标准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以六西格玛工具对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相关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得出“技能”和“知识”两大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再对一级指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并请企业专家审核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找出原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偏差,筛选偏差较为严重的指标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完善課程标准[21];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要建立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与生产过程、课程评价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对接[22];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以及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标准[23]。
工作模式的特点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参考工作流程制定课程标准,建立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之间的对接。工学结合模式是其中的代表性模式,工学结合模式课程标准的制定,既要准确把握工学结合的内涵、特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同时还要坚持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符合高职教育特征以及服从教学计划的要求。基于职业分析结果,构建课程标准模块,设计具体课程标准,论证课程标准,通过实践检验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论证和再修订[24],不断完善课程标准。
认证模式的特点是以认证标准为依据,建立课程标准与认证标准之间的对接。目前主要有三种认证的代表模式,即行业认证模式、厂商认证模式以及国际认证模式。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基于权威厂商认证标准的课程标准建设,包括对产业发展、市场需求进行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对行业企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初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专家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岗位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升总结,并参照行业权威认证标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模块;学校教师和认证专家一起,分析认证标准,设计课程标准细节,最终得到课程标准[25]。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行业权威认证标准为依据,教师、专家等共同参与,逐步推进课程标准的建设,使人才培养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用人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三种模式关注点不同,资格模式主要关注职业资格标准,工作模式主要关注工作过程,认证模式主要关注认证标准,但从本质上而言,它们之间又有共同之处:目的均在于建立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依据均为社会人才需求,具体包括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两方面;关注的重点均在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岗位胜任能力;建设过程均以预期学习结果为出发点,通过层层“反推”的形式建设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标准。
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制定中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建设主观性强、时效性差[26],存在与职业实际市场现状脱离,与工学结合、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相悖,先定教材后定课程标准,二者关系错位[27]等方面的问题。
(二)实施中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将课程标准当做摆设,没有将其真正应用到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制定的课程标准不印发给教师,课程标准只被作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材料;二是教师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授课[28]。
(三)内容上的问题
课程标准内容上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有学者以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考核评价”部分为研究对象,对2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形式上有考核方案但质量不高、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或能力的考核而忽视育人目标、重视教学过程而忽视考核体系的设计、考核评价未能适应课程目标以及考核方案设计不够细化等问题[29]。
可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建设过程和内容不科学。课程标准的建设没有以就业为导向,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割裂,背离了课程标准建设的原则和路径,同时,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也不科学、不合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实施过程形式化。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未能正确认识课程标准的作用和价值,对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程标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指导功能难以发挥,流于形式。
五、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要点在于课程定位要准确、课程设计思路要清晰、课程目标要明确、课程内容要适用、学习情境要系统、评价方式要多样[30],应注意以岗位需求确定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能力本位,教师要正确认识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以亲身实践经验为基础建设课程标准[31],同时要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国家质量标准建设、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制度建设、建立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动态发展的长效机制等措施,加强保障制度建设[32],进而推动课程标准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要点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关注课改,教学目标要细化到每个项目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制定便于操作的考核要求和考核标准,教师整体把握课程标准,利用课程优势促进学生发展[33],为促进课程标准落实,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并不断改进、完善课程标准,使其紧跟社会发展的新动态。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以下方面:第一,正确的建设理念。课程标准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能力本位。第二,科学的建设过程。要合理、准确设定课程定位、目标、内容以及评价方式,多样、系统进行课程思路的设计以及学习情境的创设。第三,有效的实施方式。教师要正确认识、整体把握、恰当使用课程标准,发挥课程标准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完善的保障制度。通过国家质量标准、职业标准以及资格证书等外部保障制度的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23]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16-18.
[2][20]孟胜兵,南钢.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历程、模式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1):27-29.
[3][11][32]袁丽英.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编制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34-35.
[4][6][12]唐小俊,顾建军.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9(4):132-134.
[5][10]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78-79.
[7][30]周慎,张玲.高职课程标准开发的原则和要点[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5):36-37.
[8][15][26]陆旭明.校企合作与大赛引领下的高职课程标准制定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6(7):91-94.
[9][31]阮先会.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四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40-42,51.
[13]周建军.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内涵与逻辑起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60-62.
[14]楼美云,刘鲁平,张雁平.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19-20.
[16]王丹,张云凌,李建伟.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标准及其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7(24):83-87.
[17]王健朴.论高职教育实践课课程标准的制定[J].职教论坛,2010(12):76-79.
[18]殷浩.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标准建设[J].职教论坛,2010(32):44-46.
[19]刘佳环,何静.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开发的校本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16-17.
[21]赵昊昱,薛叙明.运用六西格玛工具完成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13(2):25-28.
[22]姚庆文,丁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84-85.
[24][27-28]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56-58.
[25]覃国蓉,何涛.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8):72-75.
[29]荣莉.高职院校以育人为目标的课程考核评价实证研究——以 23 份课程标准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2):210-212.
[33]王淑文.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构架及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26-127.
[34]田凤权.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4):60-62.
(責任编辑:刘东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