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入智慧 “说”出素养
2021-03-02谭志坚
谭志坚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应切实转变思想,大胆、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让英语听说课堂与信息技术达到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为听说教学服务,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下更便捷、规范、高效地发展语言能力。宜昌市高新区以“初中英语听说策略培养与信息化教育深度融合”课题研究为依托,引导教师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听说课堂的学习效率。
宜昌市高新区开展了“初中英语听说策略培养与信息化教育深度融合”课题研究,积极引导初中英语教师巧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深度融合初中英语教与学,整合教材,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推行微课、慕课、优课的城乡共享,指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进行有效的听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和英语综合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构建“LOVE听说课堂”
“LOVE听说课堂”模式由L(look, listen & learn看,听,学)、O(order 梳理)、V(visit访问)、E(earn赢得)四个关键环节构成。在“L”环节,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精心准备课件与微课,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和音频等开展任务式听说学习,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听说的良好习惯。在“O”环节,教师采取“听说检索”的方式以“group work”(小组练习)展开,引导学生把听说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检索线”,理清知识链,打好记忆结,强化听说效果,提升听说素养。在第三个环节“V”中,学生通过梳理会产生一些疑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访问优秀的同伴或向教师请教,解决自己的听说疑惑。最后一个环节是“E”,学生将学到的听说知识内化于心,同时预测自己未来听说学习的走势,找出自己与优秀者的差距,制订有效的听说学习行动计划,养成智慧听说习惯。
二、开发系列听说微课资源
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辅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题组开发了“课前90秒”微课程;课中“为你朗读”微课程;课后“书写成长”微课程。所有的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积累与收获进行主题分享。
在“课前90秒”主题课程中,学生主要分享自己一天当中的“3 Moments of Joy”(三个开心的时刻),或者My favorite book(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在课中,“为你朗读”微课程包含“奏响生命的旋律”“走向四季”“聆听伟人的声音”等主题。“奏响生命的旋律”分为“寻找生活的色彩”“享受自然的声音”“传承经典”和“奏响生命的旋律”四个章节;“走向四季”分为the New-born Spring(初生如春)、the Passionate Summer(热情如夏)、the Golden Autumn(收獲之秋)、the White Winter(纯净之冬);“聆听伟人的声音”选择古今中外伟人的经典语录,在授课时分享给学生,让他们在听说训练中感受生命的成长与美好。课后的“书写成长”微课程,主要内容是学生的每日听说活动的反思、点滴感悟与生命体验。
三、探索多条听说展示渠道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技能的主渠道。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课堂活动,如“Little Teacher”“Daily Report”“The Eye of the Class”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展示自己的听说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自主开发英语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彩的展示渠道。课题学校根据教师的特长与学生的特点分别开设了“时光诵读”“演绎经典”“电影趣配音”“英语情景剧”“英语大讲堂”“英语即兴演讲”“阳光英语校园广播”等校本课程。
各学校之间相互探索并借鉴即学即用的英语听说展示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说热情,提升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有效语言输出。
四、实施网络平台评价
教师借助现成的“互联网+”听说评价平台发展学生的听说技能,既能缩短城乡英语听说水平的差距,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爱老师”“驰声”“科大讯飞”“口语100”等网络平台进行听说评价,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时掌握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连贯性及流畅度等口语表达情况,同时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听力反馈信息。这种训练模式及时弥补了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为学生英语听说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现实条件。这些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听说分析报告和听说教学策略的指导,并为学生量身定制听说提升计划,利用科学分析与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听说素养。
(作者单位:宜昌市高新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