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水文化内涵及城市水文化品牌建设浅析
2021-03-02徐玉良徐建平干有成孙文昀戴惠东周娇艳
徐玉良,徐建平 ,干有成,韩 超,孙文昀,戴惠东,周娇艳
(1.江苏省昆山市城市水系调度与信息管理处,215000,苏州;2.江苏省昆山市水务局,215000,苏州;3.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210000,南京;4.江苏省南京悦水文化传播中心,210029,南京)
水文化作为城市文化领域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者的重视。江苏省昆山市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貌的城市,水文化是其城市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昆山在城市化建设中努力寻求特色文化内涵,突破原有的城市形象,争取将水文化纳入城市形象和文化品牌。
一、昆山水文化的主要内涵
1.昆山自然资源禀赋是水乡生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昆山从一片低洼的洳湿之地,经过历代先民的治理,逐步形成了有序的河湖水系格局,开发了土地资源,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昆山地处太湖东部“碟形”洼地之中,区内河港纵横,湖荡棋布,吴淞江、娄江横穿城市东西,有娄江、吴淞江、张家港、急水港、千灯浦、杨林塘、茆沙塘、七浦塘、大直港、界浦港、新塘河、庙泾河、夏驾河、小虞河等63条骨干河道和分圩河道,主要干流全长达457.51 km。境内湖泊众多,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有19座,南有淀山湖、澄湖,北有阳澄湖、傀儡湖等百亩以上湖泊51个,与圩内众多的河、泾、浜、塘等组成水乡河网,水乡生态特征鲜明。
2.昆山开发建设史就是其水文化发展史
在古代,昆山当地以农业经济为主。由于地势低洼和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水利在昆山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历代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都十分注重水利建设,两千多年来水利建设持续不断,排涝抗灾相沿成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就在太湖下游淀泖地区筑圩围田。据《越绝书·吴地传》记载,“鹿陂”是“吴王田”。“陂”就是筑堤障水,表明当时昆山一带已经开始修筑堤防等水利工程。春秋时代的昆山以太湖的三条泄水通道之娄江为名,称作“娄邑”,由此不难看出昆山与水的渊源。据北宋郏亶的《吴门水利书》记载,在吴越时太湖平原就“五里或七里一纵浦,七里或十里一横塘”,形成了圩田和浦塘相应布列的棋盘式圩田系统。
五代时期,吴越国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各项水利工程得到改进。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吴越钱氏浚新洋港(青阳港)、吴淞江,兼浚横塘通小虞浦。天宝八年(公元915年),置都水营田使,以主水事,募卒为部,号撩浅军,治河筑堤,下吴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下淀山湖入海。
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发布的《农田水利约束》,设置了专门的队伍从事治水疏河,南宋时期更盛。郏亶在《吴门水利书》中指出:“低田阔其塘浦,高其堤岸,以固其田。”
在发展塘浦圩田制的同时,太湖的泄洪治理也受到重视。据史料记载,自战国末期的黄歇到民国前期的两千多年中,仅吴淞江就进行过40余次规模不等的治理,尤以元、明、清时期更为频繁。娄江自中唐堙塞以后,于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重新拓浚整治,到民国中期亦进行过32次整治、拓浚,其余塘浦也不断进行清淤、整治。
除了河道工程整治之外,建闸防止潮水入侵由来已久。据记载,北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苏州知府范仲淹疏导诸邑之水使东南入松江,东北入扬子江与海,在疏浚港浦的同时,已开始建闸挡潮;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中书舍人许光凝开淘吴淞江,复置12闸。元、明、清历代均有在当时感潮重要河口筑闸御潮之记录。
明初,夏原吉的治水方案使得太湖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后世影响也最大。经过明代的“导淞入浏”以及开挖范家浜等工程,黄浦江逐渐扩大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干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根治“穷土、恶水、血吸虫”三害的威胁,昆山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治水活动:修圩筑堤、联圩并圩、疏浚河道、整治水系、修建涵闸、发展机电排灌,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在低洼圩区实现常年预降内河水位,推广地下暗管及“鼠道”排水降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保证了当地农业连年稳产、高产,使昆山成为江苏省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3.昆山人民生活中处处体现水元素
在物质生活层面,昆山有久远的水田稻作历史。赵陵山、绰墩山、少卿山等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昆山地区的种植业是以栽培水稻开始的。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昆山先民就用十分原始的工具积极治水营田、开渠筑塘、排除潦水、修筑圩田、防洪蓄水,利用原有的江河湖泊,修筑了最初的水利工程。
地处水乡的昆山人,“鱼鲜虾蟹”与“粳糯稻米”是其生活中的主要食材。相传昆山的巴城镇是最早吃螃蟹的地方,阳澄湖更是因澄清的水质始终是螃蟹生长的优良之地。多少年来,品蟹、赏蟹、咏蟹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彩部分。
昆山还有极具特色的水乡服饰。除了日常的蓑衣,江南水乡还有一种独特的服饰——竹枝衫。昆山水乡妇女服饰是扎包头巾,着拼接衫,腰束白作裙,外罩青束腰,这种服饰不受洋异服饰影响而世代相传,与江南水乡的环境分不开。
在水乡发展中,昆山还孕育出一个个闻名遐迩的贴水古镇,这些古镇的民居建筑多数依水而建,都有着鲜明的水文化特征。
在精神生活层面,昆山水文化孕育出浓厚水乡韵味的民俗文化,周庄水乡婚俗历史悠久深厚,传承谱系严密,被列入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追根溯源,水是当地最古老、最根本的民间信仰。在昆山的田歌词中,常常出现江、河、湖、浜、鱼、米等水乡特有的字眼,这些字在土话俚语中更比比皆是。
二、昆山城市水文化品牌建设建议
水文化作为昆山地域文化的核心内涵,在苏南率先建成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从物质、精神两方面统筹加强水文化建设,加强传统水文化遗迹挖掘与保护,以水景观为主要载体,加强水文化宣传,构建昆山城市水文化传承发展保护体系,同时致力打造水文化品牌,塑造以水文化为特色的城市视觉形象与精神形象。
1.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与治理,打造人水和谐的城市水环境
昆山生态水系格局的形成过程历时悠久,是江南水乡风貌的重要载体,每一条河道都有着深厚的水文化内涵。尤其是娄江、吴淞江、急水港三条太湖洪水下泄的河道,其本身也是重要的运道,勾连这三条东西向河道的南北走向的河浦,是经过历代整治形成的格局。建议加强昆山古城河、娄江、吴淞江、千灯浦、夏驾河、青阳港、尤泾等古河道和古水街风貌保护,深入挖掘昆山深厚的治水名人文化,梳理历代治水方略,弘扬河湖故事所蕴含的水利精神。加强湖荡湿地生态保护,加快退圩还湖,加强湖荡水文化的挖掘与展示。
水美乡村——昆山市周庄镇
2.开展水文化研究,发掘保护水文化遗产
持续推进昆山市水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工作,系统整理古代水工建筑遗存等各类水文化实物遗迹、遗存,加快研究昆山古代塘浦圩田水利制度,寻找昆山塘浦圩田灌溉工程遗迹,加快实施修复与保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水工程遗存,以及在用的具有历史见证价值的水工遗产,应加强登记和保护工作。
加强历代水利碑刻的集中搜集,整理有价值的治水信息,对涉水的文学艺术、民间故事、传说民俗等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应进一步大力收集。加强昆山历代治水名贤及其治水方略研究,并在当前畅流活水的生态河湖建设中借鉴使用。加快江南水乡古镇的景观保护与修复工作,做好河与岸的景观营造,在水美乡村建设中保护相关水文化遗存。
3.推进水文化水景观建设,展示昆山特色水文化
重视昆山水历史文脉延续,通过水工程水景观建设,打造凝炼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地标。明确昆山古城水系水利保护与水文化优化措施,保护水乡古镇,探索试点修复江南水乡特色风貌,新建一批水利风景区。以河、湖为轴线,开展区域水景观建设,重点推进沿娄江(至和塘)文化景观带、沿吴淞江亲水景观带、昆山西北环湖风光景观带建设。
推进昆山南部水乡古镇生态景观群建设,将千灯镇、锦溪镇、周庄镇等著名的水乡古镇全域打造为水慢城区域,塑造为长三角享受慢生活的首要目的地。
4.加强水文化宣传,提升水文化软实力
进一步开展水情教育,拓展挖掘水利行业精神内涵。加大水文化主题宣传力度,策划百姓喜闻乐见的水文化主题活动,提升水文化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培养节水爱水护水习惯,积极营造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氛围。
发挥水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在传承优秀传统水文化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以新时期水利工作成就指导推动水文化发展,以新科技全媒体形式展示水文化创新内容,努力打造江南水乡文化展示客厅。
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益性水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水文化展馆。开展水文化研究、出版、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水文化社会认知度与满意度。结合昆山城市品牌形象,把水文化作为外宣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领域,打造水文化空间展示精品,推出城市形象外宣片和文创产品,突出“最具江南水乡特质的国际文化旅游区”形象定位,提高城市形象品牌的认同感和美誉度。
波光中的锦溪廊桥
加强水文化传播能力建设。通过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水文化展示空间和水景观打造、水文化图书与音视频等载体出版,提升水文化传播能力。大力推进水情教育,把水文化和水情教育列入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内容,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扶持地方水文化产业,培养打造水文化研究与推广骨干。加强新时期水文化研究,全方位开展水文化与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关系研究,进一步探索研究水文化融入昆山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中的有效路径。
三、结 语
昆山拥有天然的水资源环境条件,也具有建设水文化的资源前提和现实优势,其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是为水文化研究和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当前,在苏南全面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昆山市应格外珍视历史文化禀赋,加强现代化背景下水文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为将昆山建设成为最具江南水乡特质的国际文化名城提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