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格·罗伯茨:不能对科学家要求所谓的“截止日期”
2021-03-02龚鸣
文/龚鸣
克雷格·罗伯茨(Craig D.Roberts)美国/澳大利亚籍,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此前就职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2001年至2017年任物理部理论室主任。他是强相互作用理论与唯象领域国际领军人物之一,曾对美国核科学长期规划发挥重要作用。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总被引逾17000次)。在核物理与粒子物理领域的高影响力研究为其赢得了很多奖项,如Helmholtz国际奖、中国教育部“海外名师”等。
一身儒雅西装,一腔英式英语,一脸可掬笑容,克雷格·罗伯茨(Craig D.Roberts)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无疑是一位绅士。谈到日常生活,他无比平易近人;谈到科研工作,他富有耐心,强调开放合作;谈及更远的规划,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完全是另一幅图景”
2019年9月,罗伯茨教授全职加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但他与中国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06年。在这期间,罗伯茨教授在与中国的科研合作中,不断了解和发现中国,最终来到南京工作和生活,可谓是水到渠成。
十多年前,罗伯茨教授第一次来到中国,受邀到北京参加一场国际会议。这次机会,让他开始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并与中国的科学界建立起联系。面对记者提问,罗伯茨教授非常坦诚:“第一次来中国时,我并没有很大的热情,但是来到中国之后,我庆幸作出了正确的决定。基于当时我所发现和了解到的中国,我迅速决定:以后一定要常来中国。”
谈及前后转变的原因,罗伯茨教授说,此前他对中国感到陌生,加上西方社会对中国有一些偏见,这影响了他对中国的判断。而在亲身接触、亲眼观察中国后,罗伯茨教授发现“中国人非常热情,对科学研究、教育等充满兴趣,对发掘新的研究分支有极强的好奇心”,他愉快地表示,随着来往中国的次数增多和交流的深入,“我对中国的看法改变了”,“在我面前的中国完全是另一幅图景”。
自此,罗伯茨教授与很多中国科学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一定要亲眼看看中国”也成为他“说服”其他外国科学家来中国的最具说服力的办法。
十多年来,罗伯茨教授一直积极地鼓励身边的学者、科研工作者来中国,他常常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例:“如果人们知道我的经历,知道中国是个好地方,可能就会有所触动。”在日常生活方面,罗伯茨教授认为,中国城市的国际化还需要加把劲儿,子女教育、银行业务办理等方面应该更加便利化。“如何让外国人舒适地与中国人一起生活,如何让他们留在中国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罗伯茨教授认为,中国进一步国际化将使中国和全世界受益,也将吸引更多外国人来中国长期工作和生活。
“我们在南京生活得很快乐”
在入职南京大学之前,罗伯茨教授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担任物理部理论室主任,在核物理与粒子物理领域具有极高的影响力。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他和南京大学的相遇?
罗伯茨教授讲述,由于一些原因,他辞去当时的工作,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美国、欧洲国家的一些研究机构和院校也向他递来了橄榄枝,最终由于南京大学给出了“最具竞争力”的聘用条件,罗伯茨教授决定来中国工作,并且带上妻儿,把家安在了南京。
紫金山下,玄武湖畔,都是罗伯茨教授爱逛的地方。南京城市中心的优美环境让一家人十分喜爱,他用“超出预期”来形容当下在南京的生活。“我的妻子、儿子也都很喜欢南京,我们在南京生活得很快乐。”在罗伯茨教授看来,南京是一个既有中国特色也有国际范儿的城市。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家乡澳大利亚的氛围,一家人十分享受当下的生活。
不过,事情仍旧经历了一些曲折。
和罗伯茨教授一样,他的妻儿首次来中国时也有些忐忑,甚至有所抗拒。为了说服他们,罗伯茨教授用了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带妻儿来中国亲眼看看。2019年5月,罗伯茨教授一家专程来到南京,提前感受即将开启的南京生活。“就像我之前说过的,西方人对中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我认为他们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了解中国。这次中国之行也确实让我的家人感受到,南京是一个宜居城市。”罗伯茨教授说,妻子目前找到了一份教授德语的工作,儿子则在一家国际学校上学,他们都在慢慢融入南京本地的文化和生活。
“南京文化多元,非常宜居,尽管人口十分密集,但我们没有感受到它作为一个超级都市的压力。这里有遍地可寻的绿地公园和咖啡馆,生活节奏很舒适,公共交通系统也很发达,在南京的生活给人难以想象的放松。”罗伯茨教授感叹说。
“现在的投入是为了将来的发展”
谈起工作,罗伯茨教授让人感受到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大智慧、大胸怀。
对于他的专业,罗伯茨教授试图以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核粒子物理。他说,这门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在记者听来,这似乎更像一门哲学,罗伯茨教授不厌其烦地给出了科学家的思考维度:
“宇宙大爆炸之后演化到现在,如何生成物质?科学家有科学的答案。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里有原子核,其中又有质子和中子。质子从来不衰变,对人类的生存十分关键;质子一旦衰变,就没有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这是为什么?50年前就有科学家写出了相关公式,40多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都与此相关,但答案是什么,我们还在探索中……”
“这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联?”罗伯茨教授似乎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他说:“核粒子物理是基础科学里的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就是树干,只有养好了树干,才能有树枝。事实上,基础科学和日常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又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拥有现在的生活,正是以前的科学家们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基础研究实现的,比如晶体管,比如互联网。基础科学就是科学发明的基础。”
围绕这个话题,罗伯茨教授继续畅所欲言,记者也慢慢理解了基础科学的重要意义。正如罗伯茨教授所说:
——现在的投入是为了将来的发展。
——现在的研究就是为了满足新一代的新需求。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必须从现在就开始作准备。
……
秉持这样的充满哲学思考、人性光辉的思想,罗伯茨教授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我告诉我的学生,每天早上起床,要告诉自己:我不只是去工作。我要求他们每天都要发现一点新的东西,否则当科学家就没有任何意义。”
常常有观点认为,中国人更加务实,所以在基础研究领域相对薄弱。在罗伯茨教授看来,这也是一种偏见。“创造力每个人都可以有,只是很多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创造。”罗伯茨教授说,如果双手总是在做事情,就没有时间来思考创造,因此要支持科研发展,不能对科学家要求所谓的“截止日期”。如今,他在南京大学也能充分享受这样的自由。同时,罗伯茨教授也寄语年轻人:发明创造并不只是依靠灵感,而是需要付出努力,需要阅读,需要提高动手能力。
“闭门造车绝不会产生创新”
罗伯茨教授在南京大学还有一项工作——帮助南京大学引进外国人才,其中包括一项博士后计划,由于疫情原因暂时搁置,他发起的一些国际会议也被迫推迟。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未来的规划:“我们将举办很多国际会议,邀请全世界的科学家来到中国,和中国的学生交流,在我所从事的核粒子物理方面让南京成为顶尖科研城市。”
中国提倡开放创新,加强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这让罗伯茨教授感同身受。“世界是一个整体,基础科学是开放的。在科研之间设置障碍,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闭门造车绝不会产生创新。”罗伯茨教授从科研历史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之间开展合作,已经促成了世界上一些发展成就,比如互联网的诞生就是为了信息的频繁交流,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像空气一般的存在了。”
罗伯茨教授认为,中国在创新方面有很强的实力,并且鼓励开放合作,是非常好的现象。中国有巨大的人才池,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年轻人,以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顶尖高校也有着世界顶尖的创新人才。其次,科研发展与投入息息相关。中国正在应对许多方面的挑战,南京等城市在高科技、教育等领域也在加大投入力度。
“中国有这么多的资源、人才和增长潜力,如果不认真考虑与中国合作,那一些人将会失去很多机会。”罗伯茨教授说,中国有能力成为高科技、教育和基础科学等领域的领先国家,可以在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竞争和相互学习中获得更大发展。罗伯茨教授对南京大学的学生寄予厚望,他认为,这里的学生们主动创新,只要给出一个框架,就能独立完成一些项目,并且发现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生们拥有成长的能力和潜力,如果继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将为科研工作带来更多机会。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控制疫情,并正在逐步恢复到经济社会常态。罗伯茨教授一家期待疫情结束后到中国各地旅游,他感慨道:“新冠病毒对人类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中国迅速果断采取措施,遏制了疫情蔓延,在疫情防控方面树立了世界典范。”罗伯茨教授分析说,中国的治理方式以人的生命为先,其次才是维持工业和商业的运转,而一些国家正好相反。他认为,鉴于新冠病毒的特性,社交隔离是非常关键的控制疫情的办法,这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现在,中国经济社会恢复正常,我和学生们可以面对面交流,这一切都非常令人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