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的词汇化
2021-03-02李静怡
李静怡
一、引言
词汇化,指句法单位成词的凝固化,是语言单位降级运动的一部分。王灿龙(2005)认为:“一个短语或者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的词项(lexical item),并且进入基本词汇或一般词汇,这一过程或现象叫作词汇化(lexicalization)。”
“在于”是由“动+介”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在”和“于”二字在古代都有“存在于”的意思,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单用的。随着汉语双音节词汇的发展,在古汉语中介引功能非常强的“于”字的用法不断减少,继而出现了大量“X 于”结构的固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在于”一词的词汇化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将在其他学者对“在”以及“于”等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在于”的词汇化过程和该词产生的动因。
二、“在于”的语法功能
在古代汉语中,“在于”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是作动介搭配使用,并不是一个凝固的结构,形成一个“V+于+NP”的结构。其二是由介词叠加组成的“在于”,这是由词语虚化而来的,出现得较晚。现今,“在于”的用法主要是在句子中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必带名词、小句作宾语,主语多为选择性疑问小句。如:这次能不能获得冠军就在于这最后一盘了。现代汉语是典型的“SVO”句型,因此,“在于”前后一般都存在主语成分和宾语成分。“在于”前面通常是非指人的名词性成分,而后面的成分则更为丰富。例如:
(1)或更包括其他吴先生,主要的在于阖闾,注谓“得民心”者指此而言。(《俞平伯·随笔两则》)
据上可知,“在于”后面必须带有宾语,且在整个句子中属于核心动词。但“在于”有不同于一般动词之处,如它不能重叠,不可在后面加“着”“了”“过”,其后必须带宾语且不可省略,不能单说或者单独回答问题。因此,郭才正(2012)认为,现代汉语“在于”是一个非典型性的动词,并且该词的很多属性都带有介词的特点。
三、“在于”的词汇化历程
(一)先秦时期
张赪(2002)认为,先秦时期最常用的介词是“于”“在”“自”“向”等,其他的介词使用较少。从北大语料库可以检索到,“在于”最早的例子出自周代的《尚书·吕刑》,在周代仅此一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在于”的例子出现的频率开始上升。如:
(2)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尚书·吕刑》)
(3)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诗经·鹤鸣》)
此时,“在于”通常作为“动+介”的结构搭配使用,与后世的“在于”并不相同。“在”作主要动词,“于”作介词,形成述补结构。“在于”最初通常置于时间、场所之前。其中,“在”为动词,表示存在,是全句的主要谓词。“于”为介词,它与其后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共同做“在”的补语。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在于”的使用频率增加,意义也开始出现变化。“在于”出现了新的意义,词义出现了一定的虚化。例如:
(4)由此观之,体道者不专在于我,亦有系于世矣。(《淮南子·俶真训》)
此时,“在于”虽然也是“动+介”的结构,但是它的意义由实义的“存在于”变成了较为虚化的“取决于”,这就使两个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三)六朝至明清时期
在这一时期,“在于”出现了另一种用法,即在“动+介+名词性成分”的基础上,其后跟着的成分扩展为动词短语甚至是小句。这就与现在的“在于”用法相差无几了。例如:
(5)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绥宁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三国志·魏志》)
(6)且夫吕尚之杀狷、华者,在于恐其沮众也。(《抱朴子·外篇·逸民》)
(7)两口儿商量了多时,定下个计策,连女儿都瞒过了,只说有客货在于江西,移船往载。(《今古奇观》)
例(5)中,“镇安社稷,绥宁百姓”两者均是动宾结构,“在于”属于动词短语。例(6)中,“在于”后面跟着的成分更加复杂,已经由短语变成了小句。而例(7)中,“在于”的意思又偏向了实义。可见,隋唐以后,“在于”的实义用法被继续使用的同时,“在”的意义逐渐抽象,“于”也渐渐不被单独看成引介宾语的介词,两者已经不能被分开理解了。至此,“在于”的意义和用法就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于”的词汇化过程主要如下:
在+于+地点→在+于+NP →在于+谓词性短语→ 在于+小句
前期“在于”主要是两个独立的词语合并使用,不能称为一个“词”,到了后期才成了一个意义凝固的动词。在“在于+谓词性短语”以及“在于+小句”这两种语境中,原先能够单独表示存在义的“在”不能单独地表达了。而“于”在后期演变成了黏着的语素,意义虚化更加明显。这也使得“在于”在词汇化的后期能够紧密结合。
四、“在于”的词汇化动因
汉语词汇的演变受众多因素影响。Ronald W.Langacker(1977)将句子的结构层次变化类型分成了以下几种情况:(1)取消分界(boundary loss);(2)改变分界(boundary shift);(3)增加分界(boundary creation)。张谊生(2000)也从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和认知心理等方面对词语的虚化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在于”的词汇化动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语结构
汉语的复合词分为并列、主谓、偏正、动宾及述补五种结构。董秀芳(2011)认为,所有这五种短语类型都可以降格为词。当“于”的介引功能弱化、消失后,它与后面的成分联系就不再像之前那样紧密。同时,“在”的意义也不断抽象、虚化。两者出现了结构层次上的“取消分界”这一变化,联系逐渐紧密从而实现了词汇化。
(二)语义变化
语义变化可以分为泛化、分化、融合(张谊生2000),“在于”更偏向融合与泛化。泛化指实词语义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扩大化。“在”就是典型的例子,其本意是“存在”“处在”,属于动词。其后引申出多种意义以及词性,如用于动词后面的介词及表示“正在”意义的副词“在”。同时,“在”和“于”两者又发生了融合。张谊生(2000)认为,融合指本来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语言单位经过语义的不断虚化使词义逐步融合。“在”语义的虚化和“于”引介功能的减弱,为“在”和“于”的词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频率因素与词汇双音化现象
吴福祥(2004)认为,频率是语法化、词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北大CCL 语料库可知“在于”在各个时期出现的情况:
朝代 周 春秋战国 秦汉 六朝隋唐 宋元 明清次数 5 45 54 99 190 458
可见,“在于”一词的连用在六朝、隋唐时期出现的次数增多。介词“于”在这一时期逐渐脱离了后面的成分,与前面的“在”结合。这体现出“在于”一词的结构开始凝固。可见,频率因素对词汇化的进程有一定的影响。
冯胜利(1995)认为,汉语中一个标准的音步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汉语构词受到韵律的制约,其复合词必须首先是一个韵律词,因此必须是两个音节。这就是汉语当中双音节词占主体地位的原因。根据考查,汉语的双音化现象主要开始于汉代。一直到如今,许多原来的单音词扩展成了双音词。例如:寒—寒冷;夷—平坦;邦—国家;民—民主、民众等等。
在先秦时期,“在”和“于”在表示介词意义时通常独立使用,而两者连用的情况相对较少,且并非一个词。在演变过程中,“在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双音化的影响,将“在”和“于”合并成一个标准的双音节音步,促成了“在于”的词汇化。
五、结语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语言的历史演变中,由于结构形式、语义的变化,频率与双音化的影响, “在于”一词从最初先秦时期的“动+介”结构演变成为一个结构凝固的词汇,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在于”语义的扩大,意义由实转虚;第二,介词“于”介引功能减弱,逐渐成为“在”的附缀。语言的演变是始终存在的,因此,“在于”的词性及意义在未来仍然会有变化。我们应该对此加以更多的关注,进一步地探索“在于”的词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