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2021-03-01彭烁鸣
□彭烁鸣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开设在欧美等国家已有较长时间,相对比较成熟。我国开设比较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 版)公布后,高校开始设立并招生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专业发展很快,到2020 年,全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近600 所。公共事业管理涉及人们生活中的科教、社会保障、文化、卫生、体育、各种协会学会等方面,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介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该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完善模式,以实现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精准,就业方向模糊不清。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多是借鉴国外的MPA培养,由于专业开设难度小,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但在培养精准性、适用性、创新性人才上下功夫不够,一些学校逐渐转向泛泛的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造成人才培养专业深度不够。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是人才培养的根基,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在培养目标不能精准定位、方向难以掌握、出现偏差没有快速纠偏的情况下,专业会偏离中心越走越远。加之有限的专业内容深耕不足,造成学生在管理领域与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区分不清,与之形成就业竞争,这种似乎是因为专业太通用而不专业的问题,一直困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使得学生就业压力重重。
2.专业内容深度不足,课程设置缺少特色。多数高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能会受师资与科研水平的限制,沿袭其他专业通用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培养架构不够清晰,目标不够精准。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创新发展不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存在不少的缺漏,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造成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掌握不够完整,影响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整体感知。
3.实践教师队伍不强,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目前,不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教学实践岗位,他们的专业实践经历与经验不足,对就业后职业岗位的具体专业技能要求掌握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急需进一步提高与加强。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路不多,因而学习效果不理想。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不透,知识的创新少,自我学习时也不易找准学习的内容和努力方向。加上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学生大多是为了完成实践任务。不少学生在中小企业中完成了实践课,实践内容与专业所学相差甚远,无法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紧密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专业特长的发挥。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
1.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积极创新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力量。积极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作为支撑。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推进人才战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跨学科、跨行业地进行高素质教学人才的引进。对现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每年通过网络线上慕课培训、集中线下培训、线下讨论、见面会、翻转课堂、定期考核和与职称评定挂钩等方法,督促教师在公共事业管理教学与科研岗位上尽快更新知识,积极发挥作用。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借鉴国外教育经验,聘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专家、领导或业务骨干承担专业教学任务。让教师走出去了解学生将来就业单位的需求,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创新改革。同时,在校际间增强学术交流,开展相互评课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师资教学水平。另外,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水平提升工作,营造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大学本科教育首先是基础理论教学和全面素质培养的通识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既要反映出“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教育特点,也要协调专业学科特点和优势,不断完善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体现出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素质型教育方式。要加强社会调查与分类、统计数据分析技术和全面规划技能的培养,学生还应具备熟练应用大数据信息管理技术和新媒体宣传使用与引导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革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努力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教学科研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动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突出其公共事业管理的属性,强调该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不只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掌握,而应该更强调和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熟练掌握公共事业组织的运作模式,能够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进程,科学把握本组织的需求发展趋势,才能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学科竞赛,不断推动学生课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展开,既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锻炼学生自觉钻研专业、创新思维学习、培育科学发现精神、促进科技后备人才成长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专业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去建立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和逻辑认知框架,通过有效的科研训练不仅是把知识融汇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之中,还给学生启发了持续深度学习和探究外部世界的信心与动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三、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培养模式的创新就要依据社会需求、培养目标的改变而改变,达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迎接挑战、抓住时代机遇,努力推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和不断进步。我国幅员辽阔,东西距离远、南北跨纬度广,各地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学校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朝着探究适应当地公共事业管理需要的特色方向努力,配套相应的专业模块,加强实践教学,办好办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大学要根据本校的专业学科背景、师资力量情况、专业学科优势、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补齐短板,加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当然,一个优势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国家对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重视及人民对公共事业管理水平需求的日益提高,也为该专业方向的迅速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未来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要求越高,社会竞争将越激烈,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站在新的视角,以新的思维角度不断审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面貌,加强自身综合素养,努力提高专业能力,才能圆满完成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