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乡村人才新发展的举措探析
2021-03-01张明亮
□张明亮
乡村要振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农民富起来、农村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才能让乡村人才引得来、留得下,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里实现人生梦想。如何引导和做好乡村人才工作,要从政策研究、交流机制、优先战略、评价体系等方面着力,促进人才新发展。
一、加强政策研究,形成乡村人才发展新机遇
乡村人才发展历来都是我国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有史以来,城乡差别就存在,农村条件相对落后,竞争力弱,人才呈城乡二元化分割,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为不可逆趋势。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60 至70 年代,城镇青年因上山下乡政策流向农村,其余时段,都以人才从乡村流向城镇为主。改革开放后,农村人才流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精英高考留城和下放知青返城,农村到城镇单向流向期。市场经济初期沿海和中心城市打工潮,农村人才流失期。21 世纪后,随着城乡差别缩小,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新局面已逐步形成。一些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中青年继续由农村投向城镇寻找新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老打工仔”和城镇“新人”则相继到农村挖掘发展潜力。特别是一些有产业和技术、技能,在外发展得比较好的乡贤老板,在农村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下纷纷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
针对上述形势和实际,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加强人才政策研究,为乡村人才新发展创造机遇。一是深入研究本地历史、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新政策对农村人才的需求和冲击,从顶层设计上做好长期谋划,建立应对机制,拓宽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把乡贤人才“引回来”,推动人才振兴。二是要适应人才双向流动新常态,研究人才“引”“育”“留”“用”政策的新变化、新模式、新机制,寻找人才发展新空间。三是要加大对新农村研究成果和建设成果的宣传,改变大众对乡村的“固有印象”,让人才对乡村产生感情,从愿意接近到亲近和爱上“三农”,愿为农村发展作贡献。
二、健全流动机制,形成乡村人才新发展格局
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需要等级构成,人都潜藏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在不同时期表现有所不同,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当初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主要是为了满足生理和安全低层次的需要,当今从城镇回流农村创业则是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三个中高层次需要激励的结果。社会各界应牢牢把握乡村人才需要这根弦,合理运用人才动机心理这个战略基点,创新机制以满足人才需要,形成人才发展新动能。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不少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本土创业能人到乡村工作和创业的政策,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东西部人才扶贫协作”“能人返乡创业”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需求的“源头活水”。今后还应在满足人才需求上完善和创新人才发展政策,从顶层设计上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主动作为的关系,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制度体系,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二是创新流动机制,发挥共享经济的平台优势。2015 年“共享经济”列入国家战略以来,经济新模式不断涌现。乡村人才流动也要适应新模式,创新机制,实现共享。地方各级政府开展乡村人才普查,在不改变各类人才区位、身份、编制前提下,将各类人才纳入共享人才库,组建人才共享平台,制定好适合本地人才发展的共享运行规则,为乡村人才共享发展提供精准服务。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当今人才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地大显身手施行人才优惠政策。据悉,2020 年湖南长沙市就已将人才引进住房补贴增至最高100 万元。乡村经济相对薄弱,在惠才政策上应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加快形成有利于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优秀青年干部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基层组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尽快从制度、体制、机制上消除影响乡村人才成长和使用的障碍,激励乡村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城乡双向循环流动,形成人才新发展格局。
三、实施优先战略,形成乡村人才新发展优势
乡村要振兴,既要全面提高现有常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还要积极吸引返乡入乡人才,解决好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问题,重点是引留、培育、使用好“三种人才”。
一是领头羊,即产业龙头老板、职业经理人、农业科技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乡村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产业、科技是农村致富的金钥匙,老板、职业经理人、科技带头人、村官则是掌握钥匙带领农民发家的领路人,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决定乡村振兴的成败,必须重点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二是“千里马”,即打过工、求过学、当过兵的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等。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打工、当兵、读书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集聚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经历,特殊的经历锤炼了他们的品格,这些人中最容易出人才。但一些环境和机遇的影响,部分人才淹没在茫茫打工潮或寻找岗位途中,需要环境造就和被发掘。政府职能部门就要充当好伯乐,让这些满怀抱负之士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三是“老黄牛”,即“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虽然这类人才学历不高,但都有一技之长,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在新技术、新知识突飞猛进,新理念、新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们是乡村振兴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最大限度挖掘、发现、培育、使用好,农村发展才有人可用,有才可使。对于上述“三种人”的激励,可以探索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机结合,为他们创造条件拓展融资渠道,帮助他们把舞台做大,形成农村新发展的优势,人才净外流状况也将得以改变。
四、完善评价体系,形成乡村人才新发展引擎
正确理解人才内涵和评价的标准,直接关系人才的待遇和成长,也影响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强化人才观念和评价体系。
一是转变人才观念。竞争加剧,社会求才若渴。但各地、各单位普遍存在缺人才、人才后劲不足等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思想固化,留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占比过大,官本位思想仍存在,一些阻碍乡村人才成长和进步的“旧条款”还在发挥作用。因此,政府、组织、企业和每个人力资源管理者都要转变人才工作理念,树立科学人才观,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观,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共享观,网天下之才为乡村发展尽力。二是科学合理界定人才标准和范围。人才具有时代性、相对性、整体性、层次性特征,因而,选人用才的标准因选用者信仰、时空、地域、行业等不同而存在差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制定科学严谨的选人用人标准,以德行、学识为本,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三是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优劳优酬原则,合理确定报酬,注重宣传乡村人才的贡献,突破乡村人才激励、评价、培养、流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瓶颈,让人才更好地投身大众创业,营造一潭活水的乡村人才新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