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龙针法针刺夹脊穴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2021-03-01张蕾迟倩慧曲宝平王蒙蒙刘颖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夹脊督脉心电图

张蕾,迟倩慧,曲宝平,王蒙蒙,刘颖,2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

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属现代医学范畴,有折返性和自律性两种主干机制[1]。本病是一种临床常见,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突发突止、不伴房室分离、规则的快速心律失常,常有明显的心慌、胸闷等症状,病情严重甚至会出现心源性休克,极大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现代医学治疗室上速效果欠佳,不良反应较大,且价格昂贵,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治疗[2]。室上速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本研究采用盘龙针法针刺夹脊穴治疗室上速31例,并与常规针刺31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均为 2018年 10月至2019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门诊患者,将6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第2版)中关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②有心悸症状;③年龄18~65岁。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病、遗传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②严重的肝肾疾病(如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肾功能不全);③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感染等;④不愿意参加或无法配合研究者;⑤既往发生过针刺不良反应者;⑥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者;⑦观察期间不能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⑧患有造血系统疾病或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颈夹脊C2-C7、胸夹脊T1-T7。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后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一次性针灸针(0.30 mm×40 mm),C2右侧夹脊穴开始,从上至下左右交错取穴,针至T7右侧夹脊穴,共13穴,直刺0.5~0.7寸,进针后各穴均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

2.2 对照组

取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神门、内关[4]。心俞、厥阴俞、巨阙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余穴均常规针刺。各穴均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心率、心电图改善情况

分别于针刺前后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比较心率、心电图改善情况。

3.1.2 心悸症状的改善情况

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心悸症状评价,采用症状 10级评分量表进行半定量测量。由非针刺者进行评价,前后为同一操作者。

3.2 疗效标准

3.2.1 心电图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第2版)制定。

治愈:发作终止,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

无效:发作未终止,心电图未恢复窦性心律。

3.2.2 心悸症状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心悸”内容制定。患者的症状评分为心悸评分,依据疗效指数判定中医证候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疗效指数≥70%。

好转:疗效指数为30%~69%。

无效:疗效指数<3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资料选用合适的检验方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1作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比较 ( ±s,次/mi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比较 ( ±s,次/min)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3 1 1 2 6.1 8±6.2 8 7 8.2 5±2.1 2 1)2)对照组3 1 1 2 8.2 0±5.2 5 8 5.3 1±2.2 3 1)

3.4.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由表 3可见,治疗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 93.5%,对照组为 8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治疗后心电图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例(%)]

3.4.3 两组患者心悸症状疗效比较

由表 4可见,治疗组治疗后心悸症状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 8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治疗后心悸症状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心悸症状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起源于房室交界区或心房的心动过速,大多是因为折返激动导致,少数由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引起[6]。可见于各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明显的心慌、胸闷等不适感,有时伴恐惧、不安和多尿,持续时间较久者,可引起心脑等器官供血不足,导致血压下降、头晕、黑蒙、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致死亡。现阶段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较多,但多数药物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与负性传导作用,同时伴有不同程度致心律失常作用,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大。针刺可以有效地治疗心律失常,并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7-8]。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心悸”“怔忡”范畴,病因是心之气血亏虚、功能失调,病变主要在心。针刺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激发机体自身功能,从而使机体自身达到阴阳平衡的治病目的[9]。《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下挟脊……挟脊内……”,又:“督脉之别……挟膂上项……别走太阳,入贯膂。”《针灸甲乙经》:“会阳,一名地机……督脉所起发……”督脉、膀胱经都挟脊而行,两经相互联络、别走,共主一身之阳,且五脏背俞穴都在膀胱经上,膀胱经背俞穴既可调理脏腑功能,又可治疗脏腑疾病。督脉贯通人体上、中、下三焦,其穴位依所在部位,有治疗三焦各部疾病的作用,显现出分段式治疗作用[10]。督脉与膀胱经对五脏六腑的气血阴阳有重要调节作用,夹脊穴处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针刺夹脊穴可调节督脉与膀胱经气,平衡三焦之阴阳。《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心脉搏动,心血运行,必须有心气的鼓舞以及心神调节,从而保持正常的心律、心率与血液循环。若心气鼓动减弱,心神失调,心脏活动规律受到影响,则心悸、怔忡就会发作。临床实践表明,心气虚,心神失调,是心悸发生的主要原因。心神的调节,则体现在阴阳的动静与心阳的煦运,有赖于气血的畅通[11]。通过针刺颈、胸段夹脊穴可激发上焦阳气,振奋胸阳,阳气充足则可促进心之气血的生成及运行输布,恢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从西医神经解剖学来看,背部夹脊穴正是神经根所过之处,众多理论观点认为胸腔脏器生理功能多受上胸段脊神经的支配[12-13]。自主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在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针对交感神经的治疗手段可能是未来对抗心律失常十分有力的武器[14]。神经解剖学相关的理论证实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除 T1~T7胸心神经外,还包括由颈交感神经节发出的心上、中、下神经,脏器周围分布着调节其功能的脊神经,交感神经通过交通支与脊神经联系[15]。夹脊穴下有脊神经的前后支、椎旁交感神经干及相关动静脉丛[16]。通过针刺夹脊穴可刺激脊神经,影响神经根附近动静脉丛血流量,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冠脉血流量[17],也可通过神经冲动激发神经体液调节,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物质[18-19]。激活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体液因子改善心功能,从而起到纠正心律失常的作用[20]。同时针刺颈胸部夹脊穴可以放松颈胸部肌群,减少其对脊神经的压迫,恢复脊神经对心脏的正常调节功能[21-23]。

本研究结果提示,盘龙针法针刺夹脊穴治疗室上速较常规针刺的治疗疗效更好,能更好地控制心率,改善心电图及心悸症状。本研究结果表明,盘龙针法针刺夹脊穴应用于临床,有利于提高针灸治疗室上速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夹脊督脉心电图
夹脊穴考辨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最方便的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