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参与式护理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影响
2021-03-01邱伟敏
邱伟敏
妊娠、分娩对孕产妇的躯体、生理和心理是一个强烈的应激过程,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有利于孕产妇顺利分娩。 初产妇无生育经验,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周围人的影响,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1]。 家庭参与式护理[2]是孕产妇家庭成员协调参与的新护理模式,能够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让初产妇与家属共同参与分娩全过程,加强对初产妇的社会、家庭支持,提高护理能力,增加初产妇分娩的信心,对提高分娩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通过比较家庭参与式护理与常规护理对初产妇分娩、心理健康及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差异,为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8 年1 月—12 月在笔者医院分娩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单胎、头位;(2)初产妇,骨盆各经线处于正常范围;(3)孕周37~41 周;(4)知情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1)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2)具有剖宫产指征、妊娠并发症者;(3)交流障碍或理解障碍者;(4)资料信息不全。 最后纳入300 例,年龄(28.98±3.21)岁。
1.2 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300 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 例。 (1)对照组:常规围生期护理干预与指导。 给孕产妇本人讲解分娩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全程提供良好分娩环境,产前、产后安排责任护士对其实施一对一指导和情感支持,鼓励和陪伴分娩。 积极了解产前、产后初产妇的心理状况,通过音乐等多途径缓解焦虑、抑郁,加强沟通与交流。 传授产后育婴知识, 指导母婴互动及母乳喂养技巧,早期进行产后锻炼,加强营养干预等。 (2)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家庭成员参与式护理干预。 给予初产妇家属进行单独的围生期教育,指导如何正确与初产妇交流,鼓励家属给予产妇鼓励,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疏导初次妊娠不良情绪。产前定期开展家属教育课堂,进行分娩护理知识培训,对初产妇家属进行一对一指导,内容包括孕产期保健、营养干预和心理干预等,指导家属学习和掌握母乳喂养、 婴儿护理及产后康复和护理知识。每日安排家属陪伴初产妇, 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减轻紧张情绪。 定期组织初产妇及家属交流会,方便家庭参与以及经验分享。 初产妇分娩可由丈夫或家属陪伴,增加对初产妇的亲情关怀,增强分娩信心。
1.3 观察指标收集2 组孕妇的人口学信息、分娩、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指标。 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孕周、文化程度等;分娩相关指标包括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 h 出血量、产后总住院时间、新生儿护理能力等;心理健康状况:采用Zung 焦虑自评量表[3]、抑郁自评量表[4]评价2 组初产妇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状况。 新生儿护理情况在产后第3 天进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脂溶性维生素、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镁、视黄醇结合蛋白、脂蛋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助于反映患者的营养吸收情况,可间接提示PEI的存在[29-30]。
2 结 果
由图4可见,3431和1650cm-1波数处分别为设计共聚物结构中酰胺基的N-H和C=O基团;2934和1178cm-1波数处为羧基中C-H和C-O基团;1402cm-1波数处为合成产物侧链中甲基的C-H基团,1117和1043cm-1波数均表征磺酸基中的S=O基团,622cm-1波数处为磺酸基中的S-O基团;在1635~1610 cm-1波数区间未表征C=C基团;由以上峰值分析可知单体完全聚合,合成产物含有酰胺基、羧基和磺酸基的特征峰,这表明合成产物是目标产物CA。
当开关S3和S4开通时,B相和A相流过电流,绕组C相端电压就是A相电枢绕组的电压。当S3和S4关断时,电流通过二极管D1和D6,C相端电压就是B相电枢绕组的电压。开关S3和S4开通和关断阶段C相电压差为
2.3 2 组初产妇干预前、后抑郁和焦虑评分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SDS 和S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2 组初产妇在SDS (t=3.057,P=0.002) 和SAS (t=2.556,P=0.011)评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SDS 和SAS 较对照组低。 见表3。
2.2 2 组初产妇分娩情况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剖宫产率(χ2=5.205,P=0.023)、 总产程时间(t=4.102,P<0.001)、产后2 h 出血量(t=9.422,P<0.001)和产后总住院天数(t=23.297,P<0.001)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剖宫产率、总产程时间、产后2 h 出血量和产后总住院天数较对照组低,见表2。
非线性振动声调制技术向结构输入两种不同频率的连续正弦信号,即低频振动信号与高频超声信号。当结构完整时,接收信号的频谱仅有两列输入信号成分;当结构中存在缺陷时,施加低频振动会使结构中缺陷的接触界面反复闭合,使低频振动与高频超声产生调制效应,接收信号中会产生调制边频和高次谐波等其他成分。通过观察接收信号的频谱成分,即可判断结构中是否存在缺陷[8-10],非线性振动声调制检测原理如图1所示。调制效应产生的调制边频频率为:
2.1 2 组初产妇基本人口学指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孕周、BMI 和文化程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 组初产妇基本人口学指标比较
表2 2 组初产妇分娩情况的比较
表3 2 组初产妇干预前、后抑郁和焦虑评分差异
表3 2 组初产妇干预前、后抑郁和焦虑评分差异
?
2.4 2 组初产妇新生儿护理水平对比干预组新生儿自行护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组新生儿不能护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2 组初产妇新生儿护理水平对比[例(%)]
3 讨 论
研究发现[5,6],绝大部分家属缺乏围生期保健知识和产后恢复知识,不但不能给予初产妇正确的指导与帮助,反而加重初产妇的紧张、焦虑情绪,让初产妇失去分娩信心,影响顺利分娩。 家庭参与式护理能够让初产妇及家属增加围生期保健知识,提高护理能力,为初产妇提供社会、家庭支持,营造温馨的分娩环境和氛围,坚定初产妇的自信心,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7]。 但目前关于家庭参与式护理在初产妇中的应用还鲜有报道。 该研究通过比较家庭参与式护理与常规护理对初产妇分娩、心理健康及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差异,为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该研究发现,采取家庭参与式护理的初产妇剖宫产率、总产程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低(P<0.05)。心理状况调查发现,干预后采取家庭参与式护理的初产妇SDS、SAS 评分较对照组低 (P<0.05)。 与华义红等[8]、思耀芬等[9]研究结果一致。 初产妇多数缺乏分娩知识和经验,加上分娩的剧烈疼痛容易导致初产妇生理、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影响分娩结局和母婴健康。 家庭参与式护理能够提升家属对分娩知识的认知,为初产妇提供社会、家庭支持,消除初产妇的恐惧感,增强应对分娩的信心。 产后给予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护理干预,保持初产妇身心放松,适应角色的转变,降低抑郁发生,促进初产妇分娩后的恢复。 新生儿护理能力上,采取家庭参与式护理的初产妇自行护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新生儿住院期间得到的是规范专业的新生儿护理,但出院后若没有专业的家庭护理,容易因护理不当导致新生儿生长发育受限或再次住院。 家庭参与式护理的家属通过与初产妇一起参与孕期训练,掌握新生儿相关知识及护理技能,为出院后新生儿专业护理的延伸服务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 家庭参与式护理干预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轻初产妇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新生儿护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