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少数民族的禾剪

2021-03-01王宇丰

农业考古 2021年1期
关键词:糯稻稻作脱粒

王宇丰

王宇丰,男,农学史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稻作史和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

一、禾剪的概述

禾剪,田间劳作用的特制刀具,常用于割取禾穗。西南地区的习惯叫法有摘禾刀、摘刀、禾镝、手剪、手镰、剪禾器等,在东北和华北还有爪镰、掐刀、捻刀、把寸、捏刀、镊刀等称谓,书面语称铚。它是小型刀具,和较大的另一种割禾工具——镰刀区别开来;它属于凹刃,又和渔猎社会中所用的凸刃切割工具区别开来;禾剪单刃,亦非剪刀。它是一种很古老的收获工具,最早的原型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有孔石片刀、蚌刀、骨刀及陶刀,分布于从东北亚至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刀片的材质从蚌壳和石头变为铜,又从铜转成铁。由于功能较多,又被众多民族采用,且为个人制作和使用,其类型多样,个性纷呈。但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带绳的,背板上凿孔用以穿皮革绳或麻草绳,其雏形是安志敏所言的“甲类石刀”;一种是带柄的,刀背深嵌在牛角柄或竹木柄中,可溯源至安氏所言的“乙类石刀”[1](P28)。

1974年,云南呈贡石碑村的战国-西汉墓中出土了26件半月形铜禾剪,形制上极似同一地域新石器时代的小型石铚与蚌刀[2](P87)。贵州汉墓里铁刀数量很多,却未能清理出镰刀,盖因收稻皆采用掐割稻穗的方式[3](P62)。四川大邑东汉墓葬出土的画像砖“弋射收获图”记录了三人用禾剪割谷穗的场景(如图1)[4](P241)。这样的例子在西南还有很多,云南的宾川,四川的绵阳、广汉、广元,重庆的江津、巴县、巫山,西藏的拉萨、曲松、林芝等地都发现有古代禾剪[5](P67),表明该农具自古就广为流传。清代西南及华南山区仍广泛使用禾剪。清初的贵州“土人刈穜禾,不以釨,刻木为篦状,中陷铁刃以摘禾”[6](P941)。同期云南的收稻场景是“手镰腰索正匆匆,赛鼓偷挝拾穗童”[7](P465)。新中国成立之初,从远在西藏的珞巴族、僜人到云南的岔满人,再到海南的黎族和更东的畲族,都可见到禾剪[8](P46)。不过,现今的使用范围已退缩到滇黔桂琼的边远山区。

西南各稻作民族中,侗族的摘禾刀称为“跌补(dibs)”[9](P51),苗 族 的 称“温”[10](P178)或“diongx mud”[11](P272),壮 族 的 称“riep”[12](P262),毛 南 族 的 称“哈扑(ha phu)”[13](P35),彝族的称“列唷”[14](P8)。从今天黔桂交界地区的摘刀看,常见的是在镶板上嵌入一片铜刃(如图2、4)或铁刃(如图3、5),再在镶板孔眼上安一竖棍(如图2、3、4)或栓一绳套(如图5)以便用手把握。镶板材料可以是木、竹、牛角,甚至用树枝钉刀片,现还有用塑料板(如图3)和铝板(如图5)的,镶板的形状可以是半圆形、三角形或长方形,其上铁刃多取材自残旧镰刀片;也有不用镶板全以金属片一体制成的。镶板收割时将绳套套于右腕,木棍握于手掌,置禾剪于中指和无名指之间,两指向内压,将禾穗切断。古代汉人曾用禾剪,先秦及两汉称作“铚”(《小尔雅·广物》:“禾穗谓之颖,截颖谓之铚。”《说文解字·金部》:“铚,获禾短镰也。”《释名·释用器》:“铚,获禾铁也。铚铚,断禾穗声也。”),后来又改进成“粟鋻”(《王祯农书·铚艾门》:“粟鋻,截禾颖刃也。”),用来收割粟、黍等旱作。(如图6)西南地区的汉族不用禾剪。

二、禾剪的用途

禾剪可收获的对象很多,包括稻、粟、鸭脚粟、红稗、麦等粮食作物的谷穗,也包括蓝靛草、番薯藤、猪菜等草本植物较细的茎秆,但主要是用来收割糯稻穗,甚至是专用于收糯禾。需指出的是,少数民族收割糯稻或旱稻只用禾剪(不收稻叶稻秆),如种粘稻则改用禾镰(近根处割全株)。禾剪跨越万年,没有被镰刀等高效收割工具完全淘汰而保留至今,说明它具备某些难以替代的功能。离不开禾剪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现以西南地区的糯稻田为例,一一列举如下:

其一,应对参差的成熟期。当地同一块田地中往往有意地杂播多个品种,即使同一稻种,因种子纯度不高各株成熟期也不太一致,收获期被拉长。为了从中分离出熟穗,只好逐穗掐割。采集时代野生谷物成熟时间的分化甚大,接下来的刀耕火种时代混播的作物种类又十分繁杂,这就是早期发明禾剪及掐穗收割方法的背景。

其二,应对难脱粒。不同于主流的粘稻品种,传统农家糯稻品种的谷粒难以脱离,收割后无法就地打谷脱粒。糯稻多种在深山老林,稻田距离居住地太远,加之翻山越岭道路难行,即使能脱粒也存在笨重的打谷设备不便搬到田头的问题。不能且不必将连秆的整棵稻株割倒运送回家,为“图省搬运之劳”[15](P697),故而只摘走稻穗。该因素得到了少数民族稻农的确认[16](P90);当地农科人员也指出“不易脱粒只能用刀摘穗”[17](P23)。

其三,应对易脱粒。有意思的是,太易脱粒的情形还是要用到禾剪。陈文华和李根蟠均主张小刀掐穗法是为了“防止成熟谷物的丢失”[8](P47)。民族学田野报告表明,广西环江毛南族使用禾剪的确是因为“不致脱粒”[13](P35),武鸣壮族“使用这种工具收割,可以减少脱粒的损失”[18](P42)。显然,割一穗比割全兜来得更易驾驭,可以小心操作以防掉粒。

其四,应对高秆。不同于矮化的杂交水稻,当地农家糯稻品种株高达1.2-1.9米,看上去稻秆高低不齐,且多属于烂泥田中的深水稻。该田间环境下弯腰用镰贴地割蔸是不现实的,在操作空间这么局限的条件下,适宜用站立姿势采摘位于中上部的稻穗。“收割在稳定水深中生长的野生稻是几乎无法在靠近根部进行的,以割取稻穗较为可行,且效率较高”[16](P127)(从东南亚的情况来看,湖区的浮水稻也用禾剪采收)。

其五,应对小规模种植。“生产规模不大,也是采用摘穗的原因之一”[19](P82)。1935年费孝通在广西大瑶山做田野调查时就见到“瑶人的田太狭,收谷时不能像汉人一般在田里把谷子打下。他们是用特制的小刀把稻穗连谷秆一同割下来”[20](P22)。《王祯农书》曰:“南方收粟用粟鋻摘穗,北方收粟用镰并藁刈之。”同样是收粟,所用工具却不同,就是因为种植规模不一样,少量种粟的南方适用禾剪。笔者认为这种禾剪及其掐割方式产生自原始农业诞生之前或水稻驯化早期,对野生或半野生稻穗的零星采收,只需取谷穗而舍其余,总收获量并不大。

其六,应对选种的需要。“另一个原因就是选种的需要”[19](P82)。即使在改种“打糯”(较易脱粒、能用打谷机的糯稻品种。当地山区糯稻品种大多数为适用禾剪的“摘糯”)的民族地区,依然要在收获前用禾剪选取优良的稻穗留种。该穗选法取得的谷种因未受到机械损伤,往往能保证较高的出芽率。

其七,应对田间杂草。因田间管理粗放以致杂草丛生,与稻相混,无法一并收割。“费力侈而功啬。然卒不能易此(指使用禾剪)者,缘田秽多草,禾既黄硕,荑稗之稚者尚能骤生,与禾同熟,故不可刈为也。”[6](P941)

其八,应对肥田的需要。黎家“燃料及家畜无需乎此(稻秆)”,而“任其在田中朽腐,可作次期耕作之肥料也。”[15](P697)除了翻犁入土,还可烧灰还田。

其九,应对取秆的需要。与前一理由相反,有时是为了方便利用特定部位的稻秆而用禾剪,这样留下的禾草没有经过挤揉拍打,能保持原本的形态,因而具有更高的编织品质。“武鸣的壮族要用稻秆的一节来做草鞋或其他用,所以使用这种工具”[18](P42)。

其十,应对增收的需要。无论脱粒难易与否,禾剪细致的逐穗摘收极少有遗漏,能做到凡有尽收。这一点对于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供应短缺的社区来说,尤为可贵。有人认为禾剪比禾镰低效得多,这是从收割速度上来说的;其实从收获的利用率来看禾剪更高效。用镰收普通水稻必须放水干田,而用禾剪收糯稻在蓄水状态下亦能进行,不影响稻田养鱼养鸭,故可提高稻田的综合总产出。

以上十种情况都是技术层面的益处,另有几种文化层面的需求。其十一,驱虎心理的需要。侗族和毛南族聚居区过去常有虎患,群众中流传着老虎怕禾剪的故事,侗族由此产生了妇女外出要插木梳的习俗,因为木梳状似禾剪,男子出门则要把禾剪系在刀篓外[21](P549)。毛南族妇女背娃远行时也要在背带上别上一把银制禾剪和一根银针[22](P337)。禾剪成了类似于符咒的守护神。还有第十二种可能,怀着稻谷有灵信仰的稻作民族认为:镰刀较大的锋刃暴露在外会吓跑“谷魂”,导致稻田下造失收,而小巧的摘禾刀可以包藏在手掌窝里不易被“谷魂”发觉[23](P20)。侗族、水族[24](P139)和布依族[25](P275)都相信糯谷当中所藏的“谷魂”(布依语称“wanl”)比粘谷多。

综上可见,轻便的禾剪适合对小面积且强异质性的田块进行精细管理,特别胜任逐穗分离和拣选,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干扰较小。禾剪就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南方山地农业的复杂情形,也能从中依稀看出远古时期原始农业的影子。铚割发明之前通用手捋。需采收的谷子变多了,手捋得疼了,就催生了禾剪,这标志着先民已形成对粮食作物的强烈依赖,谷物渐成主食或发明了酿造谷酒。镰的诞生则标志着驯化育种水平的提高和种植规模的扩大,其连秆收割的方式也是家畜养殖的需要。但禾剪不一定意味着“落后”,它是适应广谱经济的有效工具,是农人维持综合农业的合理策略,在今天的一些特殊情境下仍有不小价值。此外,它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三、民族稻作文化体系中的禾剪

单从现代工商业社会的眼光看,禾剪似乎代表着一种低效落后的生产方式。然而,禾剪却很好地适应了西南山地的农田环境和稻种特性,同时承载着经历万年积累沉淀的厚重稻作文化。

纵观西南的禾剪,它总是和糯稻(及杂粮作物)、山地、少数民族、女性联系在一起,这决非偶然。黔东南侗族称糯稻为“摘稻”(oux tanp)或“穗稻”(oux miangc)[26](P103),同一地区的苗族也称糯稻为“用摘刀摘的稻”(nax ninf)[27](P7),禾剪(摘禾刀)的“禾”就是指当地的“糯禾”,为何禾剪和糯稻息息相关?这只能由民族地区地方性糯稻品种的特性来解释。西南地区的农家糯稻品种,多半具有高秆、长穗、生长期长、成熟期晚、长谷芒、难脱粒、耐荫、耐浸、耐寒、耐瘠等特点,相应地在耕作管理上就有了混播、稀植、深蓄水、不排干、养鱼、摘穗等特点[28](P2817-2820),与外来的粘稻(包括几乎所有杂交稻)迥异。糯稻栽培决定了必须有禾剪、禾廊(晾禾架)、摘禾篓、方扁担、烤桶、甑笼等一系列特化的专用工具设施与之配合[29](P97-104),而与粘稻栽培相适应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技术体系,包括镰刀、谷桶、谷箩、圆扁担、打谷机、晒场等硬件。两套系统泾渭分明,当地民族绝不混用。在各自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又催生出不同的社会组织、文化生活和精神心理,从而稻作文化内部出现了糯稻文化与粘稻文化的分离。处于渡部忠世所谓“糯稻栽培圈”中的西南众多稻作民族(尤其是侗族、傣族、布依族、部分苗族、早先的壮族、后来的哈尼族)创造和延续了独特的糯稻文化,处于平原和平坝地区的南方汉族(以及后来的部分壮族)则是强势粘稻文化的代表。

西南民族稻作文化中的禾剪元素是很突出的,且往往和糯稻(米)一同展现,在此介绍其中数例。

其一,有关禾剪的仪式。侗族家庭剪收完糯稻后都要举办“洗禾剪”仪式,认真将禾剪洗干净收藏好,然后杀鸡宰鸭敬献祖宗[30](P25)。广西十万大山的瑶族有个“洗禾剪节”,日期在每年农历十月初十,当天家家户户都做糯米粑粑欢庆丰收[31](P70)。黔西南的苗族和布依族则在收获季过“摘刀粑节”。“洗禾剪”实为古代“涤田器”的地方性变体,相关的节日是和丰年祭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足见禾剪在民族农具体系及文化体系里的中心地位。它的地位还体现在侗族父母于孩子7-8岁时就要为其准备一把精美的禾剪,这把禾剪将伴随孩子的终身[32](P110)。禾剪还出现在家境富裕的水族姑娘的嫁妆里,与大肥猪一起赠送[33](P78)。

其二,有关禾剪的民间文学。这类口头文学作品非常丰富,不胜枚举。苗族的劳动歌[10](P178-179)唱道:

谷子熟了,谷子黄了,

我们做好摘刀,

在竹柄上安一块铁片,

然后去收割谷子。

……

水族开秧门仪式中所唱祝词节选[34]:

别人的稻谷用摘刀采摘,

我家的稻谷用斧头砍。

斧头砍根桩,

摘刀摘尖稍。

……

侗族的起源歌[35](P224)中能清晰见到含禾剪在内的糯稻耕作中的一系列特有工具:

再请何人去造摘禾刀?

再请哪个去造扁担挑?

再请什么样人来造晾禾架?

有谁想过秋收时节背着竹篓摘糯稻?

我猜留津去造摘禾刀,

我猜留宜去造扁担挑,

我猜留办来造晾禾架,

钱宕想过秋收时节背着竹篓摘糯稻。

……

后期南下习得稻作的彝族在传说《铜鼓换粮神》[36](P49)中唱道:

新种的稻谷,

穗儿长又长。

男女挂禾剪,

剪回了禾把。

……

此外,《感谢卖禾剪的人》《哈扑的故事》是毛南族人民中广为传诵的民间故事[37](P235)。

其三,有关禾剪的造型。不同民族的禾剪有不同的造型偏好,可以融入本民族的其他文化元素。贵州贵定苗族将禾剪的镶板设计成鱼形[38](P254),广西靖西壮族的镶板则是鸟形[39](P64-66),邻近我国西南的东南亚地区使用的禾剪则在手柄上刻着水稻神像[40](P38)。我们还可进一步发现,低海拔定居的壮侗语族诸民族(如:侗族[40](P38)、毛南族[41](P758)、壮 族[31](P70)、傣 族[42](P462)、仡佬族[43](P315-316)、黎族[44](P3))多采用安柄的禾剪,而高海拔游耕的苗瑶语族诸民族(如:苗族[40](P38)、瑶族[41](P758)、畲族[31](P70))却喜用套绳的禾剪,虽然在杂居区会出现互借共用的现象,甚至偶见既插柄又穿绳的禾剪。这或许透露出两个系列的民族在远古时期栖居于不同的生态环境采纳了不同的生计模式。带柄禾剪适宜于古代百越诸族的临水定居农业,更多地与水稻收获联系在一起;带绳禾剪则更多地与高地游居族群的烧畲旱作(包括旱稻)相关联。其四,有关禾剪的娱乐。侗族姑娘在糯稻田中会比试禾剪的精美和剪禾的速度,在劳动过程中有说有笑。毛南族会下“禾剪棋”,二人对弈,棋盘就像禾剪[45](P796)。

四、结语

随着“糯改粘”(始于明末并持续至今的西南稻作区的改种运动)、杂交稻的大力推广和西南社会的加速变迁,传统稻作日渐式微,其独有的工具体系也濒临消亡。在此形势下,全面认识禾剪的各种功用,深入挖掘禾剪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其作为西南少数民族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保护和利用,就显得很有必要。

注释:

①竹柄铜质刀片。广西柳州博物馆藏品,来源地:三江。

②竹柄塑胶嵌套铁质刀片。贵州省黎平县黄岗侗寨实物,笔者摄于2013年10月15日。

③牛角柄铜质刀片。广西民族博物馆藏品,来源地:贺州。

④穿绳铝质嵌套铁质刀片。广西民族博物馆藏品,来源地:金秀。

猜你喜欢

糯稻稻作脱粒
基于人工击打脱粒原理的食葵脱粒装置设计与试验
节水灌溉减施磷肥对黑土稻作产量及土壤磷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脱粒分离装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脱粒不净的原因
基于历史与现实视域的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探索
擦亮稻作(那)文化品牌 弘扬稻作(那)民族精神
黎平香禾糯稻丰收
稻作文化的生态史
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脱粒清选装置常见故障与排除
水稻杂糯间种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