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路径创新
2021-03-01许洪位
许洪位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一、多重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供需图谱
从根本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质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问题,其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及其传播方式。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反映中国实际国情、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内容体系和表达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感召力和广泛影响力;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内容体系以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表达方式和载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解释力和传承持久力;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回应青年学生的利益要求和普遍关切,形成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入渗透力和强大吸引力。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上述目标,路径选择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中心议题。从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既有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主要表现在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即从课程内容上更加注重中学与大学思政课之间的有机衔接,适度改革高校思政课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语言风格,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推出网络思政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
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提升不能仅靠高校单打独斗”[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承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其话语权建设不能简单停留在一般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建构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层面,也不能将其视为只是高校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单方面责任。因此,现有的研究思维和范式并不能完全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际情况并服务于其现实需求,而要克服既有研究路径的这一不足,就需要进行研究范式的理念转换与路径创新。
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是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意识形态内容编写团队、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和高校宣教管理部门四大系统相互支撑并与高校学生之间形成的多重互动。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意识形态内容编写团队、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和高校宣教管理部门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主体,并分别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这一系统过程的“战略决策口”“理论生产口”“传播推销口”和“舆情反馈口”。这些“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所发生的横向交流与纵向互动,就形成了供给侧改革分析范式中的市场供销模式,即“经营决策—产品生产—供给销售—售后反馈”的系统性供需流程。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这一多重互动的供需流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各个“口”之间职责明确,并互通情报、相互协作。战略决策口执行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工作的组织和教材内容的审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监管与评估、组织对影响学生的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批判等行政管理职能。教材编写团队则具体负责主流意识形态的论证、提炼和概括并形成体系化的理论产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体承担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学工作,向学生直接灌输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高校宣教部门负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安排、学生思想动态的跟踪以及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详见图1所示。
图1 市场供销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运行机理
具体来看,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组织教材编写团队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生产。在高校宣教管理部门的安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灌输”。同时,高校宣教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动态进行跟踪并反馈给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队伍,便于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改进决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进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教材存在的需求和意见以及思政课教材在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内容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可反馈给教材编写团队,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不断完善。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根据课堂中直接显现的学生听课率、到课率和抬头率低等情况自主调整教学方式和话语风格。对于学生而言,除了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宣教管理部门提出需求外,也可向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也要践行群众路线,主动跟踪、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需求与意见,并将其反馈给教材编写团队、思政教师队伍和高校宣教管理部门。值得注意的是,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总控制和总协调的功能,从而使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主体在彼此联系与多重互动中形成环环相扣的系统性供需流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参与主体多样性和供需流程系统性的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绩效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四大“口”是紧密连接、缺一不可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口”出现问题以及各个“口”之间不衔接、不配合,都会影响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产品供给系统与学生需求系统之间的结构性失衡,进而影响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绩效提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供需结构失衡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在实践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其主要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各个“口”之间缺乏协同性,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管理决策、理论生产、传播推销等供给侧提供的思想政治理论产品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精神产品提出的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多元的现实需求,从而致使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需两侧无法流畅运行并形成有效回路。由于不能很好地发挥各个“口”在共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整体功能,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态向大学生进行深层价值渗透的整体功效。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管理口”责任有待突出
从政治领导上看,一些地方的党政部门仍然存在重视经济工作、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错误倾向,对于错误的思想思潮不敢或不愿亮剑,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上不够坚决。从高校内部的管理部门来看,一些高等院校片面追求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将科研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立起来,有意无意地淡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有一些学校不加强课程教学的过程督导,对误导大学生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不关注、不研究、不批判,任由一些诋毁、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出现在大学课堂中,正如2014年辽宁日报在《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中所提到的“大学课堂上的中国随意被抹黑,一些老师在讲台上牢骚失控,不是偶然的现象”。此外,一些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纪律不够重视,有意无意地放任学生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低的情况。在这种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缺失的情况下,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变成了“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课后也不消化落实,考试临时突击背诵”的场景,试问这样的教学运行状态又怎么能让大学生牢固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历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进而上升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由衷认同呢?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反馈口”功能有待强化
高校思政课教师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在理论宣传上直接与学生打交道,应该充当起收集、反馈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求和意见以及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角色。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宣教管理部门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充分的交流交心,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而才能发挥自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过程中,向思政课教材编写团队与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反馈学生真实需求和信息的中介作用。然而,在现实中,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把上好思政课当做是完成教学任务,重科研、轻教学,以至于抱着“学生听不听,听不听得进去,跟自己没有丝毫关系,又不影响自己的工资”的心态去进行课程教学和理论宣讲,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知道学生心里面在想什么、头脑里有什么理论上的困惑与实际需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进而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针对性改进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安排。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设置的用来收集和反馈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的学生评教机制,在实践中也演变成影响思政课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之一,发挥不了推动思政课改革的反馈功能。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便是,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气氛僵化,明显缺乏活力,抬头率和到课率低,教师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手机、吃零食、睡觉和做其他课程作业等。更为甚者,有的高校的学生上了一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不知道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姓甚名谁,以至于一些高校的思政课在期末试卷中出现了给出几位老师的照片和名字,让学生选择任课教师的滑稽现象。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传播口“途径有待改进
在一些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讲述即类似于照本宣科式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头脑和思维中只能起到重复并固化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所涉及的理论政策要点的作用。至于透过这些理论要点的字面背后,来考查其历史脉络、必要性与合理性,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并不讲清楚,也不引导学生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探究式思考。然而,大学生相较于中学生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理论思考水平和逻辑思维层次更高,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教师依照教材讲出来的结论式的理论条条,并常常对此抱有思想上的疑问和困惑。但是,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就教材讲教材,把讲授范围限定在对教材知识的罗列式讲解层面,而对教材中没有说明或没有详细阐述的但在实际中存在争论、学生存在思想疑惑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进行深入阐述、激浊扬清、表明立场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对于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的学理性解读、阐发不够。因而,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后,对马克思主义、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认识和理解大都仍停留在中学期间政治课所获得的知识认知层面,没有明显的理论或逻辑思维上的飞跃性提高与深层次理论思考能力上的提升。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生产口”内容有待优化
教材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教师的授课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效果。因此,除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改进教学传播方式外,还需要教材编写团队对思政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但是,现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复部分较多,满足大学生相较于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更高需求的层次性特征不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这一特点,造成了大学生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已经熟悉,进而降低了再听下去的意愿。同时,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编写风格上不善于循循善诱,而习惯于直接给出历史结论和理论条条,语言风格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材内容的设计安排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例仍采取传统的知识呈现型的编排方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生产和宣介,在教材设计中缺乏实践、研讨和互动环节的安排。应当指出,目前这种知识呈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材编排体系是导致教师流水线式的“满堂灌”、师生之间缺乏课堂互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供给侧改革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范式转换与理念创新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形势,鉴于我国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处于中低端、缺乏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导致国内群众不得不大量消费国外产品,影响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现象,就经济新常态条件下如何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理念和命题。与以往我国经济发展侧重于需求刺激相比,供给侧改革更强调从生产供给层面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服务,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更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国内产品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供给侧改革并不是不重视需求,而是强调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来更好地引导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优质的生产劳动产出的高质量产品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和市场销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所生产和传播的虽然是特殊的理论产品,但也与物质产品的生产供销原理相同,都必须尊重商品的客观价值规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存在着理论供给质量不能满足和引领大学生思想理论需求的供需失衡问题。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曾针对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顾学生实际需求的“满堂灌”这一教学模式的低效率,提出要从学生需求出发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通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侧改革,从顺应学生需要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在实践中效果并不明显。首先,在对大学生的具体需求没有研究清楚的情况下,如何来有效刺激和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我国当前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着微观不足的问题,常常从宏观政策倡议的视角来强调应顺应学生需求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但却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做具体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层次性的特点,各种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俗、科学与落后的思想和精神需求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如果单纯从需求侧出发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一味地刺激和片面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属性和根本任务规定了其只能纠正而不能顺应学生的低俗、错误、落后的精神需求,如果不分学生需求的正确与否而盲目迎合学生中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和规范的需求,反而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和引导功能。二是当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和期待被刺激拔高后,但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质量又跟不上,就会让学生产生“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心理落差,反而加剧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质量和吸引力不足的窘态。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重要使命。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满足的是学生的正确思想意识需求,它就是要通过倡导正确、科学、崇高的思想理论来促使大学生克服主观世界中的消极因素,而不能通过制造和传播低俗、媚俗、错误、落后甚至哗众取宠的思想文化产品来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和需求。因此,从供给侧一端强调思想理论产品的生产质量导向,有利于防止出现意识形态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大学生接受正确和科学的主流意识形态。正因为如此,从供给侧出发,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我吸引力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根本之策。
四、供给侧改革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路径选择
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来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现路径,就是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教管理体系、理论建构体系、传播推广体系和舆情反馈体系方面的建设,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战略管理能力、持续生产能力、充分供给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管理决策口”的战略思维、“理论生产口”的辩证思维、“传播销售口”的创新思维和“舆情反馈口”的预见思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系统协同性,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的有机对接。
(一)增强“管理系统”的战略思维
首先,要强化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和主体责任。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指出“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已经成为全党的一个迫切的任务”[2]。如果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不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就会失去坚实保证和正确方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意识形态管理部门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提高到事关党的执政地位、事关社会主义制度永不变色、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增强各级意识形态主管部门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到守土有责。二是要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各级党委及意识形态管理部门要建立严格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中的履职情况作为考核与问责的内容之一,以倒逼一些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地区和部门主动履职尽责。
其次,要加强高校宣教管理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中的具体管理责任。“高校在引领社会思潮、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3]高校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在资源配置方面应尽可能予以大力支持;要合理安排和精心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拥有足够的课时;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人格情操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要建立严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和巡查制度,完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监督。
(二)增强“生产系统”的辩证思维
首先,教材编写团队要以发展的理念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时代是不断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当今中国获取话语权,就不能落后于时代。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就必须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演进,不断将党和国家的时代好声音吸纳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进而扩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吸引力和理论说服力。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要以解释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为导向;以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方针和政策为重点内容;同时回应和批驳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着力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理论困惑,从而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教材编写团队要以矛盾的思维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风格。在很多情况下,转化同一话语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够起到不同的宣传效果。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政治特性和理论属性,因而其在语言表达风格上的严肃性和说教性色彩十分突出。但是,严肃性、理论性与亲民性、生动性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价值观日益多元的当代中国获取主导权与话语权,就要首先获取大学生的青睐。因而,适当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调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风格,将成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再次,教材编写团队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安排,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编写应体现和符合大学生的思维水平与理解能力,尽量减少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内容上要增添新材料、新内容和新观点,也可打破中学政治课采用的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教材体例的做法,尝试按照专题式的路径来安排课程内容。同时,鉴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使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在内容上减少重复、相互补充、互相印证也同样非常必要。
(三)增强“宣传系统”创新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的国家意志的政治指向性虽然“可以通过国家对教育内容的选定而得以规定,但是这种政治指向性得以具体贯彻的最关键的途径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其他方面的要素,而只能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4]。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传播载体,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就必须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改革教学方式。
1.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形象的建设
塑造良好形象和魅力,本身就是一种推销和宣传方式。实践表明,拥有一大批忠实的学生粉丝群体,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并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向大学生推销的是精神理论产品,因而,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象和魅力,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专业素质、人格魅力、道德品质、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努力。
2.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除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教学方式在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问题上,显得更为关键。事实上,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与一些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失当有着直接关系。总体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避免纯理论和“一人堂”的讲授方法,更多采用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视频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课堂展示法等,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激发课堂活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另外,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已经取代传统课堂而“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当利用现代信息化交流手段,大力发展在线课堂、网络慕课等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开拓课外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教育的新渠道。
(四)增强“反馈系统”预见思维
1.加强舆情跟踪,做好监测、引导和情报沟通工作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反馈系统,高校特别是高校宣教管理部门不仅承担着大学生思想动态的舆情跟踪功能,而且还应向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教材编写团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反馈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生产和传播系统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而推动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的政策调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优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方式的改进。具体而言,高校宣教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发展动态,建立常态化舆情跟踪和信息收集机制,对发现的在高校学生中流行的错误思潮及其苗头要及时通报并及时纠正。同时,要科学分析和评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面临的形势,既不能回避存在的突出问题,又不能把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
2.引导、整合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并做好需求反馈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说到底是要实现理论内容和传播方式的高质量与学生正确的思想精神需求之间的有机对接和相互促进。在现实中,一些高校不重视主动调研和整合学生的意见建议,也不向教材编写团队和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反映学生的实际需求,致使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管理环节、生产环节、传播环节与学生需求相脱节,极大地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质量的提高。因此,高校宣教管理部门要从供给侧一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就必须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吸引力和理论解释力、传播体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同时,大力贯彻群众路线,通过做实网上评教、问卷调查、召开大学生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在实际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对教学方式的建议等,并进行认真鉴别、区分与整合,然后向党政意识形态管理部门、思政课教材编写团队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反馈大学生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合理思想精神需求,从而实现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决策系统、生产系统、传播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实现供给质量与学生需求之间的有机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