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鲫鳃出血病与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与防治

2021-03-01肖丹彭彦周汝珍鲁为丁桂珍

中国水产 2021年2期
关键词:败血症鱼体细菌性

文/肖丹 彭彦 周汝珍 鲁为 丁桂珍

鲫鳃出血病是近年来流行于我国华东、华南等鲫主养区的病毒性疾病,其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往往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鳃出血病与细菌性败血症的流行时间、发病鱼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易产生混淆。实践生产中,正确判断疾病类型是有效防控的前提与关键,本文从发病原因、流行规律、病症特征、防控措施等角度对两类疾病进行区分,以期为养殖户准确判断疾病提供参考,及时对症下“药”,减少经济损失。

鲫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之一,作为底层杂食性鱼类,鲫以水底残饵和腐殖质为食,能净化水体环境,是池塘养殖中不可或缺的养殖品种。2008年鲫鳃出血病发现于江苏,随后迅速蔓延至我国华东、华南等鲫鱼主养区,其传染性之强、发病率之高、死亡率之大一度让作为我国银鲫主产区的江苏射阳、大丰等地渔民谈之色变,将其称为“鱼瘟”。这两年,鲫鳃出血病在武汉市也有零星发生,但一般养殖户对此病认识不深,加之其部分症状与细菌性败血症有类似,故将之当作细菌性败血症进行消毒杀菌治疗,病情不仅不能得到遏制,反而会因药物刺激造成大批死亡。现将鲫鳃出血病与细菌性败血症两病之差别做如下介绍,望为养殖户准确判断病情,及时做好防控提供参考。

一、鲫鳃出血病与细菌性败血症的差别

(一)致病病原之差别

鲫鳃出血病,又称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是由鲤科疱疹病毒II型(CyHV-Ⅱ)感染引起的一种宿主特异性病毒病。CyHV-Ⅱ仅感染鲫及其亚种,对鱼卵、鱼苗、鱼种、亲鱼等各个时期均有危害。CyHV-Ⅱ病毒可在鱼体内无症状携带,一旦受到机体免疫力下降、水质恶化等因素影响,就可能引发疾病的暴发流行。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

(二)流行规律之差别

鲫鳃出血病流行于每年4月~6月、9月~10月,水温15℃~30℃,当水温10℃以下或30℃以上可逐渐恢复,100g以上的鲫鱼更易感染。CyHV-Ⅱ不仅能在个体间水平传播,还能通过垂直传播途径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病毒可能通过疫区苗种的隐性携带,扩大传播范围。目前鲫鳃出血病已在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南、天津等地出现大范围流行。另外无症状带毒的情况也应引起重视,罗杨志等(2013年)对湖北洪湖、安徽巢湖的野生鲫进行检测,发现两地鲫均不同程度携带CyHV-Ⅱ,田飞焱等(2008年)对2015年~2017年江西22个区(县、市)水产养殖(苗种)场采集的80批鲫鱼样品进行CyHV-Ⅱ检测,其中阳性率为7.5%。

与仅发生于鲫及其亚种的鳃出血病有所不同,细菌性败血症没有种属特异性,鲤、鲫、鲢、鳙、鲂、鳜、鲮、乌鳢、草鱼等淡水养殖品种均可发病,且以鲢鳙、银鲫、鳊鲂为甚,从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细菌性败血症流行时间为3月~11月,6月~9月,水温25℃~32℃为发病高峰,10月份水温下降后病情有所缓和。细菌性败血症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是最常见的淡水鱼养殖病害之一,该病主要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长期存在于水环境中,寄生虫叮咬、水质环境急剧变化、恶化等均可能导致病原菌的大量滋生,成为疾病发生的诱因。根据笔者观察,发生过锚头蚤病的池塘更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

(三)临床症状之差别

准确判断病情是有效防治疾病的前提与基础,鲫鳃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流行时间重叠,且都有出血症状,容易混淆,故而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十分重要。

鲫鱼鳃出血病肌肉出血,鳔有出血点

鲫鱼鳃出血病 鳃出血美人斑

鲫鱼细菌性败血症体表鳍基出血

鲫鱼细菌性败血症肌肉内脏出血充血 鳔无出血点

鲫鳃出血病表现为鱼体发红,侧鳞以下及胸部尤为明显,鳃丝肿胀。在鳃盖张合或鱼体应激、跳跃时,血水会从鳃部流出(部分非典型病鱼可能没有鳃出血症状),部分病鱼鳃盖上有红斑,即“美人斑”。内脏充血或出血,鱼鳔有明显出血点。发病池塘仅鲫发病死亡,个体为100g~300g,偶见500g左右。根据发病对象特异性及鳃出血、鳃盖美人斑、鳔出血点等典型症状综合判断,可区分鳃出血病与细菌性败血症。

细菌性败血症,主要症状为体表充血发红。表现为口腔、颌、眼眶、鳃盖及各鳍条充血,体表斑点状充血,鳃丝苍白或紫色,鳃丝肿胀、多粘液,眼突出;腹腔有红色腹水,胆囊肿大,肠道有炎症,局部或全部充血,内脏充血,肠壁脆弱;肛门红肿,轻压鱼腹有黄色液体流出。除鲫外,同一池塘内其他养殖品种如花白鲢、鳊、野杂鱼等均有发病死亡。

二、鲫鳃出血病与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控方法

鲫鳃出血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发病猛,传播快,死亡率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以防为主。应严格实行苗种产地检验制度,不从疫区引进苗种及亲本。温度与鱼体应激可能成为疾病发生的诱因,杀虫剂、消毒剂的刺激均可能使池鱼产生应激,建议疾病流行季节加强水质和底质改良,选择对鱼体刺激小的碘类等消毒剂,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确需杀虫时及时消除药残。定期拌饲投喂免疫多糖、三黄散、VC等,增强鱼体免疫力。发生过疾病的池塘干池后彻底消毒、清塘、晒塘,转变养殖模式,实行轮养或套养。

对已发生鳃出血病的池塘,应尽量减少对病鱼刺激,增加水体溶氧,同时注意场区和工具设施的消毒,及时打捞病、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交叉感染。若死亡量较少(10亩50尾以下),应减少投饵,采取外用碘制剂消毒,内服免疫增强剂方式,施药控制。若死亡量较大(10亩50尾以上),应采取“三不”措施,即不换水、不喂食、不用药,减少对池鱼刺激,等待气温上升,疾病转归。若死亡量过大,建议尽快出塘,减少损失。以上主要针对鲫主养池塘,由于鳃出血病流行期亦是细菌性败血症、草鱼“三病”与指环虫、鲫孢子虫等病害高发期,混养、套养池若发生鲫鳃出血与其他疾病并发情况,则应综合考虑主套养品种的经济价值,有所取舍,及时、合理救治。

细菌性败血症是一种细菌性病害,虽然发病速度快,感染率高,但经消毒抗菌治疗,一般效果良好。每亩外用复方制剂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100mL/m或二溴海因170g/m泼洒,内服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三黄粉5g~6g,盐酸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1.5g(有效成分含量)制成药饵,每天投喂2次,连续3d~5d为一疗程,若病重可延长服药期,直到康复。若有指环虫、车轮虫等寄生虫病并发,则应先杀虫,再消毒。

猜你喜欢

败血症鱼体细菌性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三维鱼体参数化建模
棚菜出现各种“烂” 重防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