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与常频呼吸机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01张一冰

医疗装备 2021年24期
关键词:潮气量氧分压动脉血

张一冰

福建省莆田市儿童医院 (福建莆田 3511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又称之为新生儿肺透明病,多见于早产儿。该疾病是由于肺成熟度差,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表现为出生后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对于新生儿RDS患儿,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为机械通气治疗,可促进患儿萎陷肺泡复张,但治疗期间压力过高、潮气量过高均会引起气压伤、容量伤,称之为呼吸机相关肺损伤[1]。近年来,临床高度重视肺保护通气策略,而使肺泡维持在开放状态,可降低肺泡萎陷伤发生率,避免吸气末肺容积过高,减少气压伤、容量伤的发生。高频振荡通气具有恒定气道压、小于等于潮气量等特点,是肺保护通气的常见方式[2]。本研究旨在分析早产儿RDS患儿采用高频与常频呼吸机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省莆田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早产儿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胎龄28~34周,平均(30.6±1.5)周。试验组男25例,女15例;胎龄28~34周,平均(30.8±1.3)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胎龄为28~34周;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RDS相关诊断标准[3],伴有呼吸困难症状,且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胸部X线提示RDSⅠ~Ⅲ级;患儿父母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需气管插管入室;伴有多发先天畸形、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常规基础干预,包括营养支持、抗感染以及稳定内环境、保暖等;同时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脉搏、呼吸及氧饱和度;患儿出生后6 h,经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200 mg/kg,依据患儿病情于出生后12 h给予100 mg/kg剂量重复注入;使用瑞迈特双水平持续正压呼吸机(北京怡和嘉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规格:bmc-730-25)进行通气治疗,把空气滤芯安装在呼吸机上面,把管道一头连接在呼吸机接口处,另一头连接面罩,面罩置于口鼻处,调整松紧度,使面罩紧密贴合面部。

对照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通气模式为呼吸末正压通气+间歇正压通气;参数设置为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 88%~93%,呼吸频率40~60次/min,呼吸峰压16~25 cmH2O(1 cmH2O=0.098 kPa),呼吸比1︰1.2~1︰1.5,呼气末正压5~6 cmH2O;依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各项数值,当患儿自主呼吸有力,血气分析正常后,可及时撤离呼吸机。

试验组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参数设置为SpO288%~93%,呼吸频率540~780次/min,平均气道压15~20 cmH2O,振幅30~35 cmH2O,胸廓表现为明显振动,吸气时间为33%,动脉血气指标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及时调节参数,有效维持动脉血氧分压为50~80 mmHg(1 mmHg=0.133 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为45~55 cmH2O。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用氧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2)比较两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合功能(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用氧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试验组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用氧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2.2 两组血气指标及氧合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均高于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气指标及氧合功能指标比较

3 讨论

早产儿因发育不完全,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导致各类疾病及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其中,RDS为早产儿的临床常见疾病,可引起患儿呼吸衰竭,甚至死亡[4]。为此,临床需针对性地开展合理的治疗,临床治疗RDS患儿最重要的是通气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

通气治疗以常频机械通气、高频振荡通气为主。常频机械通气治疗通过给予较高的潮气量、吸气峰压,使患儿肺泡张开,通过节律性扩张,提升气体交换能力,与自主呼吸表现相似。但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中,高压力、潮气量会损伤患儿的肺泡组织[5]。而高频通气给予正常呼吸频率4倍以上通气频率,潮气量更接近或低于解剖无效腔[6]。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是一类理想的呼吸支持方式,高通气频率及较小潮气量可起到良好的气体扩散作用,快速排出二氧化碳,维持低气道平均压,利于气体交换。高频呼吸机振荡通气应用于早产儿RDS患儿治疗中,可提升氧合功能指标,改善血气指标[7]。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分析得出这一结果的原因为,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的扩张压偏高,气压伤发生率均较高;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潮气量偏低,对心血管系统的压迫作用小,可降低气压伤风险。因此,予以高频呼吸机治疗早产儿RDS患儿,可为临床早产儿RDS患儿的治疗提供有利支持,临床应用效果显著[8]。

综上所述,早产儿RDS患儿采取高频呼吸机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指标,提高氧合功能指标,缩短用氧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儿恢复。

猜你喜欢

潮气量氧分压动脉血
勘误声明
静脉血中氧分压的调节
重症肺结核并呼吸衰竭的最佳机械通气策略分析
基于《TiO2基阻变存储器件性能》的教学实践探索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血清NT-proBNP水平与潮气量相关性研究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小潮气量联合高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婴幼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