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甘草栽培研究进展*
2021-03-01曲雪洁王晨刘长利
曲雪洁,王晨,刘长利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席卷全球,中医药全程参与COVID-19的治疗,在此次疫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一至七版)》及13省推荐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中,甘草的使用频次位居榜首[1]。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2]。作为一种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甘草在疫情防治的重点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和宣肺败毒方)中都展现其重要意义。目前不论是对于疫情防控还是日常用药,对甘草资源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自然原因及一些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国内甘草资源退化,也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3]。
甘草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甘草主要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4]。甘草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大品种,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含甘草的中成药种类占有很高的比例,如牛黄上清丸、香砂养胃丸、口炎清颗粒等[5]。在中医处方中也大多离不开甘草,可见甘草作为主要药味必不可少且需求量极大。甘草在人类生产生活等其他方面也有应用,例如畜牧业[6]和水产养殖方面,甘草可以用于动物的免疫调理、病害防治等[7]。在生态建设中甘草植被具有固沙、固土、改善土壤肥力等作用[8],所以甘草野生资源的保护与人工资源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而甘草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缓解甘草资源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野生甘草多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以及河岸沙质土等地,自然生长时间长,自然更新受自身及外界很多因素的干扰[9]。野生甘草资源群落普遍较小,密度较低,资源仍在不断减少[10],栽培甘草逐渐成为解决甘草需求的重要途径。甘草作为常用大宗中药材,其发挥中医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主要是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三萜皂苷类化合物,以及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等黄酮类化合物。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在有效成分含量上有很大的区别,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远低于野生甘草,甚至达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的限量标准[11]。故优质甘草的栽培技术尤为重要,笔者在阅读近十年甘草栽培技术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分析了甘草栽培环境、种子种苗、种植模式、水分调控、营养调控、病虫草害防治、采收和产地加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甘草栽培技术的后续研究及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1 甘草栽培的环境适宜性研究
1.1 甘草产区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 研究野生甘草产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对于选择栽培甘草的适宜产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卢颖等[12]通过因子分析对选出的5个公因子(热量因子、地理因子、光照因子、降水因子和风况因子)计算得分,探讨甘草分布区的地理环境因素对甘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更适合分布趋向于热量条件高、日照时数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具有一定的降水量、大风日数较多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Yu等[13]研究了环境对栽培甘草5种活性成分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日照和降雨是甘草主要活性成分积累的主导环境因子,日照时间的延长有利于甘草酸等三萜皂苷类活性成分的积累,而降雨量的减少有利于异甘草苷等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积累。
1.2 甘草宜栽产区的研究 郑云枫等[14]采用多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结合模式识别分析了3个主产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的水溶性特征组分,发现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栽培甘草在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皂苷A3、22β-乙酰甘草酸及乌拉尔皂苷B含量均要低于内蒙古自治区栽培甘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指标性成分甘草酸在3个产区药材中含量差异不明显,说明内蒙古自治区气候环境更适合甘草的栽培,有利于黄酮类成分的累积。
李海华等[15]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鄂尔多斯达拉特旗3个基地建立评价圃,研究不同产区环境对甘草生长和药材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从长势和产量上评价,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甘草均比其他两地好;从甘草药材质量上评价,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甘草不如其他两地好。该研究对于栽培甘草产区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赤峰可以作为甘草的宜栽产区。
甘草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以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甘草栽培产区更适合内蒙古自治区日照时间长且降雨量不大的地区。
2 甘草的栽培品种选育与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研究
2.1 甘草的栽培品种选育研究 甘草在中国分布范围广泛,其种质资源具有多样性,选育优良品种是提高和稳定栽培甘草药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国中药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研究,选育出甘草新品种“国甘1号”,使甘草产量提高15%以上,并在2014年通过甘肃省种子管理局认定,成为国内第1个通过认定的甘草高产新品种。李珍珍[16]从种子质量、农艺性状、药材性状、有效化学成分含量以及遗传学差异等方面对“国甘1号”进行全面研究,发现“国甘1号”种子形态特征明显区别于目前市售甘草种子,千粒质量、长宽高等性状指标数据偏低,可以作为“国甘1号”品种的性状鉴别特征。“国甘1号”甘草地上部分长势较突出,其药材性状一致性较高,甘草酸含量较高。甘草新品种“国甘1号”可以作为优质种源进行扩大栽培。
2.2 甘草的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研究 优良的种子种苗决定了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也是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基础[17]。梁帅杰等[18]将甘草种苗分为主根不分叉粗、主根分叉粗、主根分叉细、主根不分叉细4个类型,筛选出最佳种苗类型为主根不分叉粗型,可作为栽培甘草种苗选购的类型。
李文斌等[19]对甘草种子、种苗开展了质量分级研究,并结合田间栽培比较实验对等级划分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将甘草种子种苗质量各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各级甘草种子的千粒质量不低于8 g,含水量不低于10%。一级种子:发芽率≥90%,净度≥90%;二级种子:85%≤发芽率<90%,85%≤净度<90%;三级种子:80%≤发芽率<85%,80%≤净度<85%。甘草种苗质量3个等级,一级种苗:根长≥45 cm,芦头直径≥0.8 cm,0.8 kg<百株质量≤1.3 kg;二级种苗:35 cm≤根长<45 cm,0.6 cm≤芦头直径<0.8 cm,0.4 kg<百株质量≤0.8 kg;三级种苗:25 cm ≤根长<35 cm,0.4 cm≤芦头直径<0.6 cm,0.2 kg<百株质量≤0.4 kg。以上3个质量等级的甘草种子种苗规定为合格种子种苗,在实际生产定级时,任一指标不满足最低等级时,定为不合格种子种苗,指标不能同时满足同一等级标准要求时,按照最低指标满足的等级进行定级。甘草种子等级主要影响单位面积保苗数,因此影响种植后的产量。只将发芽率与净度作为种子等级划分的指标,简化了检测步骤,更便于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在规范的田间管理下合格种苗在移栽2年后均可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所以这种对甘草种子种苗的分级方法在实际栽培中可以使甘草质量保持稳定。
在甘草栽培生产实践中,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选育优良的栽培品种、培育或选购优质的种子种苗,是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产量和质量的根基。以上种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的研究结果在甘草栽培生产实践中可以保证甘草产量,并使甘草质量保持稳定。
3 甘草栽培的种植模式研究
3.1 甘草种植的基本模式 目前甘草栽培生产主要有3种种植模式,一是直播种植,即种子发芽在原地生长直至采收加工;二是育苗移栽,即先播种育苗1年,第2年挖取种苗以一定的株行距移栽到大田中,直至采收加工;三是野生抚育,即在甘草原生境或相类似的生境中栽培种植,周雨玫等[20]研究了甘草野生抚育技术,探讨野生甘草地下茎无性繁殖后栽培繁育是否能提高甘草产量和质量,并且进一步探讨如何栽培能够提高甘草不定根的产量和质量。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等大部分甘草产区通常采用种子育苗1年后移栽的生产方式[21]。
3.2 甘草不同种植方式对比研究 苏玉琴等[22]在甘肃省靖远县永新乡野生甘草抚育基地进行了不同补植密度对野生甘草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移栽方式可以影响甘草产量,其中斜栽效果最好,种植密度6万株/hm2产量最高。张清云等[2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地区研究了甘草不同移栽方式对甘草产量的影响,发现斜栽和平栽适于大面积的规模化种植,以斜栽为主要推广栽培模式,适宜栽培深度为10~15 cm,适宜栽培密度为15万株/hm2。王兴会等[24]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永新乡芦草沟梁野生甘草抚育基地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斜栽和15株/m2移栽密度处理的甘草各项生长指标和产量指标均显著优于其他方式处理的甘草。
祖勒胡玛尔·乌斯满江[25]研究了甘草连作、轮作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发现甘草连作方式土壤养分显著低于轮作模式,甘草与棉花、小麦轮作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连作地,甘草与棉花轮作后甘草各农艺性状均优于连作模式,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也显著高于连作模式。所以甘草轮作能够提高甘草土壤微生物数量,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甘草轮作能够优化甘草各农艺性状并提高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
文武等[26]对甘草的种植方式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灌种植模式下甘草的长势及株型、叶色等基本性状明显好于全膜垄作、半膜平作、露地高畦种植模式,折合产量也较常规露地平作增加36.1%,可作为甘草种植区首选种植模式推广应用。
不同种植模式对甘草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差别较大,选用斜栽、轮作、全膜双垄沟灌的种植模式更有利于增产,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产区地形而定。
4 甘草栽培的水分调控技术研究
4.1 干旱胁迫对甘草生长发育与活性成分积累的调控研究 张晗[27]研究发现干旱胁迫使甘草植株逐渐失水萎蔫,甘草生物量由地上部分转地下部分,根为适应干旱环境而逐渐增长增粗。干旱胁迫导致细胞质膜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干旱胁迫下甘草气孔关闭以主动适应环境,既能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又能降低其在干旱环境下所受的伤害。甘草幼苗在重度干旱条件下光合作用能力降低,甘草通过降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改变光合特性使其避免干旱胁迫带来的伤害。甘草可以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来提高细胞的吸水力和保水力。这与周赟[28]对甘草响应干旱逆境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刘艳等[29]研究发现适度水分胁迫下,甘草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类活性及时清除活性氧,减轻膜损伤;重度水分胁迫下,活性氧代谢平衡被破坏导致活性氧积累,膜脂过氧化加剧。干旱对甘草生长有很大影响,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对甘草生理影响程度不同,适度的水分胁迫有利于甘草生物量积累。
Xie等[30]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使甘草苷含量下降,其对甘草的抑制作用与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抑制作用高度相关。干旱胁迫下,甘草可能会抑制甘草苷的合成以促进甘草酸的合成。周雪洁等[31]研究了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甘草幼苗生理特性和甘草酸积累的影响,发现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甘草酸含量增加,中度干旱胁迫后进行短期复水能增加甘草酸的积累并提高甘草幼苗的抗旱性。
解植彩[32]研究发现接种短小芽孢杆菌可以显著增加干旱胁迫下甘草的根长和干物质量,也显著提高根中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和甘草次酸含量及甘草酸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短小芽孢杆菌可以帮助甘草保持完整的叶绿体结构、提高叶绿素含量,进而提高净光合速率、碳氮代谢酶活性及水分利用效率,最终提高甘草在干旱胁迫下的抗性,使其保持正常生长及较高的活性成分积累。
4.2 甘草灌溉技术的研究 康东辉等[33]通过研究甘草滴灌栽培技术,表明在甘草播种后定期滴灌促进出苗,出苗后也要进行适时滴灌,墒情较差或气候干燥造成缺水,可适时浇灌,忌积水。8月中旬至9月上旬是甘草积累有效成分的最佳时间,也是甘草增加产量的关键时期,要适时进行滴灌。该研究对甘草栽培的田间灌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水分调控对甘草生长有很大的影响,甘草栽培过程中的灌溉方法因时因地而异。在实际栽培生产的过程中,甘草幼苗可以适当进行干旱胁迫以提高甘草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甘草适宜生长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在播种前一定要灌足底墒,播种后要迟浇头水,进行“蹲苗”,以提高甘草幼苗抗旱性,在苗高10 cm以上、出现5片真叶后才能浇头水。移栽成活后一般自然降水就可满足甘草生长需要。雨季应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以利于根部正常生长。
5 甘草栽培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
5.1 有机肥对甘草栽培的调控研究 有机肥主要包括牛羊粪、鸡粪、沼液、药渣等。在甘草生长过程中施用牛羊粪对提高产量有很好的效果,适用于碱性土地、贫瘠土地的质地改善[34]。施用沼液能显著提高植株磷浓度和叶绿素含量,但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全磷的同时,也提高了植物及土壤的铬、铜和铅浓度。而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可以显著降低植株重金属浓度至安全阈值以内[35]。施用沼液同时接种AM真菌可在促进甘草生长的同时保障甘草品质。
每年中药企业都会有大量的中药渣废弃,中药渣经过发酵之后可以作为有机肥使用。陈美兰等[36]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中药渣对甘草的作用效果不同,白术渣对甘草生长及甘草酸积累的促进作用最强。在甘草栽培产业链中可以考虑施用中药渣,药渣回收利用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5.2 化肥对甘草栽培的调控研究 化肥包括氮磷钾和一些微量金属元素及其复合肥。适宜水平的氮磷钾配合施用可以提高甘草净光合速率[37],促进甘草的生长,显著提高甘草的生物量和活性成分含量。赵倩等[38]研究发现磷、钾肥以一定的比例配施,或单施一定浓度的磷肥可显著提高甘草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范铭等[39]研究确定了甘肃陇中半干旱地区2年生甘草的最佳施肥量。研究发现施磷二铵和氯化钾都对甘草产量有显著促进作用。施磷量较大时会导致地上部分徒长,地下部分生长受到抑制。氯化钾比磷二铵更能促进甘草光合产物向地下部分流动,但施用氯化钾后甘草有效成分含量降低。
阿依夏木·沙吾尔等[40]研究了硫肥类型和不同用量对甘草苗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发现肥效强弱为:硫酸铵>硫酸钾>硫酸钙>硫磺粉,均在偏高水平施用量肥效最高。马生军等[41]实验研究表明,适当浓度的锰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甘草的光合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缺锰与锰过量均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使植株的生物量下降,进而影响甘草药材的产量。
5.3 根际促生菌对甘草栽培的调控研究 甘草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对甘草活性成分的合成有重要影响。张雪[42]对甘草内生真菌进行研究发现,镰孢属、曲霉属、青霉属为甘草中的优势菌。在甘草幼苗上接种不同促生菌后甘草根系表面积、体积及直径增加明显,以增强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有利于甘草在干旱条件下生长[43]。
Egamberdieva等[44]研究发现盐胁迫和接种根杆菌均能提高幼苗和根系的氮含量,促进植株生长,推测接种根杆菌可能是提高甘草耐盐胁迫的新途径,从而提高甘草对盐碱地修复的适宜性。Dilfuza等[45]研究发现盐胁迫下根瘤菌与根定植菌复合接种能够缓解甘草的盐胁迫,促进氮的吸收,增加根瘤数量。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防止活性氧诱导的氧化损伤,所以在盐碱地联合接种菌株可促进植物生长、养分获取和光合色素的产生,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增产。蔺格[46]研究发现AM真菌能够显著增加甘草抗旱能力和甘草干旱后的恢复能力。Meilan等[47]研究发现在营养缺乏特别是磷缺乏的情况下,AM真菌通过改善根系结构,促进养分的吸收,提高土壤微量营养素的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从而提高生物量积累,促进植物生长,增加生物活性成分。He等[48]通过研究发现甘草根部的黑隔霉内生真菌有利于甘草酸的生成和积累,与有机残渣共同使用更有利于甘草的生长。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甘草内生真菌对植物生物量、生理参数和有效成分含量有积极影响,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甘草的不利影响,可以在干旱地区作为甘草促生剂[49]。
营养调控是栽培甘草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合理施肥既能促进甘草生长,提高产量,还可以改善药材品质。在栽培甘草时可以选用一定的氮、磷、钾等元素复合肥和有机复合肥,也可以接种促生菌以促进甘草生长,提高甘草产量。
6 甘草栽培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究
6.1 甘草病害防治 甘草常发病害主要有锈病、褐斑病、叶斑病、白粉病、根腐病、立枯病。甘草主要病害的危害部位、特点和防治方法见表1。
表1 甘草主要病害的危害部位、特点和防治方法
6.2 甘草虫害防治 甘草的害虫主要有盲蝽、黑绒金龟子、潜叶蝇、甘草萤叶甲、大青叶蝉、甘草黑蚜、甘草豆象和甘草胭珠蚧等,防治时除了使用农药也要考虑保护害虫天敌瓢虫和草蛉等[50]。主要虫害的危害部位、特点和防治方法见表2。
表2 甘草主要虫害的危害部位、特点和防治方法
6.3 甘草草害防治 甘草栽培过程中危害严重的杂草有:禾本科的稗草、赖草、白草、马唐、狗尾草、冰草;菊科的苣荬菜、刺儿菜、蓟;藜科的灰藜、小藜、苋科的反枝苋;旋花科的田旋花、菟丝子等。据研究以65~70 g/hm2的剂量喷施10%精喹禾灵对杂草的防治效果最佳,并且不会影响甘草的正常生长[51]。化学除草剂的选择要注意确保对甘草的生长和药材绝对安全。
7 甘草栽培的采收技术研究
7.1 甘草种子的采收技术研究 甘草的花期为9—10月,王兴会等[24]研究采收期对甘草种子质量的影响,发现黑熟期采收的甘草种子外观及种子质量各项指标均比乳熟期和褐熟期差,生产中宜选择在乳熟期和褐熟期之间采收甘草种子。在开花结荚期摘除靠近分枝梢部的花与果,可获得大而饱满的种子。采种应在荚果脱绿变色(80%呈黄褐色)且种子成熟坚硬时进行。采收后的荚果晒干后,滚压脱壳,去除杂质,风选净种。种子在入库前晾晒,含水率不能超过7%[52]。优质甘草种子采收后可以作为优质种源。
7.2 甘草药材的采收期研究 李越峰等[53]研究不同采收期对甘草中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省定西药材种植基地的甘草花期时甘草苷、甘草酸及甘草多糖的含量较高。陈红军等[54]的研究结果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甘草栽培基地的最佳采收期为8月份,可见甘草药材的采收期与甘草产区的地理位置和甘草种源有关。
李海华等[55]对全国多产区不同生长年限栽培甘草的分析结果表明,1~4年生甘草的甘草酸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差异,5年生以后质量分数快速升高,但生长年限再延长也不能达到野生甘草平均水平。冯薇等[56]研究发现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和甘肃省酒泉的甘草总皂苷及总黄酮含量变化为:1~3年生呈上升趋势,3年生含量最高,4年生以上含量呈下降趋势。针对单一成分和总成分的研究结果不同,实际种植年限也需衡量其成本与经济价值。
栽培甘草生长达到3年后,其有效成分积累较多。根据甘草根中甘草酸的含量、质量等级、产量和经济收入确定适宜采收根龄为3~4年。根茎繁殖和育苗移栽的甘草可提前1~2年采收。在春秋季节甘草根皮越红、断面越黄时越适合采收[57],具体采收时间应根据甘草产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以秋季落叶后采收为佳。
7.3 甘草药材的采收技术研究 甘草采收时可以通过人工采挖、机械采挖等方法。甘草根系较深,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收获前先割去茎叶,沿甘草种植行两侧进行深挖,主根露出地面40 cm左右,拔出甘草根及根茎,除去附着的泥土,趁鲜用利刀将侧根从靠近主根的部位削下,然后用铡刀将甘草根头的贴根部分铡下,按直径将根条大小等分。人工收获效率低,时间长,采用机械采挖的方法也有很多的问题:改装犁挖掘收获的方法节省人力,但是丢失毛根,损失较大;深松机切割收获方法切割后的甘草切口不整齐,影响产品品质;长根茎类中药材挖掘机收获的方法其机械动力消耗大,产品损失率高[58]。目前国内深根中药材收获机械还不完备,存在很多的局限性,采挖主要依靠人力,研究一次完成除秧、挖掘、分离及根茎铺放或集装联合作业的机械装备对于甘草高效率采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8 甘草栽培的产地加工技术研究
甘草的产地加工作为甘草加工的源头,直接影响甘草质量。甘草栽培的产地加工常用方法:将挖出的根及根茎去净泥土,趁鲜用专用切刀去掉芦头、侧根、毛根及腐烂变质或损伤严重部分,晒至大半干,将条顺直,分级,扎成小把晾晒至干,称“皮草”;将外表栓皮削去者,称“粉草”。将分级后的小捆按等级起大垛。地面以原木架高,铺席子再放甘草小捆,上盖席子自然风干,也可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将半干甘草加工成切片,包括圆片和柳叶片。
刘影等[59]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进行野外实地调查,调查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国市的甘草产地加工方法。对于甘草是否应该去芦、去皮、产地加工是否可行、烘干方法作为甘草产地加工新技术是否可行产生了疑问,发现目前甘草产地加工与古文献考证中有很多的不一致性且缺乏深入研究。所以产地加工对甘草质量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方面需要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经济损耗,另一方面最大程度保留甘草的有效成分及甘草质量。
9 总结与展望
甘草作为常用大宗中药材,目前其栽培技术的研究较为广泛,为实际栽培生产中提高甘草产量和质量奠定了研究基础。在各方面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甘草已经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的栽培生产,栽培甘草的产量能够满足中医临床与其他应用。甘草栽培也与其他产业形成产业链,以提高实际经济效益。现阶段栽培甘草的质量仍存在一些问题,甘草的产地加工、灌溉、施肥等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甘草药材采挖的机械开发研究还不够,不能省时省人力又省动力且减少损耗。研究甘草生长是一个多环节实践性的操作,影响甘草产量和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需要紧密结合甘草栽培的生产实践,构建甘草规范化栽培的技术体系。
当下COVID-19严重威胁世界人民的健康,中国援助世界许多国家一同抗击疫情。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甘草作为使用率较高的中药在中医药抗击疫情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甘草作为大宗药材,未来在人类卫生健康领域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甘草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栽培技术的发展更为紧迫,相信未来甘草在实际栽培过程中有更多能够推广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