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线疗法联合腹横肌训练治疗产后腹型肥胖68例疗效观察

2021-03-01孙玲莉李伟伟董友朋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腹部产后穴位

孙玲莉,李伟伟,董友朋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一科,陕西 西安 710003)

女性在妊娠、分娩过程中,机体下丘脑的功能会在激素等物质的作用下陷入脂肪代谢平衡失调的状态。由于大量脂肪无法正常消耗,积存体内,导致体重增加。所以,很多产妇分娩新生儿后,身形依然臃肿,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1-3],所以,科学合理地产后减肥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中医认为产后肥胖的病因为:产妇在妊娠期间,其气血已经发生异常,呈现出“不足”之感,加之脾肾呈现出“阳虚”之态,可造成肝郁气滞。不仅如此,在妊娠期间,为了给予胎儿充足的营养,很多家庭选择“大补”,致使孕妇的饮食平衡被打破,在不知不觉间造成“痰湿内盛、湿热内壅”,最终导致体重过快增长。产后腹型肥胖以脾虚或脾肾阳虚证型者居多。常规治疗手段为运动疗法,但受到产妇依从性和时间问题的影响,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且周期较长。产妇哺乳和身体恢复均需要保证摄入充足营养,因此,以中医外治法为指导的穴位埋线疗法和产后康复技术等非药物疗法备受关注[4-6]。本研究旨在分析穴位埋线疗法联合腹横肌训练应用于产后腹型肥胖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康复门诊就诊的136例产后腹型肥胖症患者。对照组68例,年龄24~37岁,平均(32.68±2.02)岁;初产妇36例,经产妇32例;经阴道分娩者32例,剖宫产者36例;有哺乳史30例,无哺乳史38例。产后腹型肥胖时间≤1年者46例,产后腹型肥胖时间>1年者22例。轻度肥胖20例,中度肥胖28例,重度肥胖20例。辩证分型:脾虚湿阻证35例,脾胃湿热证33例。观察组68例,年龄23~37岁,,平均(32.54±1.94)岁;初产妇37例,经产妇31例;经阴道分娩者33例,剖宫产者35例;有哺乳史29例,无哺乳史39例。产后腹型肥胖时间≤1年者48例,产后腹型肥胖时间>1年者20例。轻度肥胖21例,中度肥胖29例,重度肥胖18例。辩证分型:脾虚湿阻证36例,脾胃湿热证3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允许,患者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根据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肥胖症研究制定的肥胖症标准[7]与《肥胖病的针灸治疗》辩证分型[8]。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产后单纯性肥胖妇女;②产后42 d~18月;③通过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肥胖。

排除标准:①遗传性肥胖;②患有器质性病变或不适宜接受穴位埋线治疗的;③正在服用减肥药或其他减肥方法;④中途退出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穴位埋线治疗:(1)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带脉、三阴交、脾俞。根据患者具体中医辨证,脾胃湿热证加梁丘、曲池、阴陵泉;肝郁脾虚证加太冲、阳陵泉;脾肾阳虚型加脾俞、肾俞、三焦俞、水分、水道、三阴交;便秘加腹结、上巨虚。均为双侧穴。特殊选穴:星状神经节。每次选取20穴。(2)埋线治疗:采用3 cm 4-0型号的长聚乙醇酸(PGA)缝线。用无菌的眼科镊子夹取PGA线一段,穿入特制埋线针中,穿进一半留一半。局部经严格消毒后,对确定好的穴位进行埋线,先迅速将带有PGA线的埋针刺入皮下,缓慢进针至目标层,旋转出针,查看针孔处无暴露线体、无出血后用创可贴贴护针孔。2周1次,1疗程为6次埋线,即3个月。

观察组实施穴位埋线治疗联合腹横肌训练,穴位埋线治疗同对照组,腹横肌训练如下:

(1)核心肌群激活训练:①腹横肌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屈髋屈膝90°,双膝之间夹瑜伽砖,双手十指交叉,双上肢前屈90°,双上肢与双下肢股骨垂直于床面。操作者站于患者右侧,嘱患者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操作者双上肢分别置于患者肘部及大腿面处给予一定阻力,患者呼气时上下肢对抗阻力同时发长音“a”,注意发音用腹部发力。10次为1组,做3组。每日训练,埋线日于埋线前进行训练。②腹内外斜肌激活训练:患者呼气时,操作者在患者一侧肘外侧,对侧膝外侧给予一定阻力,其他与腹横肌训练相同。

(2)自我核心训练:患者取仰卧位,放松,屈髋屈膝,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双足踩于床面。嘱患者集中精神,以鼻吸气将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发力收紧将气吐出,发力使腹部尽量靠向脊柱,呼气发力同时将骨盆后倾(耻骨联合微微向上收)。一个呼吸约15 s,呼气应缓慢。20个1组,每次做3组,1次/1 d。

1.5 观察指标

1.5.1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式 ①腰围(WC):受检者挺直站立,选择肚脐所在处,水平环绕一周的长度。②臀围(HC):受检者挺直站立,选择臀部骨间粗隆处,环绕一周长度。③腰臀比(WHR):即腰围与臀围的比值:(WHR)=WC/HC。④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kg/m2)[9]。

1.5.2 疗效标准 ①痊愈:体重下降并达到标准体重范围,BMI≤23 kg/m2,WC≤80 cm,WHR≤0.85。②显效:体重下降≥5 kg,BMI降低≥4 kg/m2,但仍未达到标准体重范围,WC下降≥8 cm,WHR下降≥0.05。③有效:体重下降2~5 kg,BMI指数降低2~4 kg/m2,WC下降≥4 cm,WHR下降≥0.02。④无效:体重无变化或下降<2 kg,BMI下降<2 kg/m2,WC下降<4 cm,WHR下降<0.02。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68例经治疗后痊愈16例(23.52%),显效24例(35.29%),有效22例(32.35%),无效6例(8.82%),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68例经治疗后痊愈13例(19.12%),显效18例(26.47%),有效16例(23.52%),无效21例(30.88%),总有效率为69.1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2组患者治疗后体重、BMI、WC、HC、WHR比较

由表1可见,经过6个月治疗后,产后腹型肥胖患者体重、BMI、WC、HC、WHR差异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2组患者体重、BMI、WC、HC、WHR比较

3 讨论

产后肥胖是临床常见产后病态反应,产后腹型肥胖是最常见的产后肥胖类型,为产妇带来困扰,治疗时需根据病因实施针对性治疗。相关研究指出[10],产后腹型肥胖的发病原因有以下3类:①孕期体重增加。部分产妇为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增加能量摄入,体重增加过多,引发产后腹型肥胖。②脂肪重新分布,怀孕期间产妇激素水平出现变化,脂肪重新分布,腹部囤积脂肪过多,引发产后腹型肥胖。③腹直肌分离,产妇因怀孕、分娩腹部增大,腹直肌分离,使腹壁松弛,内脏向外突出,引发产后腹型肥胖。产后腹型肥胖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或脾肾阳虚证型者居多。脾与肾在生理上常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脾虚则运化无权,肾虚则气化乏力,以致水湿内停,泛为痰湿;这些致病因素内积脏腑,外充形廓,导致机体气血失调,瘀阻胞脉,冲任失和,进而导致肥胖。

使用埋线穴位刺激的方式对腹型肥胖产妇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髓质”、“交感-肾上腺皮质”两个神经体液促进系统。这两个系统受到刺激后,不仅能够促进患者机体多余脂肪的分解,还能够起到“抑制新的脂肪合成”的作用[11-12]。此外,穴位埋线治疗产后腹型肥胖也可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改善卵巢功能,恢复月经正常规律以降低体重[14]。

本研究选择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带脉、三阴交、脾俞等穴合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属于腹针疗法中的“引气归元”。其中,位于人体中焦、归属“胃脘”的中脘、下脘两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分解食物,将之转化为能量”,即中医药理论中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气血”;同时,这两个穴位都是胃脏附近的重要穴位,受到正向刺激后,有利于提升人体的消化功能,可进一步消化分解食物,避免过多的能量在机体积存[15]。关元穴是人体“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体阴阳能否达到平衡状态。正向刺激之后,人体内的“运气”便处于通畅状态,可疏通经络,达到补气、益气的效果。此外,三阴交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辨证运用脾俞、肾俞、三焦俞可补益脾肾,通调水道;诸穴合用共奏补肾健脾,调补冲任,益气活血,化痰利湿之效,从而使产后肥胖机体的运化及气化功能恢复正常,冲任调和,则脂凝可化,痰湿浊物可排,进而提升患者机体的消化功能,使患者体重降至正常水平,这与刘林华等[1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妊娠期间,由于腹内孕育胎儿,孕妇的腰围会大幅度增加(据统计,孕妇腰围平均增大量≥50 cm)。腹部肌肉长时间处于“被支撑”的状态,故腹部皮肤的弹力自然会下降,最终导致支撑腹壁的筋膜结构记忆了当前的状态,腹部直肌向两侧的扩展,造成腹部肌肉松弛下垂,形成腹部赘肉。因此,在产后及时有效的激活“休眠”或失活的腹部肌群,恢复其正常功能非常重要。腹横肌训练主要是通过主动对抗激活失活肌群,增强腹横肌、腹内外斜肌及腹直肌的肌纤维活性,增强其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同时达到缩小腹部维度的作用。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针对腹型肥胖产妇腰腹部加强训练,提高减重效果。

本研究采用聚乙醇酸PGA线体埋入相应穴位,可持久刺激穴位,抑制了植物神经,同时兴奋交感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及能量消耗[17],进而达到减肥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腹横肌训练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后,治疗有效率达到91.18%,患者体重,BMI指数,WC、HC与WHR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穴位埋线联合腹横肌训练治疗对产后肥胖者的体形恢复具有明显的疗效,内在调理外加针对性主动训练,激活失活肌群,进一步巩固疗效,两者结合针对性强、操作方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本研究只是对临床常见的穴位埋线和康复手法的疗效进行了观察,这些治疗方法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等等更深层次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猜你喜欢

腹部产后穴位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不靠谱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 不靠谱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祝您健康处方(6) 上腹部饱胀、隐痛、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