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秦—书法的道家意味

2021-03-01朱新忠

名家名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禀赋性情道家

朱新忠

黄宾虹《青城宿常道观》 常 秦/作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超然仙趣,不类凡笔。”这是清代书画家王尚赓对东晋道士葛洪书法的评价。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道家书法始终以飘飘欲仙的审美旨趣穿越古今,并悄悄地等待着某个承接千秋的士人出现,他不一定是道士,但一定领悟并无限接近道家的真谛。

常秦,或许就是。

十多年来,关注国展的人多数是知道常秦的,都知道他擅长隶书。然而近几年常秦似乎成了隐士,躲在江苏靖江的长江边隅,静静地望着潮涨潮落。

常秦斋号“六如山房”,六如,是否就是佛教中的“六喻”呢?佛教以梦、幻、泡、影、露、电,喻世事空幻无常。不管是不是这样,常秦以“出世”之心,玩着“入世”之艺,并且提升到令人意外的道家高度,这从他最近的书法作品中是可以窥探到的。

2018 年岁末,常秦突然发布了《不惑——2018 书法创作档案》。几乎是清一色的小楷小品,大者盈尺,小者纸片,以真为主,间融他体;以碑为骨,参以篆筋;清淡疏朗,古拙奇倔;弥漫着仙风,挺立着道骨。令人手摹心追之后,叹为观止,这些迥异于既往的书风呈现出若有若无的道士仙气!

毫无疑问,支撑书法的文化核心一定是哲学。相比于儒学的人伦礼序、佛家的因果循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更易转化为书法创作指导和书法艺术审美。

战国时期鲁国人尸佼在《尸子》中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宇即屋宇,直指空间;宙即古今,直指时间。古人的宇宙观包含着中国人的时空观,这样的时空观恰恰是书法创作与审美的关键要素。老子宇宙观的哲学核心就是“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的意思是,由今及古,向上追溯,宇宙就是混茫茫的一片,但其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四大都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天、地、人最终统摄于道,遵循于自然法则。那么,这样的宇宙观支撑起了中国人的生命意识,这样的生命意识又决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转化、意象创造和精神体现。正如宗白华所指出的:“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

书法亦然。《不惑——2018 书法创作档案》以超越既定的笔法体系和审美范式的巨大勇气,建构了窥探常秦生命律动的内在宇宙。这些作品,犹如星罗云布撒落在90 多张毛边纸上,又以清虚冲和的审美指向被排列、被演绎、被整合、被阐释。这样的书写早已甩开了训练有素的笔法束缚,也全然摒弃了先贤古训,与当下书法的现代取向、或一味泥古的经典回归拉开了距离,更于普罗大众的舒适接受设置了难以逾越的审美障碍。

近现代的书法审美,要么浸淫于人伦礼序追求德修之高地,要么远踪魏晋追求放浪之风骨,要么求法于大唐追求法度之谨严,要么把玩于宋儒追求文人情趣,要么归附于正统追求庙堂之气,要么辟径于民间书风追求朴茂生猛之野趣……而常秦走出了一条异于寻常的求索之路,从道家宇宙观走向书法的时空构造,从道法自然走向废技向道的创作境界。

常秦的道家修炼恰恰与他的天性禀赋高度暗合,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其书法的美学追求越来越呈现出强烈的道家意味。刘熙载《艺概》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常秦借助于个人性情的书写表达,激发了其内在修炼的道家精神,而这样的道家精神又强化了其个人的性情禀赋,两者和谐蕴藉于他不激不厉的书写表达中。饱含道家精神的性情禀赋与恣意悠远的书写表达,又相互推动转化,越发难分难解。

《万壑烟云留槛外 半天风竹拂窗来》 常 秦/作

而这样的性情表达使笔法体系的消解变得义无反顾。

前几年,常秦醉心于融通篆、隶、真、行,由最初的点画互借互鉴,到后来的线条游走与结体章法的互融互通,在他的书法创作中时时生发出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书写“假借”。他没有止步于此,没有满足于书写本身的融通,而是从其天性禀赋出发,以独特的道家审美情趣,熔造像、碑铭、摹崖、墓志、石刻和经典法帖于一炉,逐渐呈现出符合其个人性情与审美意愿的独特风格。从《不惑——2018 书法创作档案》来看,隐约可以看到《张猛龙碑》的生猛、《好大王碑》的古拙、《瘗鹤铭》的散淡、《石门铭》的恣意……以及经典法帖散发出来的俊朗、秀媚、洒脱、连绵、缠绕、对峙等的笔法与审美元素。很奇怪,这么多元素竟然相安无事地融于一体而不冲,并且掩盖或消解了世代因袭的笔法体系。

这也说明,常秦的艺术通感异于寻常,除了天性禀赋,大概只有哲学可以解释。并且,他书法中的道家神采还是对书法形质的一次超越。

汉代思想家普遍认为“神贵于形”。司马谈说:“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基于这样的哲学观念,后世一些书法理论家在探讨书法形质与神采的关系时,认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王僧虔)、“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张怀瓘)。刘熙载说得更有意思:“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

实际上,在常秦这里,神采与形质,是一种相互靠拢的关系,是一种走向融通的现象。从性情出发,通过大量反复的创作实践,筛选出合他“眼缘”的线条形质;又以这样的形质,不断激发他有些混沌的性情,并越发清晰地感悟出来,从而越发的神采奕奕起来。北大教授王岳川说,真正的书画神品皆是在这样一种神与物游、体玄味冥的入神状态中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真正的“入神”创作,应该是“融道于意,寓意于象,化象为形”。而我们在欣赏品鉴时,又是反向行之,“品线得象,遗象获气,以气悟道”。所以,在品鉴《不惑——2018 书法创作档案》时,我们强烈感悟到了那种“入神”的道家意味,这既是常秦的,又是我们的。

陶渊明《拟古》 常 秦/作

猜你喜欢

禀赋性情道家
从《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探讨禀赋与病机关系
性情决定命运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性情决定命运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一种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价值取向新模型
《庄子说》(十九)
《芥舟学画编论山水》·避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