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概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2021-03-01张明鸣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7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教学核心素养

张明鸣

摘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学科亦不例外,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就要从学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用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去指导各个教学环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入手,点滴积累,助力教育任务落实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近年来,“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概念提出,各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研究逐渐成为现阶段国内、外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都将核心素养看作课程改革的DNA。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指出,要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可见,核心素养已被置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视域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该框架指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我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2]。2017年,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基础上,结合体育学科课程育人特点,研究者进一步提炼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3]。

1.核心素养的含义和特征

1.1核心素养的含义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出学校教育应该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注重对于学生道德品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认识和理解却存在着差异。我国学者林崇德教授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核心素养是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这一点针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来讲,就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形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個维度上的学科核心素养。

1.2核心素养具备的特征

任何概念的存在,都有着其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核心素养也不例外,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整体性。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做一个整体,强调结构完整、结构中各环节关联性强,结构与结构之间整合度高。突破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关注点放在素养整体性的形成,在关注运动技能形成和体能提高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在运动中健康行为的养成和体育品德的塑造。第二, 迁移性。 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技能的学习和体能的培养,让学生潜移默化的理解和形成“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理念,在练习或者竞赛的过程中形成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道德品质。第三,深度化。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在育人过程中要彰显特色,不仅要达成培养目标,更要凸显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兴趣、感悟和反思能力。

2.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体育教学各环节改革的指导作用

2.1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影响

从“健身”到“育人”的转变,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从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倡导“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课程目标转向[5]。经历了转变的体育教学应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时应依托运动技能的学习让学生秉承“健康第一”的理念,让学生形成健康行为和优良的体育品德。

2.2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影响

内容设置应突破传统,打破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只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怪圈,切实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教学内容。选择以培养兴趣、习惯养成、掌握技能、增强体制为主线的课程,结合课程思政和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培养科学运动、情绪控制和社会适应能力,围绕核心素养养成这一终极目标设置教学内容。

2.3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体育教学方法应努力创造多种情境,并在不同情境中融入核心素养养成的活动,才能够突显体育学科特色。第一、学习技能的基础情境,要改变单一的讲授方式,将技能学习结构细化,多用引导,让学生灵活运用技能。第二、健康行为学习情境,将健康理念、健康知识等认知层面的教学与健康行为等实践层面的教学相结合。通过讲授健康行为方面的典型案例和创设动态的运动与健康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健康行为。第三,体育品德学习情境。有机的将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与群体竞赛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等相结合,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助力学生体育品德的养成。

2.4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影响

课程评价是一种教育智慧,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教师打破原有重视技能和知识传授的评价机制,将评价尽可能的做到“多元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课程教学服务。不仅要对学生运动认知、体能水平和技能发展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在运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情感意志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情境基础上,形成对学生的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的综合评价。在评价的具体方法上,可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综合评价方法。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直接影响着能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任务,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变和完善,教育是百年大计,任何学科都应将其作为自身的使命担当,立足本学科领域,高标准、严要求,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1-01-18]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 翟芳.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之我见——季浏教授学术对话录[J].体育与科学,2018(2):27-32,40

[4]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5] 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7):29-33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体育教学核心素养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