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公路理念在山区公路提级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2021-02-28詹大山

福建交通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选线路基桥梁

■詹大山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州 3500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充分暴露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绿色公路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在规划设计到运营养护的全寿命周期内, 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原则,以最大限度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和便捷的出行服务为宗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有机统一。绿色公路与传统公路相比较而言,有以下三个突出的转变:一是改变传统侧重公路的功能因素,强调经济效益的建设思想, 而更加关注整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二是改变传统单纯注重公路经济的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的评价方法,而更加注重节能、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位评价体系;三是改变传统注重当前利益的建设理念,而更加关注长远利益。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境内,路线起于寿宁下党乡鸾峰桥,终于寿宁芹洋尤溪村与国道G235 平交,路线全长12 km,全路段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30 km,双向两车道,为全幅式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8.5 m,工程概算总投资为2.9 亿元。 项目按照保原路风貌、保沿线文化特色、保周边生态环境、保群众出行畅通的“五保”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 对道路进行提升改造,尽可能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 项目建设前后实景图见图1 与图2。

图1 桥梁处施工建设前后对比图

图2 项目终点处施工建设前后对比

1.2 工程特点和难点

本项目地处寿宁县城西部地区, 地貌单元主要为中低山、山间谷地地貌,沿线风景秀丽,设计充分考虑地形地势,灵活运用路线平、纵指标,不一味地追求平面、纵面线型指标的高值,灵活布置路基横断面,重视对原有地貌破坏的恢复设计,边坡处理自然和谐,桥梁结构因地制宜,隧道洞口简洁自然,做到公路与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和谐共生。

沿线弃土困难,弃土场位置合理选取。 取弃土场作专项设计,结合景观改造,以绿化防护为主;支挡结构均采用绿化覆盖。 场地尽量布设在公路视域范围外,减少公路视域的不良景观,并将距离较近的弃土场进行合并,减少点位数量,减少土地占用。弃土场绿化设计见图3。

图3 弃土场绿化设计

施工期间保通难度较大,保通进行专项设计。由于本项目利用既有的下党乡进乡唯一公路(X942)进行提级改造,施工过程中对于附近乡村居民出行、游客旅游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为此对保通方案进行了专项设计,确保出行需求和项目的施工进度。

因此,本着“设计上最大力度的保护,交通上最大程度保通,施工中最小程度的破坏和最大程度的恢复”,力求项目实施对周边环境的最小影响。

2 绿色公路理念下山区公路设计原则

本项目为旧路提级改造工程,本着对既有道路进行扩宽改善为指导,以打造生态环保、文明施工示范性工程为目标。 路线布设主要掌握以下原则:(1)保障通行安全;(2)保留原有道路的风貌;(3)保持沿线的文化特色;(4)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充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5)保证畅通,方便周边群众的出行;(6)多方案比选,不遗漏有价值方案;(7)科学合理选用技术指标,按照“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的原则,坚持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环保选线和安全选线,合理利用地形[1];(8)正确处理技术指标与工程量的辩证关系;(9)平面线形以曲线为主,以最大限度地与沿线地形及既有老路自然景观相协调;(10)严格控制路基填挖高度,力求土石方平衡,避免大填大挖和路基高边坡;(11)路线布设与桥隧、交叉等综合考虑, 追求总体工程合理优化;(12)尽量与沿线城镇规划相配合,合理利用土地,少占基本农田、少征迁。

3 绿色公路理念实施重点

3.1 充分利用旧路资源

绿色公路是基于资源及能源节约型的公路,应体现对自然资源, 尤其是稀缺资源的减量利用、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重点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公路建设普遍存在的资源统筹利用不足、 循环利用率较低、能源耗用较高等问题[2]。 本工程选线上尽量避免大路段废弃旧路,尽量减少新增用地,老路利用率达到81.5%,全线无占用农保地。

3.2 生态选线与线型设计

本着保护环境、减少破坏、生态选线、维护通行、节省造价的原则,注重地形地质选线,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顺山就势,避让基本农田,减少土地分割,避绕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结合实地踏勘,深化路线方案比选,确保走廊整体最优,力求项目设计的安全、环保、节约。 如公路沿线部分路段存在路基较高、 拐弯半径较小等问题,可通过优化线路的平纵面指标, 合理减小路基高度,或者选取较陡边坡加防护、路基外侧设置挡土墙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土地占用。 对于急弯路段,可灵活应用设计指标,降低速度设计标准,实行裁弯取直,并设置减速标志、减速带、急弯凸面镜等设施,保证公路安全。

3.3 路基环保设计

充分利用既有旧路走廊,顺应地形,避免大开大挖;近库区段设置挡墙、桥隧等形式,保护库区;边坡开挖采取开挖一级防护一级专项设计取弃土场,并做生态绿化防护;坡顶开挖线至截水沟维持现状绿化,不做过度处理。

3.4 桥梁环保设计

贯彻“最小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自然合一就是最大的协调”等生态文明理念,尽量避免高填深挖,最大限度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充分体现“绿色”含义。 本工程共存在1 处高填路基段,通过与桥梁方案的比选,优先采用了更利用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的桥梁方案。 比选分析如下:(1)桥梁方案:桥梁方案采用5 孔20 m PC 空心板。 对沿线的自然景观破坏少,有利于环保;沿线地形陡峭,桥梁预制场地布设困难,预制场与溪后2 号大桥共用,桥梁架梁需在溪后2 号大桥架设完成后才能施工,施工工期受限。 桥梁方案图如图4 所示。 (2)路基方案:路基方案有利于平衡土石方,但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工艺要求高,施工工期较桥梁方案长,且施工过程中抗滑桩容易产生位移。 路基方案见图5。 经综合比较,从节省造价、施工工期、施工难度、保护环境角度考虑,推荐桥梁方案。

图4 桥梁方案

图5 路基方案

3.5 隧道环保设计

隧道工程设计力求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安全、耐久、经济”及“施工安全、快速、可控”三大目标,成洞面设计按照“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遵循“零”开挖进洞理念,严格控制隧道洞口边仰坡高度(1~3 m),尽量保护原有植被[3]。

本项目采用零开挖进洞;隧道进口,顺应地形采用削竹式洞门,出口采用贴壁式棚洞洞门(图6),对隧道边仰坡不开挖,较好地保护环境。

图6 贴壁式棚洞洞门

3.6 整合沿线设施资源

本项目弃土场设置于山坳, 结合地方规划,将弃土与地方土地开发平整相结合,将施工的临时用地结合地方规划转用于土地开发利用。 如将拌合站转用于停车场建设; 将预制场转用于养护工区建设;将水稳站转用于服务区建设。 同时,沿线有多处村道,施工期间通过交通组织,将施工便道与村道复原结合起来,使得便道亦可作为永久道路,为村民的交通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3.7 应用节能技术

3.7.1 加强隧道等设施节能设计

推广应用节能通风与采光、供配电系统节能技术、LED 节能灯具、照明智能控制系统等新技术与新设备。

3.7.2 推广数字化测绘与精细化勘察技术。

本工程采用了数字化测绘与精细化勘察技术:本次测绘采用GPS 数据化地形成图;勘察在充分收集前期勘察资料基础上, 主要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探井或螺纹钻、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进行。

3.8 推行标准化设计

路基防护工程的路堑拱型边坡防护骨架、路堤边沟、截水沟、路堑边坡流水槽、消力池均采用C25混凝土预制块。

全线桥梁设计采用技术成熟、便于施工的预制梁板式桥;同一路段桥梁的桥型、跨径、墩柱等设计标准化、统一化,各类主筋、箍筋设置基本相同,最大程度实现桥梁构件的工厂集中预制化。

4 结语

通过标准化设计,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减少了工程造价;通过永临结合,将弃土场、施工场地同地方规划相结合,有效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服务于地方,节约土地资源。

本工程将标准化设计、 永临结合的绿色理念,较好地融入整个公路建设过程中,对项目沿线环境保护、拓展沿线旅游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今后其他山区公路提级改造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选线路基桥梁
顶推滑移法在钢结构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市政道路路基质检与控制探析
重庆桥梁发展史揭开新篇章
公路与桥梁中的路基工程特殊路基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软弱路基加固处理设计探究
一起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不正确动作事件的分析与改进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浅谈如何提高中低压不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选线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