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宁生:照亮山区孩子的希望

2021-02-28

银潮 2021年2期
关键词:图书室贫困学生支教

>>>本刊见习记者

孙宁生到学生家家访

孙宁生为学生们上课

孙宁生建成茨营中学第一个图书室

2020 年9 月,电影《彩云深处》公映。影片中,退休教授周贵才放弃优越、舒适的城市生活,在贵州省一个小山村里义务支教,为山里的孩子们带来希望……该片主人公的原型便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孙宁生。

今年70 岁的孙宁生坚定地行走于云贵山区,甘作烛光、育人帮困。

甘作烛光,我愿做孩子们的引路人

1982 年,孙宁生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教。从1987 年开始,他利用节假日先后到安徽省淮北中学、江苏省赣榆中学、山东省东平中学等校义务支教。简陋的校舍、原始的教具,尤其是孩子们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迫切心愿,让他萌生了退休后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支教的念头。

“这念头始终在我脑海里萦绕。尤其是退休前,去支教的心愿愈发强烈。”2011 年1月13 日,退休后的第二天,孙宁生踏上旅程,坐了42 个小时的火车,到达云南省曲靖市茨营乡。“退休后的支教岁月,就是从这里开始。10 年时间,我做了三件事:当老师、建图书室、资助贫困学生。”

“不要一分钱,无偿当老师,不会是骗子吧?”初到茨营中学,孙宁生受到不少人质疑。“他与我达成口头协议,承诺在一年时间内为学生上地理、语文、政治课;建一个图书室,募集一批电脑;为贫困学生寻找‘一对一’资助人。”茨营中学原校长王德寿感叹,“他用行动,兑现了承诺。校史上,他是个绕不开的人。”

一开始,孙宁生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吃住自己解决,不给学校添麻烦。他说:“在我心里,再简陋的学校都是放飞理想的平台,再落后的学生都是可以闪闪发光的‘宝石’。”

在孩子们心里,孙宁生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他们的“爷爷”,有问题、有困难、有困惑,都愿意和他聊聊。

孙宁生和肖小强结缘于一次对话。当年,孙宁生问上初中二年级的肖小强“理想是什么”,肖小强回答:“赚钱。什么能赚大钱,我就干什么。”这话让孙宁生陷入沉思。他想: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靠知识改变命运,没有错;但理想信念的迷失会让孩子们误入歧途,必须要做孩子们的领路人。家访后,他才知道肖小强家境贫寒,其一心想赚大钱让家里摆脱贫困。孙宁生联系了南师附中教育集团树人国际学校,给予肖小强资助。

如今,肖小强在上海一日企工作。他告诉记者:“在我心中,‘孙老师’已变成‘孙爷爷’。他是我学习上的老师、精神上的导师,更是我将来想要成为的人。”

读书太苦,要做作业,要背书,还要被老师管教,打工能挣钱……总有思想“开小差”的学生,但孙宁生从不批评,也不放弃。“你想过没有:没有文化,连产品说明书都看不懂,哪个企业肯用你呢?”一句句反问让孩子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做孩子们的引路人,用我的烛光照亮他们的路。看到孩子们受到比较好的教育,我很高兴,也愿意陪伴他们走好人生第一步。”孙宁生说。

教书育人,我是做自己热爱的事

者强第一次接触孙宁生是在图书室里。“当时我上初中一年级,听说学校来了位支教老师。我第一次踏进他建的图书室后,才开始与他接触。他身上散发着一股暖流,温暖着我。”

寒冷的冬天,者强穿着薄衣,冻得发抖。孙宁生将身上的大衣脱下,披在他身上,说:“这衣服归你了。”那一刻,者强感动得心跳加速。这之后,孙宁生让他的学生和同事们一起资助者强,直到他考取研究生。

“刚考上大学,要交一大笔费用。当时我奶奶病重住院,不但家里钱用光了,还欠亲戚几万元。我准备不上大学,外出打工。孙老师得知后,连续几天和他的学生、同事联系,拿着现金送到我家里。我当时就哭了,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2021 年6 月,我将研究生毕业,希望尽快工作,然后像孙老师这样,帮助、温暖他人,获得心灵上的快乐。”者强说。

茨营中学地处朗目山西侧山坡上,校舍破旧,教室紧缺。孙宁生筹建图书室时,出资38000 元,建设了52 平方米的轻钢结构板房,同时从市区购买了书橱、桌椅等。

2011 年3 月21 日,“希望图书室”正式向师生开放,茨营中学从此有了第一个图书室。许多学生惊叹:我第一次读课外书,第一次见到图书室。

图书室建成后,孙宁生在南师附中、南京一中等校网站上,号召师生为云南山区的孩子们捐书,仅两个星期,就收到6000 多册图书、2000 多本杂志。目前,“希望图书室”藏书42000 多册,轻钢结构板房更新为160 多平方米的瓦房。

“学生有课外书看了,但读书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我建图书室的初衷。所以,我主动担任图书管理员。”学生们来借书时,孙宁生会说:“书之所以被称为精神食粮,是因为有营养。你读完后,应该想一想,从书中学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们动笔写读书心得,不仅读书用心,还提高了写作能力。孙宁生非常开心,先后批阅了600 多篇读书心得,组织6 次评比。

除云南省外,孙宁生还赴贵州省支教。2013 年1 月,受民间公益组织田字格助学总部委托,他到贵州省威宁县哈喇河乡田字格小学担任校长。最多的时候,他一天上5 节课,涉及语文、数学、美术等。除了教学,他还要平整操场、整修学校,晚上还免费给村民办扫盲班。

田字格小学所在的哈喇河乡海拔2600米,很少能种出蔬菜。一段时间,因为工作繁忙,加上缺乏维生素,孙宁生口腔溃疡严重。“没有蔬菜吃,我就去挖野菜。”孙宁生说,“学生还告诉我,有一种野果子,当地人叫‘老米醋’,非常酸,应该维生素C 含量比较高,我就采来吃,果真有效。”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日子,孙宁生颇觉苦中有趣。

一年多后,田字格小学步入正轨,孙宁生再次回到茨营中学。他在学校里办了一个“爱心助学文具超市”,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周一次免费派发一些文具、衣服、口罩、毛巾等。

帮困扶智,我不能落下一个孩子

乌蒙山区属贫困地区。这些年来,孙宁生待过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乡、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哈喇河乡,均是贫困乡。从2011 年2 月起,孙宁生利用双休日到贫困学生家家访。山区交通不便,到许多寨子需步行,最远的寨子来回要走8 个小时。遇到下雨,路更是难走,稍不注意,就一个趔趄摔倒。可他访遍了所有学生的家。他说,“我不想,也不能落下一个学生。”

有位上初中二年级的彝族学生,父亲因肺癌去世,姐姐在茨营中学初中一年级只读了16 天,就辍学回家种地。第一次去家访,该生家里没钱交电费,连电灯都没有。有位上初中三年级的学生,父母均为智障,他的床铺在猪圈上面。有位学生是孤儿,靠80 岁的爷爷编竹器撑起一个家……

“决不能让孩子们因家庭贫困上不了学。”孙宁生这样告诉自己。他先后联系了400 多名爱心人士和几十个社会爱心团队,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资助303 名贫困学生读完初中、高中课程,有的直至大学毕业。10 年里,孙宁生筹集的爱心助学款总额超过40 万元。

“他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爷爷,是他改变了我的人生。”贾娟说。当年孙宁生家访时,贾娟还是小学生,她姐弟4 人,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孙宁生急忙联系一名爱心人士,对其进行“一对一”资助。“每次吃饭的时候,孙爷爷会站在食堂观察。见我只打饭、不打菜,孙爷爷拉住我,说我正在长身体,营养要跟上,还悄悄地往我饭卡里充钱。”

贾娟勤奋学习,考取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我即将成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一定用心工作。等有能力的时候,我也会资助贫困学生,将孙爷爷的爱心传承下去。”

孙宁生介绍:“这几年,学校条件越来越好,现在每个教室都有投影仪。过去没有音乐老师,开不了音乐课,现在学校也招聘了音乐老师,加上农村学校老师也享受绩效工资,留下来的老师也多了。孩子们能享受到比较好的教育,我觉得很欣慰。”

“扶贫离不开扶智,而扶智必须教育先行。”这是孙宁生的信念。他坚持向村民宣传,上学读书,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和最有效的措施,是脱贫的治本之策。“我告诉他们,6 岁的农村孩子,经过12 到16 年学校教育,能成为一个大学本科或大专、高中生,工作后,可以使全家的生活发生重大改变,彻底脱贫。”

“支教路上,老伴付出得太多。”孙宁生说,他老伴王冬英退休前是南京商厦工作人员。现在,老两口把家安在了曲靖市。王冬英在曲靖市为孙宁生当爱心物资“二传手”,不定期地将物资送到学校里。孙宁生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包括他的同事、朋友和学生,其“后援团”已超过100 人,他们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一起帮助贫困学生。“有老伴和‘后援团’的支持,我信念更坚定,信心更足。”孙宁生说。

现在的孙宁生虽年已七旬,但依然坚持到学生家家访。2020 年12 月,孙宁生曾经的学生、南京的志愿者范亮,赴云南同孙宁生一起到两名学生家中了解情况,并给予资助。孙宁生也找到了合适的“接班人”,分担一些物资运送、发放图书的工作。

“我一直在做自己热爱的事,不觉着苦。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有值得你关心的人和事。”谈及未来,孙宁生告诉记者,“我爱这里的土地和孩子,生命最后的时光就陪着孩子们了。”

猜你喜欢

图书室贫困学生支教
警惕功利性支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书的尊严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