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大企业活力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2021-02-28李叶妍高蕊

中国经济报告 2021年6期
关键词:服务业服务企业

李叶妍 高蕊

提 要:近年来,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给服务业企业发展带来了强心剂,也拓展出了切实的服务需求空间。我国服务业500强企业发展稳中有进,发挥了促进经济整体向好的“主引擎”作用,也面临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时期,要结合服务业大企业特征和优势,各级政府与市场主体共同努力,通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高服务业领域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500强企业发展稳中有进,结构持续优化,增长活力不断显现,在经济稳定恢复期发挥了促进整体向好的“主引擎”作用。各区域头部企业持续做强做优做大,一批“小巨人”企业也以“星星之火”化解着生产性服务业不足的症结,“互联网+”新模式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三新”经济生态不断完善。但当前疫情影响不确定性仍未消退,人才红利尚未显现,服务业大企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新需求,提升服务业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韧性。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服务业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创造服务业开放合作新机遇

2020年2月以来,境外疫情呈多点加速扩散蔓延态势,引发国际经济动荡加剧。相比之下,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成效显著,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增强了外国投资者长期在华投资经营的信心,为我国与世界各国深化互利合作创造了新机遇。2021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均值为61.2%,一、二季度均值分别为60.5%和61.8%,表明服务业企业对未来市场繁荣发展普遍持积极乐观态度。

(二)全球价值链调整为我国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契机

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背景下,全球服务分工格局和价值链深度调整,服务投资贸易全球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空间拓展。依靠市场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是未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方向。在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之际,我国等发展中国家通过催生新组织、新业态的制度改革以及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系列举措为形成后发优势和新动能提供了良好条件,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和服务业发展。

(三)先进技术强势崛起开启我国服务经济数字化新征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各国共同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有力助推我国服务经济数字化进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促进“互联网+”应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积蓄了蓬勃力量,为我国等新兴经济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驱动和支撑的“三新”服务经济提供了新动能,还为历经疫情“大考”、恢复缓慢的消费领域提供了无接触购物等新发展思路。

(四)内需潜力持续激发,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焕发新活力

随着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新时期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21年上半年,我国内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9%,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发挥产业的后发优势和内在潜力,有利于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中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五)全球大变局对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空前挑战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服务业因其轻资产、软要素的特点,更需要开放、透明、包容的发展生态和外部条件,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素自由流动,同时我国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面临空前挑战。不可忽视的是,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和外部经贸环境恶化对我国服务业安全发展造成负面冲击,使得服务业细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所分化,传统服务业对于外部冲击的敏感度较高,韧性和活力不及新兴服务业,这也为我国加快健全服务业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机制鸣响了警钟。

(一)500强总体规模稳步增长,入围门槛超60亿元

“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规模稳步增长,由2016年的31.79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3.5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9.08%。2020年,服务业企业500强资产总额增速较上年增速大幅提高了7.37个百分点,从业人数1635.98万人,与上年自身相比增长0.66%。入围门槛达到6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4%。这得益于我国服务创新、深化产业融合、拓展服务消费、优化空间布局等方面政策保障不断加强,给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服务业发展总量获得显著增长(图1)。

(二)橄榄形分布特征更加顯著,新兴“小巨人”迅猛成长

我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橄榄形分布特征更加显著,自2017年100亿-1000亿元区间的企业入围数量首次高于100亿元规模以下的企业入围数量开始,此后不断向中部百亿级企业集聚。2020年,企业营业收入达到千亿元以上的共88家,比上年增加1家;100亿元以下规模区间企业数量减少显著,首次降至百家以下,为96家,比上年减少了19家;与此同时,100亿-1000亿元规模区间的企业数量增加了18家,达到了316家。

互联网平台企业如京东、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营业收入在2020年实现了大幅增长,四大平台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总额均超过千亿元,其中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资产规模超万亿元,京东和美团资产相对较轻。除超大平台外,一批服务业“小巨人”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新晋500强之列。这类企业主要集中于研发设计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领域,成立时间较短,大部分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上下,但增长迅猛。其中,好活(昆山)网络的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比增长率高达376.09%,云账户公司仅成立4年营业收入就达到了414.04亿元。这些“小巨人”企业以“星星之火”优化服务业发展格局,化解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不足的症结,对一二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三)整体收入利润率下降,人均净利润呈断层分布

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平均收入利润率(指归属母公司收入净利润率)为7.03%,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不同行业企业间差异较大,其中证券业、商业银行等现代金融业经济效益最好,互联网服务、基金信托、商业地产、多元化金融、文化娱乐等行业次之。受疫情影响,在线生活、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工作等在2020年成为“常态”,支撑了互联网服务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但同时人们居家隔离,也给产销同步的传统服务企业带来不小的困难,公路运输、旅游和餐饮、教育服务、航空运输、航空港及相关服务业等5个行业的收入利润率出现了负数。此外,“双减”政策出台对教育行业经济效益造成一定冲击。

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人均净利润(指人均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排名前五的行业是基金信托、铁路运输、商业银行、证券业和互联网服务业,旅游和餐饮、教育服务、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航空港及相关服务业这五个行业人均净利润为负,其他行业的人均净利润在0.18万-37.23万元之间,整体呈现出断层分布态势。除铁路运输外,前五大行业中其他行业的人均利润率和行业平均收入利润率排名一致。

(四)金融业净利润持续高企,前五大行业贡献净利润八成

2020年,服务业500强企业净利润分布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高利润区域企业数量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中高利润区域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亏损企业数量达到近年最大值。前五大行业的净利润总额在全部服务业500强中占比分别达到49.21%、13.25%、8.05%、7.92%和4.19%,合计贡献了净利润的82.62%。

分行业比较,行业净利润总额排在前五的行业中,商业银行、多元化金融和保险均属于金融业。其中46家商业银行所获得的净利润总额约为排名第二的16家互联网服务企业的4倍。非金融类服务业中,住宅地产大企业净利润也较为丰厚。商业银行类入围企业数量由上年的41家增长到46家,实现营收、净利润、资产和从业人数与上年入围企业相比有所增长。近年来,商业银行入围企业数量变化不大,净利润和资产总额长期在服务业500强占据半壁江山。

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共分布在42个小类行业领域,12个中类行业。其中小类行业内企业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行业包括住宅地产(52家)、商业银行(45家)、物流及供應链(39家)、多元化投资(31家)、综合商贸(25家)、汽车摩托车零售(23家)、综合服务业(19家)、化工医药商贸(18家)、综合能源供应(17家)和金属品商贸(17家)。

(一)产业格局持续优化,现代服务正在崛起观察2006-2021年16年间中国服务业企业 500强行业分布变化,可以发现,伴随着传统的批发贸易、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入围数量的持续走低,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物流及供应链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快速崛起,中国服务业企业的行业分布表现出重大分化,同时实现了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在2006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批发贸易、零售、交通运输三大类行业合计入围313家企业,占比62.6%,是彼时服务业大企业的主力军。历经16年变迁,这三类企业历经大量的并购整合、淘汰,2020年减少到188家,占比也下降为37.6%。与此相对应的是,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物流及供应链等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由2006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的59家攀升至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的149家,占比也由11.80%增加至29.8%。这些行业既关系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转化的加快推进,也关系着人民生活品质和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是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服务业企业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继续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图2)。

(二)供应链企业稳定增长,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断完善

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企业入围39家,比2020年增加7家。按照营业收入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中国邮政、厦门建发、厦门象屿、顺丰控股和东岭集团。入围企业中,国有企业13家,民营企业26家。

26家民营企业中,既包含了顺丰、圆通、德邦、中通、申通等广为人们熟知的快递运输类企业,也包含了信利康、富森、华富洋、九立、上海天地汇等现代供应链服务企业。供应链服务企业,能够借助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针对上游客户供应链各环节需求,提供通关、仓储、配送、资金结算、信息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实现供应链结构优化升级;也能围绕干线运输、园区运营、网络货运等场景,为下游司机提供全方位的生态增值服务,更有效地锁定物流运力。

13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既包含了中国铁路物资、厦门建发集团、广西现代物流、贵州现代物流等中央或省(市、自治区)直属的物流企业集团,也包含了像漳州路桥、玖隆钢铁、江苏省煤炭运销等这样提供专门产品运输或物流供应服务的大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央地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更加能够整合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业态的丰富物流资源,集聚物流、信息、金融、商务、环保等服务要素,服务范围广泛涉及钢铁、浆纸、汽车、能源化工等,与国内外企业全面建立业务关系,形成了供应链服务集团及国际性战略布局。

近年来,供应链大企业在规模上迅速成长的同时,企业经营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积极变化。供应链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无缝连接,提高供应链各环节的可视化、透明度和协调性,降低供应链上下游的风险,并且通过移动互联与社群技术,建立与客户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创造更良好的体验。通过企业效率提升与管理数字化变革,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及IT企业位次攀升,推动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

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互联网服务企业和信息技术服务(IT)企业分别入围16家和15家,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6万亿元和3253.38亿元。互联网服务入围企业中,按照营业收入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京东、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点评和百度。从所有制来看,有国有企业2家,其余14家为民营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IT)企业中,按照营业收入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神州数码、汇通达、云账户、深圳华强和广州无线电。除了广州无线电1家国有企业,其余15家均为民营企业。从2020-2021两个年度的企业排名变化来看,前6位互联网服务企业位次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前9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中有4家新上榜企业,另有8家位次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对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应用题”。从共享研发、智能制造、智慧化运营到数字营销,各类需求加速涌现,数字化服务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带有先天技术基因的互联网服务巨头已经摩拳擦掌,求索产业服务。阿里以阿里云、百度以AI、腾讯以产业互联等纷纷深入推进,2020年投入的研发费用都超过了百亿元,其中阿里巴巴达到了572.36亿元。好活科技、云账户、软通动力、新大陆科技等信息技术服务的“小巨人”企业的表现同样亮眼。云账户通过数字化手段和云上赋能的方式,为成千上万家平台企业提供公司注册、身份核验、业务分包、收入结算、智能报税等综合服务。那些制造业行业的巨头也抓住机会,凭借对行业运转的深刻理解,推动制造和服务的互动达到了新的高度。海尔的卡奥斯平台、航天科工的航天云网、三一重工的树根互联,这三个诞生于传统制造业的数字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数字化应用不仅是将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搬到线上,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和行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底层技术、产业化应用和场景解决方案的全方位协同。商汤科技、影谱科技等“独角兽”企业从细分行业入手,在安防和影像制作领域形成了各自的闭环。深耕多年的影谱科技,基于AI技术与影像技术的“互融式创新”构建了国内最大的智能影像生产设施,重新定义了影像生产的基本逻辑和生产能力,在文娱、教育、商业中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探索出了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有机互动的新思路。

总体而言,围绕企业的数字化服务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已经入场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无论对服务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还是推动一二产业的进步,都是重大机遇。

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企业分布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宁夏、西藏、海南3个省(自治区)没有企业入围。

(一)传统三强地区被打破,苏浙闽快速崛起

服务业大企业分布在少数区域的特征依然显著,但排在前三的地区合计入围企业数量从193家减少到了178家。而且,随着浙江、江苏两个地区的服务业大企业快速崛起,传统的北上广三强地区的格局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近两年的报告中,我们用地区入围前五来观察服务业大企业的地区格局。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排在前五的分别是广东73家、北京53家、江苏52家、上海49家、浙江47家。和上年的地区五强(广东91家、北京55家、上海47家、浙江47家、江苏44家)相比,入围数量由282家减少到274家,江苏大幅进步,排在第三,广东尽管仍旧排在第一位,但入围数量大幅減少了18家。可见,无论是前三还是前五地区,所拥有的服务业500强企业数量都出现了降低。排在第二梯队的福建、山东和重庆快速增长,紧随北上广江浙,入围数量分别为32、27和23家。尤其是福建地区入围数量两年内增加了8家,山东增加了7家。

从企业规模看,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地区入围数量三甲的178家入围企业,其营业收入总额占比高达64.48%,显著高于数量占比35.6%。如果按营业收入占比排名,前三位的省市依然是北上广,其所拥有的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占所有服务业500强企业的比重分别是42.54%、8.91%和17.56%,合计69.01%。江苏的入围企业营业收入占比为4.44%,略低于浙江的5.60%和福建省的5.45%,排在第六位。传统三强北上广的规模优势不容忽视,而苏浙闽因为更具优势的企业数量,其“领头羊”地位也值得期待(图3)。

(二)区域间服务业优势互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来看,2020-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东部地区从372家企业入围减少到370家企业,中部地区从63家企业入围减少到59家企业,西部地区从59家企业入围增加到62家,东北地区从6家企业入围增加到9家。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战略调整和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等政策及配套资金向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倾斜,在上述地区打造若干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企业,培育和发展“互联网+”的新产业新业态,包括“引导知名互联网企业深度参与东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等一系列具体举措,使得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入围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占比呈增长态势。

从不同地区的海外经营情况看,2020年共有21个地方的165家服务业500强企业布局了海外资产,有22个地方的176家服务业500强企业获得了海外收入。按四大板块划分,东部地区海外资产占比和海外收入占比最高,分别为98.75%和94.31%;东北地区海外资产占比和海外收入占比最低,分别为0.02 %和0.27 %;西部地区的海外资产占比和海外收入占比均高于中部地区。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国际合作与贸易往来更为密切,西部地区的国际贸易与海外资产布局优于中部和东北,这正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和“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指示精神,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正加快实现。在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全国各地正全方位构筑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开放服务业综合试点,推动服务业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来促进服务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表1)。

(三)头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巩固提升区域首位度

从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四大板块的企业分布来看,广东、湖南、重庆、吉林分别是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中入围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北京、湖北、重庆、辽宁分别是四大板块中企业营业收入占比最高的地区。这表明,广东、湖南和吉林虽然大企业数量多,但企业的营收规模不够大,反观北京、湖北和辽宁的企业具有“数量少个头大”的特点。重庆则企业数量和规模相对比较均衡(表2)。

大企业尤其头部企业能够有力带动一个区域首位度的提升。北京市域排名第1的国家电网,其营业收入为26676.68亿元,在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比高达14.39%;湖北省域排名第1的是九州通医药集团,其營业收入为1108.60亿元,在中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比高达22.54%;重庆市域排名第1的是重庆金科,其营业收入为2238.14亿元,在西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比高达21.78%;辽宁省域排名第1的是中升集团,其营业收入为1483.48亿元,在东北地区的营业收入占比高达64.96%。可见,欠发达地区的头部企业营收占比相对较高,发达地区则相对较低。也就是说,头部企业对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尤其东北地区更为显著,头部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区域首位度的提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大企业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不断进步。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拥有专利数共计259771件,发明专利数共计93676件,分别较上年增长2.45%和5.25%,发明专利数的更快增长,表明服务业大企业的专利质量正在改善。同时,疫情防控倒逼企业纷纷“触网”开拓线上业务,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保持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业大企业正向着成为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方向不断迈进,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一)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创新驱动不断增强

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研发投入较快增长,研发费用为3342.42亿元,较上年增长23.34%。分行业来看,研发费用占服务业500强比重排名前10位的行业分别是:互联网服务(43.84%)、电信服务(14.65%)、电网(5.77%)、商业银行(5.69%)、住宅地产(3.80%)、多元化投资(3.76%)、软件和信息技术(IT)(3.37%)、综合服务业(3.22%)、综合能源供应(3.03%)、多元化金融(1.99%)(图4)。

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强度1.23%,排在前10名的企业为携程(41.83%)、广州华多网络(19.78%)、福建网龙(19.16%)、百度(18.12%)、网易公司(14.08%)、上海盛趣(11.58%)、米哈游(10.00%)、世纪华通(9.99%)、美团公司(9.49%)、广州无线电(8.99%),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头部企业以较高投入不断推动技术研发应用产生了技术外溢,从而提升了行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互联网+”新模式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通过聚变效应和乘数效应创造着“三新”经济生态,成为驱动行业创新、社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疫情催生“云端经济”,服务业发展韧性增强

新冠肺炎疫情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产生直接冲击,传统商贸服务和传统消费服务受到了较强抑制。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的商贸服务业(包括能源矿产商贸、化工医药商贸、机电商贸、生活消费品商贸、生产资料商贸、金属品商贸、综合商贸等行业)等营业收入总额为3.73万亿元,与上年相比下降8.23%。其中,生产资料商贸的营业收入降幅高达52.47%。再看消费服务业(包括旅游和餐饮、连锁超市及百货等行业),旅游和餐饮业的营业收入额由上年的1230.71亿元降至1189.36亿元,降幅达3.36%,连锁超市及百货业营业收入额由5712.32亿元降至4453.87亿元,降幅高达22.03%。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赋能的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零售、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网络问诊、云旅游、云娱乐等“云端经济”则全面提速、异军突起,展示出服务业新动能的强大活力。2020-202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的互联网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IT)等行业营业收入分别由10787.53亿元和2405.92亿元增长至19799.70亿元和3253.38亿元,增长率高达83.54%和35.22%。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消费者对互联网销售等无接触服务的需求加速扩张,新型消费加速升级,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企业规模加快增长,不断增强着我国服务业发展韧性和潜力。

为有效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扎实推动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与市场主体要共同努力,通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高服务业领域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引导企业服务供给满足产業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使得数字化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

一是政府层面,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国家要创新服务业监管体制机制,以“数字化改革”为引擎,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服务业发展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赋予不同所有制企业同等待遇,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服务业市场体系,构建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的亲清政商关系。地方政府要立足本地服务业产业特色和定位,围绕服务业有效供给、企业培育、人才保障、监管机制等方面,出台专项政策。对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实现市场监管核心业务数字化监管全覆盖。

二是企业层面,大企业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自律。要密切关注政府相关政策安排,结合企业自身优势,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管控能力和水平。要评估企业自身诚信自律情况,加强对服务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形成智能化发展、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的发展模式。要加强与全国性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地方性商会等组织的沟通交流,建立与行业、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

(二)挖掘强大内需潜力,提升大企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

一是政府层面,促进服务业提质扩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培育拓展新的服务消费增长点,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激活民生幸福产业潜在服务消费需求,让内需潜力持续释放。紧密围绕城乡居民优质便利生活需求,统筹规划社区卫生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社区养老、托育等便民服务设施,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提振市场预期和消费信心。要继续推进服务业市场准入领域改革,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市场,和其他产业企业“携手”走出去。

二是企业层面,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努力提高服务品质,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切实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在广阔的内需市场机遇中,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协同发展,实现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的双重进步。要在服务业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局面中,使用更加专业化的人才、引进新的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专业服务经验,激发自身的成长动力。

(三)深化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强服务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

一是政府层面,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间的融合发展。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村服务业,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向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和制造服务业。要以大型服务平台为基础,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生产、服务、消费深度融合。

二是企业层面,要不断提升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能力。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服务方式,不断发力“三新”经济生态。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入推进先进数字技术在服务过程中的应用,在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物流售后等核心业务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要继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和数字化转型赋能水平。要坚持数字化、专业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要利用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先行先试政策高地,积极发挥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的组合效应,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四)促进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政府层面,要支持绿色业态发展,推进供应链全流程绿色化。根据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的相关要求,要以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加快新兴绿色服务领域标准制定,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

二是企业层面,要积极拓展绿色业务,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大企业尤其是链主企业要围绕产业链条和制造业主体,拓展绿色设计、节能环保、供应链管理、监测检测、绿色运输中的绿色需求,努力拓展发展空间。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企业经营实践,在服务理念、服务设施工具、服务方式等方面,提高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和行业绿色发展标准,比如开展设施循环使用,汽修、装修装饰等行业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酒店、餐饮等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等。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加快信息服务绿色化改造和运行,要率先做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

(作者分别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服务业服务企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