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2021-02-28华明杰
华明杰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鲜红动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理应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将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乐享学习过程作为教学实践的着力点。现结合“双减”政策要求,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展开探讨,以期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虽然减负增效理念提出由来已久,但是并未引起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实质性改变。2021年7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坚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正式落地,成为进一步落实减负增效的助推剂。在此背景之下,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双减”政策理念为导向,坚持应教尽教,充分发挥课堂的教育主阵地地位,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促使学生从繁琐耗时的学习模式下解脱出来,享受语文知识探索过程。
1“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实施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针对“减负”话题的热议从未停止,甚至愈演愈烈。但是受到现行升学机制的影响,应试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减负”的要求并未得到充分贯彻落实。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专注于理论知识的“满堂灌”、“题海战术”教学方式沿用至今,大语文学科特性逐渐被淹没,学生深陷碎片化的语文知识点无法自拔,反复机械课后作业练习更是让学生疲态尽显,学习兴趣低迷,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面对日益脱离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教育教学活动,“双减”政策的落实无疑是重拳出击,聚焦课堂主阵地地位的回归,课外培训的规范,关注学生及家长的需求,为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引发教师对于自身教育思维与教学方式的重新思考,可谓是深化教学改革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学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要求,立足“双减”政策要求,加快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学生语文素养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2.1注重课程整合,明确教学内容层次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点众多覆盖面广泛,对于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深刻的理解语文知识本质内涵,通过自我意志完成重构并非易事,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双减”背景之下,教师打破依参而教的刻板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综合素养发展需求与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升语文教学的结构化与层次性,促使学生能够更为精准、快速的理解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具體而言,小学语文学科涉及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大模块,其中阅读与写作是重中之重,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转变割裂式的教学设计,对于阅读与写作结合为有机整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促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多元的认知与体验。以《我来编童话》写作教学为例,此单元涉及《去年的树》《在牛肚子里旅行》《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四篇童话故事。教师以课文为蓝本,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童话题材语言特点,积累写作素材,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通过立足单元整体意识完成教学的重组,使阅读与写作两大模块的学习形成相互借力,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知识。
2.2坚持因材施教,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教育是一项长效工程,“双减”政策的意义在于削弱以考试为目标的短视教学问题,关注学生未来的持续、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成长与生活方式,提升学生自身竞争力与社会适应力。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教育的阶梯性与连续性,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落实因材施教,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螺旋式上升,实现个性化发展。以《父亲、树林和鸟》作为一篇精读课文,以独特的切入点表达爱鸟之情,展现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不应拘泥于字词解析与语篇解读等知识性内容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感受深层次的情感,让学生得知其法、明其意。首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前的学情分析尤为关键。教师采取任务前置的方式,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在讲解之前设置预习成果反馈环节,以此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并综合学生的日常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划分学习层次。其次,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与兴趣爱好,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针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优生而言则注重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对于基础生而言注重多维度思维的培养,对于后进生而言强调思维方式的重塑。教师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条,精准选择提问对象,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强化训练,获得能力的提升。
2.3落实减负增效,丰富作业设置形式
作业是“双减”政策改革的重点模块,旨在转变单纯的练习式作业,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提升作业的开放性、多元性与趣味性。基于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丰富作业设置形式,增加作业弹性。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为例,此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准确、流利且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老屋展现的美好精神品质。对于课后巩固环节而言,教师充分发挥思维教育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创造。例如,反复阅读课文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亲身经历,尝试改变课文内容。可以是故事的续写或改写,又或是以小组为单位将故事内容创编为舞台剧,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再或是收集关于老屋的故事,可以是父母长辈所拥有的老屋及生活体验分享,可以是其他相类似主题的童话故事等等。通过丰富有趣的作业设计,深化课文本质内涵理解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作业不再是学生的沉重负担,而是丰富课余生活的手段,将语文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关联性,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对待语文作业,提升作业完成质量与完成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双减”视域之下,引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功能与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应深入分析“双减”政策的要求,领会其中的教育精神,以此为出发点思考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路径,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推动学生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缪步华.“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9):125-127.
[2]陈琼.减负增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课外语文,2021(27):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