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虚构人物的生存时空

2021-02-28赖华先

老区建设 2021年24期

[提 要]虚构人物生存在虚构文本所建立的文学国度里,它们有的来源于历史、有的来源于现实生活、有的纯粹是作家的虚构。这些人物的生存时空呈现出与文本世界深度融合的整体性和意义性。由此,虚构世界通过虚构人物生存的“世界性”而获得合法性。虚构世界中的虚构人物建立起虚构与现实互相通达的时空隧道,只要现实中的人们(读者)进入文本之中,便与虚构人物照面,并身临其境地以各种虚构身份参与到建构虚构世界的本体论叙事中来。具体而言,虚构人物的生存时空分为现世时空、超世时空、地球时空和宇宙时空四种递进式时空。

[关键词]虚构人物;生存时空;虚构世界

[作者简介]赖华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江西南昌 330077)

长期以来,文艺理论界对文学文本、虚构世界以及虚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但对虚构人物所处的生存时空关注得不多,这可能是由于阐释的视角带来的视野盲区。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获得一些学理上的认识。

一、虚构世界中的人物

文学虚构是指通过虚构的人物和事件来表现文学主题。人物和事件都只能发生在特定的时空当中,没有不在时空中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任何叙事本身,无论主题是什么,都有其固有的虚构性。”[1]海登·怀特还在不同场合说过“所有的故事都是虚构”“故事是被创造的”之类的话。而这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的普遍共识。就连具有“信史”意味的历史,在将历史事实转化为历史文本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需要虚构。“历史只存在于书写中。有关过去的信息可以以口头形式传达。你尽可以满脑子装着各样事实,以及各种信息,但是在你把所有的东西统筹在一起,以某种叙述或者议论的方式将它们书写出来之前,这些东西都不能被称为历史。”[1]

在文学虚构的早期,其叙事中的人物主要来自历史谱系中,用来展现历史人物更为丰富的事迹,立体地展现其人其事,他们的性格特征、家庭情况,乃至主人公的恋爱史和情感史,展现巴赫金定义的“成长小说”类型的历史人物成长史。

当文学逐渐从历史叙事中独立出来,无论事件还是人物,都与历史题材渐行渐远。当文学成为作家的创造物,并经由读者阅读而在文本世界中得以独立建国,文学就因虚构而获得独立,成为与历史叙事共存的文本形式。文学不再是历史的补充和附庸,而是在很多方面具备自主性和独立性,成为大文化概念中的重要一环,成为满足人们的历史和生存想象的现实世界之外的虚构世界。

文学虚构人物有的来自历史,有的来自神话传说。从渊源上来说,神话传说往往是历史的开端。如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开篇就是《五帝本纪》,记载的是上古五位帝王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早已不可实考,只有历史上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有些被古代的史官记录成史料。司马迁将这些史料当成信史来对待,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查,对各类史料进行了严谨的裁剪,以科学严谨的历史态度撰写成“本纪第一”。成为历史组成部分的神话和传说,其故事显然是虚构的,但是在文化符号的建构上他们又是真实存在的,人们经由黄帝、炎帝、伏羲等历史文化符号意义上的虚构历史人物而得以管窥那段荒眇久远的上古历史。顾颉刚先生发明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讲的是年代越久远的历史,就越是后人附加上去的,这就如同烧柴一样,后面的柴总是添加在前面的柴火上。另一方面,虽然神话和传说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所呈现的人类经验却具有文明层面的特殊含义。作为文化符号,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是一种标记物,他们的存在标记出某种历史情境和时空关联,后世的人们经由他们而得以了解历史,知道自己的来处。

文学虚构通过故事为历史人物立传,也可以通过作家自身的经历创造一个故事的叙述者,这个叙述者与作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在作品中他是作为作家的“他者”而出现,作家站在叙述者背后,成为这个叙述者背后的叙述者。而在有些文学作品中,还存在一个间接叙述者,作家以“叙述者”的身份在文本中出现,间接叙述者以“参与文学生产”的“目击者身份”存在,揭示作品建构的过程。就像电影电视拍摄过程中的场务一样,记录在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趣的是,早在清代就出现了类似的文学作品。例如《红楼梦》文本中的脂砚斋就是一个站在叙述者背后的间接叙述者。在小说的开头,曹雪芹明确地说花了十年的时间撰写这部小说,说明作者“曹雪芹”是叙述者,而脂砚斋在原文本中不时加入了“她”的叙述。给读者的感觉是“她”非常了解作者,也在相当程度上参与了小说的创作,因而“她”以“参与者”的视角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评点,也对小说进行评点,甚至对作者也进行了评点。由此“她”成为一个重要的“间接叙述者”,人們在读原著时,参看脂砚斋的叙述,就更好地把握小说的内容和精神,更好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等关系,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神旨趣。

类似的现象还有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等,小说评点作为明清古典小说批评的一种形式,其体例有总序、读法、回评、眉批、夹批和旁批、圈点等。从叙述学的角度来看,作为文学生产和文学欣赏的整体性建构过程,不同时代的人们给予的在原作文本上的评点文字,都可以视为文学作品创造与建构历史过程中的一部分,从文学的外部走向文本的内部,进而成为文学虚构的时空景观之一。

二、文学虚构与存在论哲学的联系

米兰·昆德拉认为:“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而存在并非已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得出来的。”[2]正如我们所理解的,在西方人文语境中,“存在”是一个历史非常深远的概念,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现实当然是存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存在。但存在并不完全是过去和现在,也包含了将来,而所谓的“将来”显然是一个时空概念。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宇宙中恒星的光,有可能是遥远的从前发出的,只不过因为宇宙太大的原因,光速需要运行几十光年甚至几十、几百万光年才到达地球,进入我们的观察视野。例如,地球属于太阳系,太阳光要运行近八分钟才能到达地球,我们早上睁眼看到的第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往往感觉就是此时此刻的明媚的阳光,但其实它是八分钟以前发出的光了。如果从太阳光射出来的那刻算起,我们接收这一特定光源的时刻就是在八分钟以后的将来时间。在宇宙时空的运动背景里,“将来”因为时间和空间的绵延性和恒久性而变成可期待的“成果”,并因其存在属性而进入人类世界,成为即将到来的时空。

虚构正是超越现实的束缚而得到解放的“存在”显现形式。“存在”作为事物的本真是不显现的,显现的是“存在者”。海德格尔认为,通常我们说的“存在”充其量是在“存在者”层面上的“存在”,而“存在者”就是那些“被揭示”[3]的万事万物。这些阐释虽然有些拗口,但却深入事物存在的哲学本原,深刻揭示了世界本真(即存在之存在)与人类认知和语言能力的逻辑联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是经过语言表达的世界”。关于世界的科学知识是一个大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学科的区分而使现代科学知识理论化、专业化、系统化。人们通过接受教育并通过书本和实践中的学习、理解、思考這些知识,最后通达世界的本质。

如果说语言文字记载的科学知识是一种符号化意义上的初级虚构,那么,文学虚构是通过故事和叙述来通达人们的内心世界,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虚构形式即文学艺术形式。文学“作为虚构,它与现实世界处于一种特殊的关系;它的符号必须由读者完成,重新组织,并引入经验的领域。于是,它便呈现出作为符号的全部不愉快、不确定的属性,而且邀请读者参与意义的产生过程,以便克服或至少承认这些属性。”[4]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虚构的形式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对于世界的客观陈述的虚构属于初级形式,而通过文学艺术反映世界的虚构则属于高级形式。它既需要生产和创造,也需要读者阅读,以便将其“引入经验的领域”,参与“意义的产生过程”,这样才能克服符号的不确定,依据所指和能指同时依据阅读的审美和想象进入作品的时空以及情感、生命世界。

如果把虚构时空比作一幅画,那么毫无疑问,现实世界是画的中心内容,是近景。而作为一种艺术的画作,通常既有近景也有远景。例如中国古代的写意画,通常就会将近景和远景的比例设置好,在近景和远景的毗邻区域留白,这样才能体现丰富的意境,让欣赏者进入立体的融合的艺术时空中。在文学虚构中,在运用虚构的高级形式进行时空编织时,同样会有所选择和取舍。这个时空不仅是虚构人物的活动空间,作者还在虚构时空中寄托了更多文学使命,从而创造一个带有作者强烈主观色彩和情感寄托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的知识背景和生存体验有层次地展示出来。文学作品通过虚构世界向人们传达生存经验和关怀。

三、虚构人物的四重生存时空

虚构时空作为虚构世界的时空处所,在不同的作品中呈现出清晰的边界。一般来说,虚构时空体现在四个重要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现世时空。现世时空是指人物的生活时空仅限于从出生到死亡的现实世界中,作品讲述的是今生今世的经历和故事。这一类作品是文学虚构的主要阵地,闪耀着现实主义的人性光芒。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在影视剧中,现世时空的作品也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如《士兵突击》《伟大的转折》《人民的名义》等。从文学发展史来看,小说的最初阶段,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如巴尔扎克、福楼拜、司汤达、歌德、雨果、屠格涅夫等伟大作家创作的小说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名著。这些小说反映的人物生存时空绝大部分是现世时空。这在小说发展中上是一个作者群星璀璨的年代,也是一个虚构人物群星闪耀的年代。葛朗台、于连、罗彻斯特、哈姆莱特……这些小说虚构人物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语汇中,用来说明现实中人的形象和性格。

第二个维度是超世时空。超世时空是指人物的生存时空超越了从出生到死亡的现世,进入到前生和来世里。在中外文化中,都有对人的前生和来世的描述,如但丁的《神曲》里描述了十八层地狱,在中国佛教里也有地狱之说。在中国道教和民间信仰里,人死后会变成鬼,进入阴曹地府。古人将万物的生存时空分为天界、地界(阴曹地府)、人界(世俗社会)。很多虚构作品中的人物是人、鬼、魔混杂的。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在西方虚构作品中,也有对异样世界的生动描述,如吸血鬼、魔法师、绿巨人、酒神、太阳神等。超世时空延长和扩大了人的生存时空,从现世时空中往前延伸到前生,往后延伸到来世。经过宗教、自然崇拜、民间信仰等的洗礼和熏陶,这些超出现世的时空并不会让人们觉得突兀。读者反而会在具体的虚构世界中承认超世时空存在的可能性,接受异样世界和神魔鬼怪的存在,并不自觉将情感和追求寄托在超世时空里的鬼神身上。

第三个维度是地球时空。比超世时空更大的时空范围是地球时空。地球有46亿年的存在历史,科学家只能根据天体物理学的知识大致地划分地球及其生命的形成历程。但显而易见的是,在早期人类文明记录中,记载了大量的有关地球经验的景象。比如恐龙化石和恐龙世纪、埃及金字塔和玛雅文明遗迹;又如在神话中记载的地球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地外撞击等。这些历史经验有些通过零星的记载得以保存,有些通过远古人类遗址(遗迹)得以保存,有些通过神话和传说得以保存。从更微观的量子力学说来观照,地球经验可能会被人类的DNA携带的遗传记忆密码所储存,换句话说,地球经验直接就存储在人类的基因片断里。对地球时空及其经验的好奇心让我们对《哈利·波特》小说描写的大量魔法时空着迷不已,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在小说给予的地球时空中进行远古的人类魔法(早期)时代的探险之旅。

第四个维度是宇宙时空。比地球时空更大的时空范围是宇宙时空。以宏观宇宙而论,人类现在可观测的宇宙直径超过了960亿光年,这是一个无穷大的时空。以微观宇宙而论,人体的组织几乎和整个宏观宇宙一样的复杂和广大。例如,哪怕是人体的一个细胞,在高倍显微镜下,它呈现出神奇的组织结构,这是一个无穷小的时空。以目前的科学认识水平,我们还无法真正还原宇宙的真实图景和生命的真实奥秘,而这就给了文学虚构极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科幻小说正是在科学的光明与未知的黑暗交汇之处诞生。科幻小说家根据已有的科学认识通过文学想象和虚构去创造一个可能的未来世界。科幻小说的时间是向将来开放的。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当属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又译为《科学怪人》《人造人的故事》等)。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他的《海底二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作品享誉世界。

虚构世界的这四个时空维度按照由小到大关系排列,分别是现世时空、超世时空、地球时空和宇宙时空。如表1。

虚构人物所处的生存时空与现实中的人们所拥有生存时空具有时空上的同构性,本体论上的同质性。不同的虚构文本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里,例如《西游记》里的人物(文本中的人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其他异类如鬼、魔、妖、神等)就跨越了现世时空、超世时空和地球时空。唐僧一直在凡尘中,而孙悟空等则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他的师父菩提老祖年寿则更加久远,早已超过了三生三世,而是活了一万多岁。但如果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放在这样的时空中肯定是行不通的,它将给人物带来毁灭性的冲击。如同将地球人带入太空中,超出人物的生存时空,人物连同文本世界也就分崩离析,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美]海登·怀特,罗伯特·多兰.叙事的虚构性:有关历史、文学和理论的论文(1957—2007)[M].马丽莉,马云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6.

[4][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