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红:不做无准备之父母

2021-02-27林红贾方方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2期
关键词:多动症养育丈夫

林红 贾方方

我是一名儿童精神科醫生,在精神专科医院工作。如果没什么大事,父母是不会带着孩子来我这儿看病的。如果真找到了我,那么,情况大多比较严重,比如无法正常上学,进食出现障碍,有自杀倾向,甚至已经出现了自杀行为,等等。

孩子一生病,家长很着急,特别希望医生能够开一剂特效药,药到病除。面对这样的期待,我常常感到很遗憾。因为我发现,不少孩子其实是被耽误了。疾病大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来已久的。但是,家长最初没有或者很难意识到孩子生病了,而且是精神疾病,导致病情愈发严重,这也让我感到有些无力。

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我意识到,如果家长能够把工作提前一些,比如在准备要孩子之前,在孩子进入下一个成长阶段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学习和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孩子就不至于发展到这一步了。

先厘清自己,再升级做父母

有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平时胆子特别小,但急了也会打人,而且下手特别狠。刚进诊室,男孩的妈妈就告诉我:“一看见他,我就气不打一处来。”随着治疗的深入,我发现,妈妈内心的愤怒不只源于孩子在学校惹祸这件事,而是从怀这个孩子时就开始了。

妈妈是位残疾人,成长过程非常艰难。为了改变人生,她一直很努力。当时,她正在准备自考,还差几门就能如愿拿到本科证,工作状况也会因此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就在最后冲刺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因为怀孕生子,之前考的那些科目过了时间,她不得不从头再考一次。

生孩子原本就不在计划中,她也没有做好准备成为一个妈妈。如今,她却不得不因为孩子要重新经历一次艰难的备考,更要面临职业生涯因此而遭遇的诸多挫折和变故。

满肚子的愤怒无处发泄,成长中的艰难反复浮现,而这些,她全部转嫁给了孩子。她常常无缘无故地打孩子,因为“一看见他,我就会想起自己受了多少罪,人生平添了多少艰难。”孩子经常被打,变得特别胆小。可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也需要发泄,在被同学激怒后,他大打出手,和平时判若两人。

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孩子却突然造访,像这位妈妈一样面临这种情况的父母并不少见。因为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这样的孩子是不被父母期待的,也因此莫名成了父母的背锅侠。事业不顺怪孩子,因为他打乱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婚姻不和也怪孩子,为了教育他,夫妻间多了很多冲突;等等。总之,父母自己的事搞砸了,都是孩子的错。孩子没有办法攻击父母,只能攻击父母以外的人,比如同学、老师甚至是他自己。

也有很多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期待,也做足了心理准备,但是,这份期待和准备却透着“动机不纯”。

一个初三的孩子因为情绪问题,无法正常上学。为了帮孩子重返校园,父母找到了我。夫妻俩刚坐下来,我就感觉到了浓浓的火药味儿。他们谁也不看谁,就连坐在一起都显得特别勉强。“你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状况的?”妻子说:“我们在一起就是个错误!”

当年,妻子和丈夫是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才结婚的,婚后过得很不好,丈夫不止一次闹过离婚。为了留住丈夫,妻子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就想干脆生一个孩子好了。你看,孩子不是爱的结晶,而是出于某种目的的产物,还没出生就担负着父母强加的任务,无疑为其未来的问题埋下了隐患。

孩子出生后,婚姻确实保住了,因为夫妻俩都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妻子一直试图用孩子来拯救自己的婚姻,不管是孩子的出生还是成长,都是如此。有时候,她会有意无意地向孩子表示—你要乖乖听话,好好学习,如果表现不好的话,爸爸就不要我们了。

然而,无论妻子多用力,她和丈夫的感情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而且,丈夫觉得都是因为孩子,自己才不得不被困在这段不幸的婚姻里。所以,他对孩子更多的是法律上的责任,而不是发自心底的爱。在没有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的情绪又怎么会好呢?

先往前看,再往后看

开心的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学习成长,在生育前做了很多准备,包括心理的、生理的,甚至学了很多做父母的技巧,满怀期待地成为好爸爸好妈妈。我想说的是,或许还不用那么着急往后看,可以先往前看,这样才能更好地往后看。往前看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家族疾病史,一个是家庭关系情况。

关于家族疾病史,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精神疾病史。孩子被确诊为多动症后,妈妈难以接受,因为她从没想过自己的孩子会得多动症。她很生气,骂孩子,打孩子,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经历几番波折,她才最终接受了现实。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发现,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多动症的表现了,但她没有放在心上,延误了治疗时机。更让她感到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意识到丈夫也是多动症患者(多动症可以延续到成年),以及多动症是会遗传的。

我很好奇,假如在要孩子之前就知道了,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她说:“我还是会爱我老公,会和他结婚,但可能会选择不要孩子。就算要,也会提前有一个预期—我的孩子有可能遗传他的多动症,不至于这么多年完全没有想过这种可能性,延误了治疗,甚至因为无法接受而迁怒于孩子。”

不只是多动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都具有遗传性。很多孩子来就医,一画家谱图发现,孩子的父母或家族的其他人早就有同样的疾病。但是,他们没有就医,或者自己也不知道。有一个抑郁症的孩子说:“妈妈常常问我,她要死了,我怎么办?”我问妈妈怎么回事,她说自己就是情绪特别不好。诊断后才发现,这个妈妈也是抑郁症患者。

就像前面那位妈妈说的,提前知道并不意味着不和这样的人结婚,也不意味着不能生孩子,而是可以多一种选择,并做好准备,真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关于家庭关系情况,如果家族里家家都离婚、充满家庭暴力,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你未来很可能重复这样的关系模式。

有一个爸爸经常打孩子,第二天就会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孩子打同学了。他很生气,二话不说又是一通打,形成了恶性循环。我问他打孩子效果怎么样,他说不怎么样。我问他这种方法是怎么来的,他说跟他爸学的,“我打我儿子跟我爸打我根本没法比。”“你爸打你,你的感受是什么?”“我就想,将来肯定不做他这样的爸爸。”你看,他不想但还是成为那样的爸爸,这就是强迫性重复。

“我不想成为我妈妈/爸爸那样的妈妈/爸爸,但现在回头看,我就是她/他。”这也是我听到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但是,仅仅限于“我不想”是不够的。

一方面,父母要提前有所觉察,看看自己是如何被养育的。我们需要和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看到他们的局限性,也要看到他们所做的努力,理解他们,从中找到可借鉴的优势。

另一方面,父母要有意识地做出改变。不要相信宿命论,好像家族充满了离婚、出轨,我就不能结婚;原生家庭很糟糕,我就不能生孩子。其实,你可以和他们不一样。了解你的家族,你就会有充分的准备去面对你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鼓励每一代父母去做家庭问题的终结者。别光看孩子,要往前看,反思自己的家族,才能打破代际传承。这么做,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或一个三口之家的命运,而是整个家族。成为开疆拓土的一代,虽然很难,却很值得。

先把握原则,再应对新变化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平稳状态下不容易出问题,问题往往出现在变化的时候。生孩子,无疑就是一个重大变化。

从个人来说,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丈夫/妻子变成父亲/母亲,长辈也升级了,各自都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从家庭来说,系统发生了变化:小家庭从二人世界变成三人世界,大家庭增加了一代人,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隔代抚养,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面临挑战。

如何平稳度过这个变化的阶段,父母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当然,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过渡之道,但有几个原则性的问题需要提前达成一致。

认清新角色,承担新责任。过去,我是女儿/儿子,是妻子/丈夫,从新生命诞生开始,我就成了妈妈/爸爸。这个身份有什么意义呢?意味着你要做父母该做的事,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包括生理上的抚育和心理上的关怀,为孩子创造充满爱的成长环境。有些年轻父母只管生,不管养,直接把孩子丢给老人,自己该干嘛还干嘛。也因此,不少孩子和爷爷奶奶的关系要远远好过和父母的关系。

协调好分工,夫妻共同合作。在养育孩子上,很多人会强调女性的功能,还拿出了科学根据。比如有研究发现,成为妈妈后,女性的激素发生变化,变得更柔软,会无条件地爱孩子。女性也觉得这是自己的事,有时候会否定甚至排斥男性。实际上,也有很多新的研究发现,成为爸爸后,男性的激素也有相应的变化,会散发出更多的爱意和温柔。所以,尊重科学,男女搭配,养娃不累。

做好关系排位,夫妻关系是主轴。由于现实的原因,隔代育儿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常态。如果能够处理好,可以发挥两代人的育儿智慧,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不得不说,这个操作的难度系数非常高。在我接手的个案中,问题孩子的背后有很多涉及丈夫和丈母娘/妻子和婆婆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下,夫妻没有办法形成合力,导致矛盾丛生。

有一个妈妈找到我,说孩子出生后,她就让母亲来帮忙照顾。结果,丈夫突然就忙了起来,要么回家很晚,要么干脆不回家。她说,他以前不是这样的。我告诉她,母亲愿意帮忙是好事,但如果因此伤害了她和丈夫的关系,代价就太大了。所以,要坚守一个原则—不要让任何人或事影响夫妻关系。

后来,她找了个保姆,让母亲回家,丈夫也回来了。虽然艰难一点,因为得多花点钱,但是,夫妻关系好了。两个人齐心协力,不仅很快解决了经济难题,而且丈夫很愿意参与育儿,育儿之路也顺畅了很多。

先做好夫妻,再做好父母。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做好夫妻也包括做不了夫妻。很多父母认为形式上的完整很重要,即使发现彼此不合适,也硬要坚持;明明已经离婚了,还要假装在一起。本意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却害了孩子。

有一对夫妻,刚生完孩子就发现过不下去了,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硬是坚持到了孩子高考。那时候,孩子的抑郁症已经很严重了。父母关系不好,孩子全能感受到,可他们坚持不离婚,孩子也跟着受了整整18年的折磨。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有严重的暴力行为,打同学,扔小斧子砍黑板,破坏公共财物。因为他发现爸爸床上有长头发,而妈妈是短发,觉得爸爸出轨了,非常愤怒。但真相是,在他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为了保护他,一直没告诉他。

如果真的需要离婚的话,不要以为孩子好为由互相耗着,当断则断未尝不是更好的選择。记住,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前提,别让孩子为父母的行为买单。

其实,做父母需要准备的有很多。要不要孩子,需要准备;要了之后怎么养,需要准备;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哪些不同的应对,也需要准备……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必须跟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调整自己。

听起来好像很难,但我想强调的是,养育孩子是本能,是我们天生就会的。别把养育孩子这件事过于神化或污名化,也别把养育中可能会有问题这件事想得太严重。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人的养育之路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磕绊,这是很正常的。

我们要做的不是望而却步,也不是横冲直撞,而是多一些觉察,多一些准备,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应对。这是自我的成长,也是在助力孩子的成长。

猜你喜欢

多动症养育丈夫
小学多动症儿童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傍晚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安慰
People with ADHD(多动症)have Different Brains
赶走“多动症”的小恐慌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