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窑烟火一窑诗,与邢窑白瓷的“千年之恋”

2021-02-27翟立华师兆兰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2期
关键词:白瓷艺术文化

翟立华 师兆兰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诗中的“素瓷”就是指已经断代千年的邢窑白瓷。为了重现邢窑白瓷的辉煌,有一家人不懈地努力着,在当下与历史相逢……

邢窑,始烧于南北朝晚期,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评价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唐代,邢窑白瓷作为皇家御用贡品,一度动摇了越州青瓷一枝独秀的地位。很可惜,元代时,邢窑白瓷没落、消失,绵延900多年的邢窑白瓷文化湮灭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

时隔千年,有这么一家三口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在邢窑旧址寻寻觅觅,不懈地追溯着邢窑白瓷的踪迹,一窑一窑烧制着情怀,把失去的邢窑白瓷找了回来。

放弃北京高薪,为延续邢窑历史分文不取

2017年前,杨松岩是北京壹号地国际艺术区的艺术总监,年薪80万元,每天接触的都是国际、国内重量级的美术家和学者,不缺名也不差钱儿。但他心里一直有件事放不下,那就是家乡断代了近千年的邢窑白瓷。

1965年,杨松岩出生在河北省内丘县。很有艺术天赋的他,对当地谜一样的邢窑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20世纪80年代,邢窑遗址被发现,专家给了邢窑很高的艺术评价。

1989年,杨松岩读研究生,学美术史论。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杨新给他们上课,讲陶瓷史时讲到邢窑,知道杨松岩是内丘人,他激动地说:“你们的邢窑是世界白瓷的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你要多关注啊!”就是从那时起,杨松岩的心里有一颗种子开始萌芽,他要为家乡、为邢窑做点儿什么!

曾经在邢窑遗址边,杨松岩触摸着碎瓷片,就像觸摸着历史。作为土生土长的内丘人,他对邢窑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家乡情怀,认为邢窑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传统工艺成为“过去的”和“历史的”遗产,在当下依然可以创造出新的生命力。

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内丘县领导来北京找到杨松岩,邀请他把邢窑以文化产业的方式做起来。杨松岩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是,他不想只身回家乡,而是想带着项目和人才回去,真正把邢窑白瓷做起来,把邢窑文化延续下去、传播出去。

2016年,杨松岩以“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邢窑白瓷工艺传承与创作培训班”为主题,申请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高级创作人才,推动国家艺术发展的公益性事业基金。申请此项基金的机构大多是国家和省级博物馆,再就是高等院校。

他还创建了“邢窑文献馆”,馆址设在内丘的邢窑遗址处。当时在西北大学学艺术理论的女儿杨朔担起了搜集申报资料的重任。过程很艰难,所幸最后胜出,成为当年河北省唯一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机构。随即,杨松岩带着项目和资金,还有38名选拔出来的国家顶尖专业人才回到内丘。

有了资金和人才支撑,邢窑白瓷技术恢复和研发工作快速推进,当年就烧制出1000余件精美的传统白瓷器皿。时逢2017年邢台市举办旅游发展大会,展出的邢窑白瓷作品惊艳了世人。大会期间,邢瓷文化体验馆、邢窑遗址博物馆、邢窑博物馆适时开馆,十几万人进馆参观,邢窑知名度迅速打开。杨松岩刚松了一口气,内丘县再次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出任邢瓷文化体验馆馆长。

杨松岩有一瞬间的犹豫,他知道当了邢瓷文化体验馆馆长,就等于落户到了家乡,后半生就和邢窑白瓷为伴了。女儿马上研究生毕业,如果自己继续在北京工作,对女儿将来的发展能提供非常大的帮助。婉拒邀约,又放不下痴迷半辈子的邢窑白瓷研究,孰轻孰重,怎么抉择呢?

那段时间,妻子看他经常站在窗前思索,一站就是半天。没想到,杨朔得知后,特意从西安赶回来,兴奋地对爸爸说:“我支持您回内丘,我决定毕业后也回来!我们不仅仅是恢复邢窑白瓷,还要创新,把它做成通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女儿对未来的规划让杨松岩很意外也很感动,他犹豫着说:“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项目三年五载就能成功,这需要十几甚至几十年的付出,过程枯燥乏味,你有思想准备吗?”杨朔使劲地点头:“内丘有我的根,邢窑白瓷是我们的文脉,我愿意用毕生的时间让邢窑白瓷重现辉煌!”女儿年轻的脸庞、豪迈的语气让杨松岩笑了。

2018年,杨松岩正式出任内丘县邢瓷文化体验馆馆长一职,而且不拿一分钱工资。别人都纳闷他怎么适应得了从年薪80万元到零工资的巨大落差,他笑着说:“是对家乡、对邢窑白瓷抹不去的情怀吧!”

追溯根脉,“90后”为家乡打造文化符号

身为“90后”,杨朔和爸爸虽然有着相同的情怀,却也有不同的理念。曾经,杨朔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研究生毕业后出国留学,研究当代艺术,也并不理解爸爸为什么去搞断代千年的邢窑白瓷。

2015年,帮助爸爸整理邢窑白瓷资料的过程中,杨朔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了解越多,越惋惜邢窑那绵延了千年的文化、那曾经领先世界的白瓷技艺消亡,一种悲壮、强烈的乡愁萦绕在她心头。她发现,好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收藏着邢窑白瓷文物,邢窑白瓷本身就是一个和世界对话的契机。她开始理解爸爸的苦心,他不光是眷恋故土文化,还要把邢窑文化打造成中国名片,推广出去。

2017年,杨朔研究生即将毕业,之前约好一起出国留学的同学催她赶紧做准备工作。当时,她已经完全投入到“邢窑文献馆”国家艺术基金申报的策划工作中,到了最关键的答辩环节。去留学还是留下来继续申报工作,她陷入了两难。这个有主见的女孩儿第一次站在人生的路口上徘徊彷徨。

留学,肯定是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她有能力、有信心从当代艺术中提炼出符合中国文化的元素,做自己的艺术品牌。而邢窑文化更是一座连接历史文脉的桥梁,不单单是技术上的恢复,还可以做文化创新,让世界重新认识古老的邢窑白瓷。

权衡再三,杨朔决定放弃留学,全力以赴投入申报工作。

2017年4月16日,她站在了国家艺术基金中心的答辩席上。在上千家申报单位中,内丘县“邢窑文献馆”显得那么渺小。杨朔面对20位专家评委进行了20分钟的答辩。答辩最后,她做了一段即兴演说:“各位评委老师,我是‘90后,我们这一代被称作‘新锐的一代,也是失落的一代人。我之所以放弃留学回家乡研究邢窑白瓷,是想在我们的文化根脉里找到自己的根系。我非常渴望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把丢失的文明找回来,推动它不断地发展创新!”

杨朔说完,评委席上鸦雀无声,在长时间的沉默中,她的心越来越忐忑。最后主持人说:“好,可以出去了!”杨朔有点儿沮丧,希望自己最后的那段话不是画蛇添足。一个月后,她接到通知,“邢窑文献馆”以全国第17名的好成绩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那一刻,她抱着爸爸又哭又笑,父女俩喜极而泣。杨朔吃惊地发现,胖胖的爸爸腰围小了很多。这段忙碌的日子里,杨松岩瘦了24斤。

2018年,“邢窑文献馆”再次以“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邢窑白瓷全国巡展”为主题,申请到了国家艺术基金。

随后,传播邢窑文化全国巡展启动。杨朔协助爸爸在内丘做了一场邢窑白瓷文献巡展后,下一站安排在了她的母校—西北大学。杨松岩决定历练女儿,让她自己去做这场巡展。

2019年3月,27岁的杨朔带着团队来到西安。她生怕一个疏忽出现问题,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展出的前一天晚上12点,她忽然看到墙上的大幅文献海报把唐代邢窑白瓷图片错印成了其他窑口的瓷器,她蒙了,第二天就要开展,怎么办?

略一思忖,杨朔做出一个决定,把这张海报改成“互动墙”。她让人连夜赶制出印有“邢窑”“定窑”“磁州窑”“龙泉窑”的卡片,观众认为海报上的瓷器出自哪个窑口,就把相应的卡片贴在图片上。没想到,这个互动墙效果非常好,既让观众亲自参与进来,也使展会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临时赶来的杨松岩,看着顶了两个黑眼圈的女儿,欣慰地笑了。杨朔骄傲地看着爸爸,却哭了。

让邢窑文化融入研学课程,一窑烟火一窑诗

杨松岩的妻子张萱是内丘二中的初中美术教师,拥有28年教龄,桃李满天下。在接触邢窑的过程中,她逐渐从教育的角度产生了“研学”的新思路,开发了以“邢窑陶瓷”为主题的不同学龄段的研学课程,让学生们走出教室,把邢窑博物馆、邢瓷文化体验馆当成教学第二课堂,在文化现场进行综合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开发学生的动手、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建立文化自信,也给邢窑文化传播培养人才。

作為美术老师,张萱有双休日和寒暑假。继丈夫和女儿先后投身到邢窑白瓷事业后,她的业余时间也全部奉献给了邢窑白瓷。一家三口人结伴勘测寻找最好的瓷土,起早贪黑地炼泥、踩泥、拉坯、烧制、监测数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邢瓷文化体验馆关门谢客,一家人从大年初一开始,烧制了25窑白瓷,反复实验各种瓷釉、温度和配方。他们利用这段清闲的时间潜心研发新产品。

烧一窑瓷器,一家三口要各司其职:杨朔负责把几十斤重的瓷坯一趟趟搬给爸爸,杨松岩一个一个地装进窑里,妈妈负责做清理瓷坯工作,三人配合默契。偶尔对视一眼,发现各自都灰头土脸,一身土两手泥,不禁开怀大笑。张萱问女儿:“我和你爸像不像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杨朔却看着父母出了神:“是不是一千多年前的邢窑工人也是我们这样?一点一点地做实验,烧制出闻名世界的邢窑白瓷?”艺术家都是感性的,杨松岩点点头:“有没有觉得我们做的事很浪漫?在当下和历史重逢!”

杨松岩非常感激妻子,她不仅是自己事业上的好伙伴,更在生活中给予了自己最好的照顾。回到内丘后,他的工作时间通常从早上5点到晚上10点,几年下来,体力严重透支。2019年,杨松岩面部中风住院。住院期间,他趁医生不注意,偷偷溜回馆里继续工作。那段时间,张萱很焦虑,既要给学生上课,又要照顾丈夫,还要兼顾馆里的管理工作。几年来,为了邢窑白瓷,女儿付出了青春,丈夫付出了健康,自己也把所有业余时间投入进来,她不禁问家人:“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呢?”

女儿拉着妈妈的手,说:“妈,比起在大城市坐办公室,我觉得现在做的事儿更有意义!”杨松岩也表态:“以后我会注意健康,每天抽出一个小时锻炼身体。”其实,张萱又何尝舍得放弃呢?他们一家三口虽然很辛苦,但是个中乐趣和成就感也是难得的人生体验,他们已经和邢窑文化融为一体。

一家人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回应。2019年,好消息不断传来:杨松岩团队研发的“中医刮痧板”系列产品,在河北省文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作品在当年的河北省中医药大会上亮相后,被定为河北省“省礼”。同年 5月,杨松岩家庭被全国妇联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目前,杨松岩研发的“翰林白”文房产品已经出窑。“翰林白”系列产品是为呼应唐朝时期邢窑白瓷“翰林”皇家贡品而打造的高端工艺礼品,将来有望作为“国礼”赠送外国贵宾。这是邢窑白瓷重新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让邢窑白瓷成为通向世界的文化名片之开端!

猜你喜欢

白瓷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