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常春针刺颈夹脊第二侧线结合定痛方治疗肝肾不足型颈椎病经验
2021-02-27赵博嘉何常春
赵博嘉,何常春
1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8
2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衡阳市中医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性关节病等一类疾病的总称,是以颈椎慢性劳损导致的骨质增生、椎间盘含水量减少等退行性改变为主的一种退行性疾病[1]。相关研究发现[2],在人群中颈椎病的患病率高达18%以上,其中长期伏案工作者的发病率更高。我通过总结导师何常春教授的临床经验及查阅相关的资料,对针刺颈夹脊第二侧线结合定痛方治疗肝肾不足型颈椎病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颈椎病属中医学“项痹”“眩晕”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目前中医认为,其发生与年老体衰、肝肾不足、伏案久坐、感受外邪或跌扑损伤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颈部筋骨,与督脉、手足太阳、少阳经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筋骨受损,经络气血痹阻不通。辨证分型包括: 风寒湿型、痰湿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3]。
风寒湿型其主要临床表现多有贪凉或受冷史,如久卧湿地或夜寐露肩,而致项强脊痛,活动受限,或伴手臂麻木冷痛,遇寒加重,舌淡苔腻;痰湿阻络型其主要表现为颈项部酸痛重着,头晕目眩,四肢麻木,舌暗红,脉滑;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颈背部疼痛、麻木,感觉障碍、头晕、下肢疲惫等;肝肾不足型其主症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随症状为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沉细;气血亏虚型主要表现为颈肩肌群僵直、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
中医传统医学在临床中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法,如中药、推拿、针灸等。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现代医学多认为,颈椎病发生的基础是颈椎或椎间盘退行性的病变,髓核膨出、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或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者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所致。进而累及周围组织肌肉,导致血管长期痉挛,局部缺血。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颈项、肩背部疼痛,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根据 2018 年专家共识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颈型和其他型等四种类型[4]。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常于早期出现颈项部麻木疼痛,随后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种麻木疼痛具有沿受累神经根的走行放射,呈发作性或持续性。该症状持续发展可出现握力减退,持物坠落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肌肉萎缩。临床检查可见颈部肌肉紧张,棘突及棘突旁压痛,椎间盘挤压实验、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脊髓型颈椎病首先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随后下肢肌肉发紧从而出现行走困难,双脚有踩棉感,上肢症状较神经根型颈椎病更为严重,精细动作障碍甚至难以自行进食,躯干部常有“束带感”。可有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的功能障碍。临床检查可见上肢及躯干部出现节段性浅感觉障碍,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髌阵挛、踝阵挛阳性,Hoffmann征、Rossolimo征、Barbinski征、Chacdack征阳性,浅反射减弱或消失;颈型颈椎病的症状较轻,为局部颈椎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颈、肩、背部局部疼痛、僵硬、酸胀,可伴有头晕,点头、仰头、转头等活动障碍。少数患者也可能出现手臂麻木胀痛。临床检查可见颈项部周围肌肉压痛;其他类型中有一类椎动脉型,临床症状可见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颤,有时可出现由颈部位置改变而出现的恶心呕吐、听力下降等症状。可出现下肢突然无力倒地,但意识清醒,严重者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等。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理疗,药物治疗以镇痛、缓解肌痉挛、营养神经的药物为主。对于较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如脊髓型颈椎病,主张建议手术[4]。
针刺颈夹脊第二侧线结合定痛方治疗肝肾不足型颈椎病的依据
1 颈夹脊三侧线的划分
颈夹脊第一侧线距正中线旁开0.5寸,相当于颈华佗夹脊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颈夹脊第二侧线位于斜方肌外侧缘,相当于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颈夹脊第三侧线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相当于手小肠经循行路线[5],见图1。
图1 颈夹脊三侧线划分图
2 针刺颈夹脊第二侧线
导师何常春教授选择颈夹脊第二侧线的原因如下:首先,以痛为腧,颈椎病患者在颈夹脊第二侧线上常有压痛点,压痛点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也是疾病的治疗点。有研究表明[5],颈夹脊第二侧线所对应的椎体下方有其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和椎体前方的动静脉丛,通过针刺可以改善椎动脉的循环,提高同节段皮肤的痛阈,并调节同节段肌肉的运动和调节相应节段的交感神经功能。又因为脊神经是混合神经,故可以通过肌肉运动,调节相应椎体的比邻关系,使椎间孔变大,缓解或消除对神经和血管的刺激。
其次,局部针刺可松解黏连,增加颈椎周围组织、神经根和椎间盘的血液循环及营养,解除痉挛,改善椎间关节活动功能,扩大椎间孔,加速充血、水肿等继发性反应消退和吸收,从而达到解痉镇痛、松解黏连、纠正关节紊乱和恢复椎体稳定性的治疗目的,调节改善脊柱内外环境平衡[6]。谢建谋[7]通过针刺颈夹脊三侧线为主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122例,发现针刺颈夹脊第二侧线主要可改善椎动脉的循环和颈部软组织及骨质增生对颈部脊神经的部分卡压(相当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症状)。
最后,在颈夹脊第二侧线直刺进针,可到达关节柱,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同时,留针期间,患者可采取平卧体位,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减少晕针异常情况的发生。
3 定痛方
何常春教授是衡阳市中医医院第一批名中医,擅长运用针灸与中药相结合治疗颈椎病、腰椎病等脊椎疾病及脑溢血、脑梗塞等神经系统疾病。在20余年的临床工作与研究中,总结出经验方——定痛方治疗颈椎病,尤其是肝肾不足型的颈椎病具有疗效显著。其药物组成为骨碎补、穿山龙、土鳖虫、全蝎、姜黄、补骨脂、黄芪、桂枝、白芍、甘草。
其中,骨碎补性温味苦,归肝、肾经,有活血续伤,补肾强骨之效为君药。其活血止痛、温补肾阳、续筋接骨的功效从古至今一直沿用[8],马子密的《历代本草药性论汇解》[9]中记载了历代本草书籍中骨碎补的药性及功效,如《药性论》:“使,能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手不收,上热下冷,悉能主之”;《景岳全书》:“乃足少阴厥阴肝肾药也。能活血止血,补折伤,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及痢后下虚。或远行,或房劳,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俱宜以四斤丸、补阴药之类佐而用之”。现代药理学表明骨碎补中的有效成分在成骨、破骨过程中均有生物学作用,以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为主,具有活血化瘀、促进骨折愈合、防治骨质疏松等多种药理活性[10-11]。
土鳖虫性寒味咸,归肝经,穿山龙性温,归肝、肾、肺经,两药合用有增强君药续筋接骨之效,亦可活血逐瘀止痛。全蝎性平味辛,归肝经,清代的黄元御著《玉楸药解》记载:“穿筋透节,逐湿除风”,可见全蝎具有祛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功效,性喜走窜,搜尽一身之风邪,能通络逐瘀且引诸药达病所[12],此方中取其通络止痛之效。姜黄性温味辛、苦,归肝、脾经,即可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以上四味为臣药。臣药以土鳖虫、全蝎虫类药物为主,土鳖虫作为药材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我国历代本草著作如《本草纲目》、《本草经集注》、《本草通玄》、《本草经疏》等对土鳖虫用药均有记载[13-15]。现代研究表明,土鳖虫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核苷类、脂肪酸、生物碱、微量元素、脂溶性维生素等多种化学成分[16],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抗肿瘤、调节血脂、促进骨骼愈合、镇痛、抗菌、抗缺血缺氧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广泛的药理作用[17]。全蝎作为中国传统的动物中药,具有抗肿瘤、镇痛、镇静、抗癫痫及抗凝血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18]。补骨脂作为补阳药,可补肾助阳,黄芪可益气活血,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强骨,活血止痛之效。
根据何常春教授临床经验,定痛方临证变通加减,颈椎病颈项强直加葛根、桑枝;腰椎间盘突出症加川牛膝、杜仲、菟丝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加透骨草、乳香、没药;肢体关节疼痛湿重加白术、苍术、薏苡仁,疗效明显。
典型病案
刘某某,男,68岁。因颈部疼痛3月,2019年10月9日初诊。患者诉因长期低头劳作,3月前出现颈部疼痛,前往当地医院行MRI检查,检查结果示:C3/4、C4/5、C5/6椎间盘突出,C6/7椎间盘向后偏突出,C3-7椎体骨质增生。后未予以具体治疗,自行贴敷膏药,未见明显好转,仍有疼痛,伴活动不利,为求中医治疗前来我院就诊。刻下症见:颈部疼痛,呈间断性胀痛,偶有头晕,颈部僵直,活动受限,双上肢呈放射性疼痛。寐欠安,多梦,纳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颈椎病。中医诊断:项痹,辨证为肝肾不足。治法:补肾强骨,活血止痛。取穴:颈夹脊第二侧线,肩井(双),列缺(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溪(双),照海(双),太冲(双)。刺法:颈夹脊第二侧线排刺,余穴均直刺,留针30min。方药:骨碎补30g,穿山龙30g,补骨脂30g,黄芪30g,土鳖虫10g,全蝎5g,姜黄10g,桂枝10g,白芍10g,葛根15g,桑枝30g,甘草5g。服法:7付,水煎服。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依上法1次/d,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二诊:2019年10月21日,患者颈部疼痛症状明显好转,无活动受限。效不更方,嘱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配合颈椎操。
三诊:2019年11月4日,患者颈项部疼痛未复发。嘱患者注意颈部保暖,避风寒,避免长时间低头。
按语:患者以颈部疼痛为主症,患者因年近七旬,肝肾不足,筋脉失养,不荣则痛,加之伏案劳作,使颈部筋骨受损,经络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治疗上予以补肾强骨,活血止痛。针刺颈夹脊第二侧线、肩井调节颈项局部气血运行,通经活络,“头项寻列缺”,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可通调任脉,足三里为多气多血胃经的腧穴,三阴交为阴经交会穴,两穴相配可调理肝脾,补益气血,太溪、照海、太冲调补肝肾,强筋壮骨。诸穴合用共奏调补肝肾,通络止痛之效。方药予以定痛方补肾强骨,活血止痛,结合患者症状,辨证论治加用葛根生津舒筋,桑枝通经络,治臂痛。
结 语
经导师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病程较长的颈椎病患者,经过中医辨证为本虚标实,以肝肾不足最为常见,针刺颈夹脊第二侧线结合定痛方在治疗时疗效明显。因为颈椎病的基本病机是筋骨受损,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因此治疗以舒筋骨,通经络为主。针刺颈夹脊第二侧线的方法治疗本病,可调节局部气血运行,疏通经络,通则不痛,同时,可通过对局部相关穴位感受器的刺激降低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缓解椎动脉痉挛,增加颈部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缓解头晕、颈肌痉挛等症状的作用,恢复颈椎正常生理结构,增加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进而改善患者颈椎局部及脑部的症状[19]。结合补肾强骨,活血止痛的定痛方,内外同治,加强疗效。
颈椎病及时治疗固然重要,日常生活中对颈椎病的预防调护也必不可少,这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其核心为“未病先防,积极预防”“已病早治,固本祛邪”、“既病防变,标本兼治”“愈后防复,整体调养”[20]。《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忠其天年”,说明养生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应注重“未病先防,积极预防”和“愈后防复,整体调养”,如伏案工作时应该做到劳逸结合,适时的放松自己,调整坐姿,在长时间坐位的工作中应适当锻炼颈部肌肉;入睡时需选择高度、软硬适中的枕头,通常选择6cm上下为适宜,这样不但能够恢复椎间隙的内部压力,还可以使后纵韧带放松,降低颈部肌肉张力,避免颈部生理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21];同时,可进行颈部适当的功能锻炼,无任何颈椎病的症状者,可以每日早、晚各数次进行缓慢屈伸[22];此外,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志。在日常的饮食中应该荤素搭配、合理膳食[23]。在天气炎热之际,应避免空调直接吹向人体,在天气寒冷时应注意保暖御寒,防止颈椎病的出现或复发。发挥传统中医的特色优势,做到调治与防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