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开滦十年路为国担当铸辉煌
——回忆肖寒同志与开滦的往事
2021-02-27杨磊孟顺生
□杨磊 / 文 孟顺生 / 摄 影
1966年1月,肖寒受命担任开滦矿务局党委书记,1975年10月调任煤炭工业部,先后任副部长、部长。肖寒在开滦工作的十年,既经历了为完成煤矿生产任务面临的艰难和压力,又实现了在百年老矿不断“挖革改”而取得煤炭产量连年递增的新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是非凡的,因为那十年是国家经济发展能源最紧张、最需要煤炭的时候。肖寒和开滦职工顾全大局,勇挑重担,每年为国家增产200多万吨煤炭,等于新建一座大型矿井的年产量。“四五”期间,他领导开滦职工老矿挖潜,胜利实现原煤和洗精煤产量双翻番。当时,开滦煤炭产量在全国统配煤矿中占十分之一,开滦煤炭产量翻番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肖寒同志在回忆这段历史时,高度评价了开滦工人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在文章中写道:开滦工人以国家利益至上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实现了“四五”期间煤炭产量翻一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国工业学大庆赶开滦”,这是国家赋予开滦工人的最高荣誉,他们当之无愧!唐山大地震,开滦煤矿遭受极为严重的破坏,开滦工人在承受着家庭危难的同时,毅然决然上“战场”,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矿井生产。又一次在国家急需煤炭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9月19日,肖寒(前左三)陪同邓小平(前右三)视察开滦
开滦“四五”翻番的前前后后
1968年元旦,开滦煤矿革委会成立,解放军七十二师政委汪曙东任主任,肖寒以革命领导干部身份担任第一副主任。1968年春节前,有消息称北京煤气不足,有的部长反映“煮不熟饺子”。肖寒和同志们商议并报请汪曙东主任同意,春节三天开滦不放假,坚持生产,支援北京。此消息一出,开滦广大职工和家属热烈响应,唐山驻军首长和唐山市革委会领导也大力支持,一时间开滦煤矿成为唐山军民与开滦职工共同增产的战场。开滦职工家属及唐山各界像当年战争时期上前线支援解放军一样帮助开滦职工春节搞高产,春节三天,生产原煤11万多吨。2月4日,开滦组织报喜队向国务院报喜,在中南海受到了李富春、李先念两位副总理的接见,李富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开滦职工表示感谢,他说:“毛主席很关心开滦矿务局抓革命促生产的情况,周恩来总理听到开滦春节三天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消息很高兴,向开滦职工祝贺。”
1970年夏天,北京首都体育馆召开大会,鞍钢介绍老厂挖潜产量翻番经验。肖寒在开滦领导班子会议上提出:“鞍钢要翻番,开滦怎么办?”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大家热烈讨论,表现出翻番的积极性。随后,各矿厂群众性的大讨论很快也开展起来了,开滦翻番的情绪非常高涨。开滦老矿多,煤炭储量、巷道运输、井口提升等主要生产环节具备翻番的条件吗?在局矿两级大讨论中,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被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随后,各矿和矿务局相继成立技术改造的整体规划班子和生产计划、技术革新的专业班子。这次提出的革新改造项目的进行,最大特点是与生产并行,改造与生产必须是两不误。
就在此时,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马力、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岳宗泰先后来到开滦,肖寒汇报了开滦当前大讨论情况和煤炭产量翻番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国家计委特使、原冶金部长、时任华北经济协作区组长吕东来开滦视察时,听取开滦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张鹤亭汇报后,他的结论是“开滦的翻番是实的,不是虚的”。关于“翻番”的提法,全称是挖潜、革新、改造,“四五”期间按原设计能力翻一番,简称:“学大庆闹翻番”。
1971年产煤1780万吨,创造了开滦九十年来历史最高记录。1972年达到年产2000万吨,年增产200多万吨。这些产量的迅速提高,得力于连续几年对矿井的技术改造。
唐山矿从1970年起先后改造了竖风井、一号、三号、六号井和天桥系统,加大箕斗容量,刷砌和翻新了3200米巷道,新铺轨道2.4万米,把载重量0.75吨的矿车改为3吨矿车,采煤工作面逐步装备了综采设备,1975年达到了462万吨。
1972年,肖寒同志在开滦矿务局职工代表会议上讲话
1976年8月2日,肖寒主持召开开滦煤矿党委第27次全委(扩大)会议
范各庄矿于1964年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180万吨,1970年产煤196.59万吨。该矿经过改革提升系统,将9吨箕斗改为11吨,井底建缓冲煤仓,延长提升时间,提高生产能力,改造矿井开拓部署和巷道布置,实行合理集中生产。1975年改造完成后,全矿4个采区10个工作面装备了综采设备2套,普采设备8套,采煤工作面平均月产达到27559吨,南二采区年产达到154万吨。该矿用一个提升井筒,一个生产水平,年产煤达到360万吨,当时是全国最高的。全员效率达到每工1.825吨,也是全国先进水平,使一个投产十年矿井实际产煤比设计能力翻了一番。
在开滦紧锣密鼓闹翻番的日子里,矿工们搞高产打连班、上紧班,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当时没有加班费,没有奖金,但矿工们个个不甘落后,人人争先做奉献。1973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新华社长篇通讯《他们特别能战斗——记开滦煤矿的革命矿风》,高度评价开滦“发扬特别能战斗精神”,通过挖潜革新改造,煤炭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先进事迹。
肖寒与广大开滦矿工,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在1975年12月实现了原煤、洗精煤产量双翻番。煤炭产量由原来的设计能力1260万吨,增长到2563万吨,上缴利润8亿元。全员效率1.637吨/工,比全国平均效率0.8吨/工高一倍。在这个时期,开滦煤炭产量达到全国统配煤矿产量的十分之一。开滦煤炭产量实现翻番后,不仅《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国务院,煤炭工业部,河北省委、省革委分别致电祝贺。1975年10月,中央调肖寒担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
1977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开会,由华国锋主持,邓小平、李先念、纪登奎、吴德等参加,听取煤炭工业部汇报。参加会议的还有谷牧副总理、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袁宝华。肖寒部长和许在廉副部长汇报,汇报中讲到开滦煤矿1975年实现“四五”期间翻一番,各项指标全国之冠、全员效率1.6吨/工,比全国平均高一倍多。邓小平当即问为什么开滦指标这么好?纪登奎说:“开滦规章制度恢复早,有工程师责任制,井下与井上工资不一样,还有机械化用得比较好。”邓小平说:“大庆经验要学,开滦经验也要学,开滦产量翻番,效率1.6吨,比全国平均高一倍,肯定是好经验。开滦经验不只是机械化,在管理上也有很多制度政策要总结经验,包括按劳分配,保留岗位责任制等。”华国锋、李先念同时讲:“我们现在提的就是学大庆、赶开滦。”
“四五”期间,开滦不靠建新矿井,而是靠技术改造挖掘老矿井的生产潜能,靠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煤炭产量翻番,成为全国煤炭战线的一面旗帜,全国能源系统掀起了“学大庆、赶开滦”的热潮。
肖寒的开滦情结
肖寒担任煤炭部领导职务之后,还是经常到开滦指导工作。这里是他追寻中国煤炭梦起飞的地方,是他亲历老矿焕发青春见证奇迹诞生的地方,是他经历风雨和矿工朋友结成患难之交的地方,是他经历灾难留下永远伤痛的地方,是他特别推崇的特别能战斗精神闪耀光芒的地方。
1996年,为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开滦党委党史办公室组织出版《唐山大地震后的开滦》一书,书中收录了肖寒同志的文章《难忘的日子》。当时,肖寒同志任职神华集团董事长,工作非常繁重,但他还是抽出时间接待了由开滦党委副书记张凤阁带队的采访组,采访组有我和临时抽调的记者周军、董泽民、李雅静等。在神华集团大楼的办公室里,肖寒向我们讲述了他在唐山大地震之后到达灾区的情况。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后,中央指示肖寒、刘子厚等在唐山指挥抗震救灾。飞机降落在唐山空六军机场,肖寒告别刘子厚直奔开滦。飞机场给肖寒派了一辆212吉普车,一个陪同,把他送过检查站(当时是封锁,不让人随便进市),肖寒成为从北京来的最早进入唐山的人。进入市中心后,道路上到处是废墟和尸体,汽车无法行驶,他下车步行。走到文化路时,遇到开滦工程处党委书记兢克,他见到肖寒后扭头就往回跑,边跑边喊:“肖寒来了,肖寒来了!”意思是告诉矿工们,肖寒来了,中央知道唐山地震了,毛主席派人来了,灾民有救了。肖寒见此情景,心情更加沉重,压力也更大了。大难当头,灾区人民是多么急盼来人抢救他们啊!
这块纪念碑立于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门口 ,镌刻着存亡的瞬间
开滦博物馆
肖寒继续前行,走到离家不远的西山口时,遇见开滦领导赵成彬、温作荣和他在开滦工作时的秘书张润。他们向肖寒报告了震后的简要情况,并告诉肖寒说,你家的楼房也倒塌了,两个孩子还被楼板压着,人还活着,但没有起重设备救不出来。肖寒听后心如刀绞。但他没有回去探望被压在下面的儿子,而是强忍内心的悲痛走向矿区,他急切地要了解井下矿工是否安全和整个矿区地震后的情况。
在矿区,肖寒知道了开滦上夜班的万名井下矿工安全脱险,但他却不知道被压在预制板下的两个儿子何时离开的人世。一天傍晚,肖寒与在唐山电厂担任团委书记的韩保平相见,才得知被楼板压着的两个儿子都离开了人世。韩保平对肖寒说:“他俩快不行的时候我去看过他们,他俩知道爸爸来了,但无法救他们,他俩让我告诉您,不要为他们伤心、生气,要保重好身体……”肖寒听后,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绪,俩人在开滦党委办公楼的废墟上抱头痛哭起来。
在震后的一段时间里,肖寒住在唐山的抗震棚里,指挥开滦复产,使百年老矿很快恢复了生机。开滦马家沟矿在震后第10天就出了煤;1977年3月,开滦各矿全部恢复生产,同月,肖寒被中共中央任命为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77年12月,开滦生产恢复到震前水平,国务院发来贺电,称之为“开滦奇迹”。
2008年10月,已经82岁的肖寒同志,应邀来开滦出席纪念开滦建矿130周年活动,当他在西山口俱乐部主席台前排第一嘉宾位置就座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欢迎老部长回家,向老书记致敬。在这次纪念开滦建矿130周年的大会上,开滦党委的主题报告高度评价了开滦矿工在“四五”期间努力生产,实现了煤炭产量翻番的历史贡献。在开滦130年的历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煤矿发展史上,开滦“四五”翻番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那是开滦广大职工在特殊时期为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肖寒就是开滦“四五”翻番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做为开滦“四五”翻番的擎旗人,肖寒接受这致敬的掌声是当之无愧的。
在纪念开滦建矿130周年的活动中,肖寒参观了正在布展的开滦博物馆,当时陪同参观的有原开滦矿务局局长张汝楫、原开滦党委副书记张凤阁等。肖寒在参观过程中兴趣盎然,仿佛忘记了自己是八旬老人。他仔细观看了开滦历史和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展示,对展出的“四五”翻番时期的实物、照片尤为关注,他说:“我们不能忘记吴旭芝、侯占友这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模范,他们是特别能战斗精神的代表,是工人阶级的骄傲。”
第二天,肖寒老部长又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和唐山抗震纪念馆参观。他在看碑文时说,这个碑文对表现开滦工人阶级抗震救灾的精神不够。我明白,肖寒老部长这样说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他从1976年7月28日震后第一天开始,直到1977年12月开滦恢复到震前生产水平,整整17个月,他始终在忙碌着开滦的抗震救灾和生产恢复建设,也亲身感受了开滦职工坚守岗位,不怕牺牲,先生产后生活的奉献精神。他在北京时,既要向中央领导人汇报开滦恢复的进度,更要汇报恢复生产的各种急需。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恢复开滦生产领导小组,袁宝华任组长,国务院16个部委负责人任副组长。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恢复开滦第一,煤炭影响全国”,开滦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专门为一个企业成立恢复生产领导小组,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先例。
许多老开滦人都知道,肖寒对开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过,“在这十几年中,可以说我身心都在开滦。”肖寒部长在撰写关于开滦“四五”翻番和抗震救灾回忆录的过程中,不仅翻阅了大量文献、档案、日记,还与当年的亲历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沟通。他先后将这篇2万余字的回忆文章五易其稿,并将稿子发到开滦,邀请熟悉当时历史情况的同志帮助核实和修改。后来,肖寒部长亲自撰写的这篇回忆录收录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亲历开滦》和《开滦文博》杂志创刊号中。
2019年10月23日,老部长肖寒在北京逝世。从北京传过来的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原神华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肖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0月23日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10月27日,肖寒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了花圈,来自中央机关和全国各地千余人前去送别。开滦集团董事长张建功专程赶到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代表开滦集团和开滦职工为肖寒同志送别。开滦的老同志,特别是亲身经历过开滦“四五”翻番的许多老同志也从各地赶到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向老部长肖寒告别。
肖寒的一生,为煤炭事业贡献巨大,被誉为共和国的煤炭功勋人物;在第三届(2019)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首届“能源文化节”上,肖寒获得了“政界企业界终身成就人物”称号。
肖寒同志在我国煤炭工业战线奋战几十个春秋,深受矿工的爱戴。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把“特别能战斗”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传了下来,激励、鞭策着人们奋勇向前,人们永远怀念他。
开滦范各庄矿洗煤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