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工科专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1-02-27谢玲房云
谢玲 韦 伟 房云 栾 迪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1 引言
“课程思政”的提出目的在于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之格局,采用的方式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从根本上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新工科”的提出一来对传统信息类学科(主要包括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提出了极大的改革要求,传统的工科专业需要升级应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来要积极推进建设一些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新专业,而新工科对人才的要求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要求的对专业和知识的掌握方面。作为新工科的学生,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个人效能、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及社会能力,其中诚实正直、敬业、理解他人、工程伦理是其常见能力之一[1,2]。因此,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最主要培养基地,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和知识,从而培养知识能力、学术能力和技术能力,还要注意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做人做事等个人效能和社会能力。而这点,恰好与课程思政的要求不谋而合,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对新工科专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和重构,才能满足教育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需要。
本文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失普遍性,为高校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和新兴工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 研究思路
从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出发,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载体,通过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向同行,协同发展,提升新工科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构建专业教育体系时,必须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相对接,根据培养定位及对人才的能力培养(个人效能、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及社会能力)需求,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支撑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建设过程中,高校注重从传统的学科导向转为行业导向,从传统知识驱动转为应用驱动,从传统的知识技能培养转为个人效能、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及社会能力全方位培养。
3 构建原则
3.1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政引领
围绕课程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做法: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合研讨,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单纯依靠专业教师,可能造成内涵不够,而思政教师理论深度可以,却不免浮于表面,没有实例,不能跟专业知识相结合。只有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设计和优化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从而做好课程思政,促使各类课程(包括思政课、专业课)有效贯彻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格局。
3.2 行业应用导向,打造优势特色
作为应用型高校,一定要时刻紧跟地区和行业经济发展,对照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一流专业的建设要求,明确专业定位,打造特色专业方向。在设立方向时,可结合考虑新行业、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新要求,充分调研,用数据分析,并考虑人才培养周期。传统的专业要做出特色,并依托自身优势,申报新专业,进行转型。
3.3 改革课程体系,推进金课建设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按需建课,建设学科交叉、实践应用的课程群;可以在学科基础课程尝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于课程来说,将能力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思政目标融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推进金课建设。还要设立完善的追踪机制,记录学生学习成效和毕业生就业发展,反馈教学,形成闭环发展。
3.4 加强过程管理,深化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内实践教学比重加大,除此以外,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理论和实践教学不能割裂开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回馈理论,建设理实联通、全程贯穿、课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继续推进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项目(包括省大创、校大创在内),提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和平台。
3.5 加深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以行业要求为标准,加强产教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职能部门牵头建立产教融合大平台,制定相应政策,积极推动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构建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及反馈机制,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合进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中,并且促进课程比赛创新创业教育的并进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 专业教育体系
4.1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首先针对各学校的总目标和定位,各专业要在各自的对接行业和产业中充分调研人才需求、学科专业支撑现状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接着将工程认证要求和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对接,确定人才培养应具有的知识目标、能力达成和素质养成目标;同时,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形成本专业可衡量的毕业要求,如图1。在实施过程中,对个人效能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光靠思政课程是不够的,生硬而刻意,应该在专业课程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让学生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之中顺其自然地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图1 毕业要求
4.2 课程体系
以我校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总体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四大类。其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有必修和选修,选修部分分别是6学分和10学分,专业教育的选修10学分在第五学期后开展。这部分由于只有总体学分要求,没有学期要求,所以在分学期学分部分就没有将其计算在内。
另外,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在课程体系之中,包含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包含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以及综合实践部分。实践教学(必修)累计学时,理工类应不少于专业总学时(必修)的35%。分学期学分分配表如表1所示。
表1 分学期学分分配表
4.3 实施重难点
有目标、有规划、有方法、有政策地对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协同改革,形成“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工科专业教育体系。课程思政的推进有两点重难点:一是通过分析工程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对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其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将“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从而提升核心能力;二是深挖专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专业教师提供育人的方向和落脚点,同时也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嵌入到知识体系、认知框架以及实施过程当中去。
5 结语
本文结合了工程认证标准和新工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规划专业教育体系。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新工科核心素养中的个人效能和社会能力是课程思政很好的切入点,同时满足了工程认证标准的相关能力要求。实施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