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自我意识章节教学的思考
2021-02-27赵灿
赵灿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1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自我意识的教学
“我是谁? ”的问题一直是哲学界探讨的焦点问题。在古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中国古语也教导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可以说认识自我,是需要人一辈子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命题。人一生的幸福感的来源无外乎两个方面,即爱和工作,而这两个方面的实现,都需要以认识自我为前提,因此认识自我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福祉。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出现有诸多的内心困惑、迷茫、冲突,归根结底是因为对自己认识的片面主观以及诸多的盲区导致的。高职大学生由于身心不成熟,他们在处理各种自我冲突和矛盾问题时,很容易因为自我认识偏差从而导致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很多高职大学生或因为身体原因,或者因为过分看重学历,或者因为家庭教育不当等因素,导致他们很容易出现自卑、孤僻、虚荣、自负、嫉妒、自我中心等自我偏差问题,进而导致他们跟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各种不和谐。在多年的一线心理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自我认识问题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实质性因素,自我意识偏差很容易导致人际不和谐,进而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导致心理危机的出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教学内容应将大学生认知自我章节作为一个核心重点模块来教学,且这一模块应设置在课程最初部分,作为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恋爱心理等其他主题的铺垫。
那么,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教学内容应如何整合,要以什么为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设计要遵循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呢?教学效果如何实现? 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 大学生自我意识教学讲授的内容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讲授内容应包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完善自我。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不是个别的心理机能。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结构按照过程来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3 个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1]。因此,自我意识章节内容应包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3 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认识自我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自我,并对自我做一个心理评估,评估自己对自己的感觉怎么样,以及自己对自我的了解程度。第二部分悦纳自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自我的不完美,如何从内心深处真正做到自我接纳; 第三部分完善自我主要对应的是自我调控部分,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自我体验,在情绪情感的驱使下有了自我完善的动力。这3 部分中自我认识部分是前提,悦纳自我是在自我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我消极情绪体验部分来工作,完善自我是最终的落脚点,实现自我意识从认知到行动一个飞跃。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我意识》 章节的讲授内容重点在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难点在于悦纳自我和完善自我。于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上,我们把自我意识这一章节题目命名为“发现自我之旅”,将这段心灵之旅设计为3 段旅程,即发现未知的我——认知自我,引导学生对生理、心理、社会自我全面认识;接纳不完美的我——悦纳自我;活出全新的自己——完善自我。
3 大学生自我意识教学的设计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教学设计应践行互动体验式教学理念。
20 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 学生由亲身体验开始,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进行反思,形成理论,并最终把理论所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2]。
(1)互动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互动体验式教学包括互动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其中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学双方在平等、倾听、接纳的基础上,双方交流、探讨、分享、沟通,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从单纯接受知识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而体验式教学有4 个注重。第一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参与中去体验、去接触,产生即时的感受,在这种真实情境中产生的动态经验的基础上,再去思考、理解、运用,是自主地学习,内化的学习,而非机械地记忆。第二注重感受,激发情感。体验式教学则是调动左右半球大脑进行协调思考,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第三体验式教学注重团体合作分享。团体中成员即倾听其他成员的观点,同时也分享自己的思考,有一个输入和输出的双向思考过程,彼此产生影响,获得个体所不能达到的学习成果。第四注重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成长。师生是共同的参与者,学生们在体验中的感悟与思考不仅使学生自身获得了新的知识,而且也使教师受到了启发,丰富了教师原有的知识框架和教学资源[3]。
(2)互动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授课方式不应是那种单向输出的知识讲授式,而应注重体验、感受和领悟。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和思考、在互动中学习和感悟,进而满足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并实现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心理课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活动、游戏、测试、案例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师生在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学生自己体验、感悟、思考,教师提问、引导、激励、总结来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笔者在大学生自我意识这一章节是通过课前学习、导入新课、活动体验、理论提升、实践拓展5 个方面来践行互动体验式教学。课前学习即教师在课前安排学习自主学习该教研室在线课程中本章节的课件、教案、微课资源,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课前任务是针对教学中要突破的重难点来设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 导入新课主要是由教师提供一定的故事、案例、视频等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情境;活动体验是由教师通过心理游戏、纸笔练习、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思考,为了让他们对经验有更深的体验,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丰富他们的生命体验,促进他们的觉察与反思,并在小组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小组成员从多角度呈现不同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理论提升则是基于学生在活动体验过程产生的切身感受和领悟之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概括要点,教师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实践拓展是教师在课堂外布置与课堂内容相结合的作业或开设课堂主题相关的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课堂内外相结合,课外活动成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延伸[4]。
笔者在上大学生自我意识地认识自我部分,就充分地贯彻了互动体验式教学的理念。见表1 的教学设计。
表1 认识自我部分的互动体验式教学设计
4 大学生自我意识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大学生自我意识这一章节教学效果的达成需要落实形成性评价。
将形成性评价引入教学领域的是布鲁姆(B.Bloom)。布鲁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为教和学提供反馈和纠正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结束后判断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会产生负面影响[5-6]。
好的教学理念和巧妙的教学设计确实是一堂好课的核心要素,但是不是真实的课堂有了这些就一定能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了呢? 显而易见,这只是在教师层面单方面做好教学准备了,而课堂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 积极性、主动性才是一堂好课落实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学期中,邀请部分学生代表就教学内容和听课效果与学生开展座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听取学生意见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以适应学生需要。笔者通过自己一线心育教学的实践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是大课堂教学,课堂人数基本都有100 人以上,大课堂的教学把控性往往是很低的,教师热情洋溢的在上面讲,学生漠不关心的在下面玩手机,尽管教师使尽洪荒之力来备课、上课,但学生依然提不起兴趣。原因何在?学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热血有个性的人,他们需要关注、需要激励、 需要走心,而这正是大课堂教师课堂教学的难点,怎样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心在课堂,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难点的出路需要落实形成性评价,这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考核的评价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都是形成性评价关注的焦点。形成性评价极大地弥补了传统考核当中一考卷定结果的弊端,原来学生不需要在课堂当中积极参与、认真听课,只需要考试前抱一抱佛脚也能浑水摸鱼通过考试,这是造成上课积极性不够的主要原因。
而要落实形成性评价,笔者认为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设置课程考核的权重分配应向过程考核倾斜,平时成绩占到60%~70%,期末成绩占30%~40%;二是平时成绩的组成应具体明确、激励性强,平时成绩考核项目应包括课堂发言、 话题讨论、小组打分、课外心育实践等方面,课堂发言包括个人在课堂上发言,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给予加星鼓励,比例占到15%;话题讨论包括学生参与教师发布的课堂内外的话题进行讨论,比例占到10%;小组打分项目包括学生小组任务的完成、小组内讨论分享,由小组长给组员评分,教师给小组长打分,比例占15%;课外心育实践活动比例为15%;期末成绩采取主题论文、个人成长报告、开卷考试等方式来考核。除了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及时关注,尤其是积极的学习行为和态度,都是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行正面激励和强化,具体可以弄一个课堂行为记录光荣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行为和态度能够用直观可视的方式进行记录、展示,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正强化理论表明:做出一个行为之后,如果这个行为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那下次做出这个行为的概率将大大提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荣誉感和效能感,而且积极的学生容易带动群体,使学生能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课堂氛围。
考虑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大课堂形式,课堂上学生人数达到100 多人,靠教师个人很难及时给学生课堂表现记录加分,需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100 多人的大班分为7~8人的小组,每组选一名小组长。整个课堂采取以小组比赛的方式来记录各个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然后小组内部由小组长具体评价每个成员的表现情况。形成性评价的落实步骤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课堂内小组的整体加分以及小组成员的个别加分组成;二是参与课外心育实践活动的分数。期末将全班学生平时成绩的得分汇总,算出等级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