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实证研究
2021-02-27凌雅君
凌雅君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 530299)
未来地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补充源是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地从教意愿直接影响地方教师队伍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师队伍的重视度逐年上升。如2018年1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求义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2019年印发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等,为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指明了方向。
1 研究设计
“从教意愿”即师范生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内在态度”[1]。“从教意愿从主体内部倾向出发,将职业认知与职业认同作为信念内化于心,将从教目标或专业发展目标视为奋斗方向外化为行动的一种综合表现形态。”[2]“我国地方长期面临师资补充的危机”[3],从教意愿的强烈程度反映着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直接对师范生的职业成长及教育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师范生从教意愿越强烈越能帮助其增强职业认同感,为稳定师资队伍打下“镇定剂”。
“师范生尚未毕业,身处城市之中,对未来有着无数的理想。”[4]该研究立足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旨在了解S 师范大学师范生地从教意愿,采用抽样调查法,选取S 师范大学各二级学院中的13 个师范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314 份,回收率100.00%。问卷全部填写完整,有效率100.00%。其中,调查对象的专业涵盖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美术学、音乐学等师范类专业。其中大一占14.01%,大二占31.85%,大三占22.29%,大四占31.85%;男生占17.52%,女生82.48%。该次抽样选择对象的专业在该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同时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分布比较合理,研究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从教意愿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透视
从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填报志愿情况看,超6成的学生自愿填报师范类专业,家长干涉占比相对较大,但总体上学生自愿程度更高,如表1 所示。对学生进入专业前对师范类专业的期待程度的分析,大部分学生选择师范类专业符合或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占71.66%,表明大部分师范生对师范类专业的期待程度较高,如表2 所示。综上,师范生在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前本身就对师范类专业抱有很高的期待和信心。
表1 师范生选择师范类专业的方式
表2 师范生进入专业前对师范类专业的期待程度
从师范生从教意愿上看,当师范生被问及毕业后是否想从事教师行业时,有58.28%的学生选择了“想”,32.80%选择了“不知道”,如表3 所示,可见师范生地从教意愿较大,但也能看到部分师范生对是否从教仍处于迷茫状态; 当提及对未来进入教育行业的期待程度时,一般期待和比较期待的人数占比很大,说明师范生对进入教育行业从教的意愿较大,如表4 所示。
表3 师范生毕业后是否想从事教师行业
在影响师范生从教意愿问题上,选择教师行业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自己喜欢、父母意愿的影响、所学知识技能的引导以及教师行业稳定,如表5 所示;当问及师范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最关注的因素是什么时,大多数人都会考虑收入水平、福利待遇、工作时间、工作环境、自身的发展空间等因素,当然也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工作压力、工作的稳定程度、教师的社会地位等因素,具体数据如表6 所示。可见影响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分析时应兼顾各方面因素。
表4 师范生对未来进入教育行业的期待程度分析
表5 选择教师行业考虑的因素分析表
表6 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最关注的因素分析
2.1 师范生从教知情意行不一
从填报志愿看,家长干涉、教师建议等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判断,尤其是被调剂时,学生知与行的冲突更加凸显。当不能按照自身意愿行事时,便会持排斥心理。从业后,若现实处境和所期待不相符,从教意愿也会大打折扣。数据显示大多数人表示毕业后想从事教育行业,但仍有大部分人表示不清楚毕业后是否从事教育行业; 家长干涉或被调剂的学生从教意愿较低,即使自愿填报师范专业,但是否以后从事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大多数人依旧心存困惑。
2.2 影响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因素
影响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它可能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也可能包括性别、专业、家庭居住地、家庭收入等因素。
2.2.1 选择的专业并非自己喜欢
填报师范类专业并非自己的最初意愿是影响师范生从教意愿的根本原因之一,一开始学生就没想过选择师范类专业,对教育行业不感兴趣,即便硬着头皮把师范专业学完,但骨子里对教育行业还是持抵抗的态度,那么他从教的意愿则很低。
2.2.2 福利待遇、薪资水平、社会地位较低
教育行业的薪酬待遇、 社会地位和行业发展前景等是师范生关心的问题,但这些要素缺乏职业吸引力,尤其是县域以下教育行业,基本处于职业分层的底层,对个体基本需求的满足有限,使得师范生在从教选择时整体意愿较低。
2.2.3 政策制度不完备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要求,也出台了相应政策,但教师地位及各种保障仍令人不满。几乎所有师范生都希望国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待遇和地位,对教师的政策倾斜力度更大,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生活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2.2.4 教育培养不健全
据调查,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外的培训和学习的次数很少,多数学生表示所在专业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不多,得到锻炼的机会少,对自己掌握的师范生技能不够满意,担心自己的知识技能不足以胜任教师岗位,为此学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健全培养体系。
3 破解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可行路径
“在较低层次需求影响力有所降低的同时,一些更高层次需求性因素正逐渐成为教师队伍建设新的挑战。”[5]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问卷调查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影响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生本身,也有来自学校、政府社会等外部因素。只有掌握好影响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影响因素,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破解对策,提升师范生从教意愿。
3.1 从师范生自身层面出发
师范生从教的大部分原因是学生个人的情感和态度,若现实无法改变,如调剂等,师范生应调整好心态,既来之则安之,要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信心,相信通过学习和锻炼能在教育行业干出一片新天地。在情感上应培养服务社会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更要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等,努力使自己的才学符合新时代新教师标准。
3.2 从地方院校层面出发
“专业理念增进对师范生从教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6]地方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师范生的培养,课程设置更真实有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程质量,不断调整师范生培养方案,实行校校合作,给师范生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和机会,保证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扎实有效,培养符合现代及未来要求和标准的教师。强化师范生从教意识,融情于教,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在平时的教学及管理上更加人性化,注重学生品格及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懂得师范生的担当和使命。
3.3 从政府和社会层面出发
如果教师在福利待遇、社会地位、教学条件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教师地从教信念就会大打折扣。政府可以“国家和地方制定多样化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师范生乡村从教”[7]。监督好、保障好地方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切实利益和教育工作,提高和保障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强化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尊重,给师范生吃下定心丸,才有更多师范生献身教育事业,保证地方教师队伍的稳健发展。
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师范生地从教意愿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及教育质量的高低。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处于深水区,而改革的关键在一线教师,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要保障好教师队伍的稳定输送。总之,提高师范生地从教意愿任重道远,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协同努力,才能强大新时代教师队伍,实现教育强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