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经典价值历久弥新
2021-02-27孙浩进
■ 孙浩进 唐 硕 胡 蕊
人类历史进入19 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古典政治经济学逐渐暴露出它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等弊端,而用一种崭新、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指导工人运动则显得极为迫切。为适应这一需要,从19 世纪40年代初开始,马克思开始研读大量经济学文献,系统研究经济学问题,计划撰写一部以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就是马克思为他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写的“总的导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导言》“可以看作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著作的总导言”。
尽管《导言》是一部未完成的草稿,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03年才首次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但《导言》却实现了对政治经济学的彻底变革。在《导言》中,马克思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详尽的集中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叙述方法,同时也详细阐明了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原理,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总的遵循。《导言》赓续了马克思自1843年开始经济学研究和自《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科学理论发展的成就,因而有学者将《导言》称作马克思一生“黄金时代”科学探索的结晶。
一、《导言》写作的时代背景
19 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处于上升时期。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对欧洲封建制度造成了沉重打击,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产业革命的逐步推进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产业革命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的逐渐取代。产业革命促进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当时先进的工业国家。但与此同时,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爆发的倾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越来越明显地表露了出来,最初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逐渐成为生产力获得不断发展的阻碍。而另一方面,在一系列革命运动的开展之中,无产阶级逐渐壮大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切,都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材料。
1856年上半年,英国经历了一场以金融货币危机为特征的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年4月,马克思在一次演讲中指出:“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马克思预言,社会矛盾的对抗必将导致一场无产阶级的大革命,无产阶级将负有新的历史使命。于是,从1857年7月至1858年5月间,马克思写作了包括《导言》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学手稿,以便为无产阶级锻造一把理论之剑。
二、《导言》的理论贡献
作为一篇经济学论文,《导言》的行文可谓极其简短。但观点简洁、论证简约,却并不妨碍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导言》手稿的封面上,马克思写下了他关于《导言》的写作规划,四个章节的标题依次为:“生产一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一般关系”“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生产资料(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等等”。后来在写作过程中,马克思对封面上拟定的标题略有改动,前三节标题依次为“生产”“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第四节的标题则列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关系。”列出第四节的标题后,马克思只写了两页,手稿就中断了,但《导言》却开启了马克思之后艰巨的政治经济学探索。在《导言》写作中断后的岁月里,马克思始终把握着这部手稿中所论述的基本思想,并以此为指引,继续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
概括来说,《导言》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看作独立的个人行为,割裂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的错误观点;二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做了科学的论述,这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方法做过的最为详细的专门论述;三是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分篇计划”,为政治经济学原理部分的理论体系设计了著名的“五篇结构计划”;四是对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重新构思。
《导言》标志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转折。
《导言》是马克思实现对政治经济学研究重要转折的标志。在《导言》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叙述方法这些最基本问题进行了仅此一次的集中论述与论证,集中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的谬论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因而,《导言》也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对其以往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彻底清算。在写作《导言》之前,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更偏重于“研究”,充分地占有经济学的各种资料、分析所有材料的各种发展形式,以及探寻其中的内在联系。以写作《导言》为起点,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开始进入以“叙述”为主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提到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可见,在马克思眼中,“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叙述”的起点,而《导言》恰是其从“研究”过渡到“叙述”的转折点。
《导言》确立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在《导言》中,马克思以全新的理论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有机体制的最深层次的构造,第一次集中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等重要问题。在《导言》中,马克思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生产”,但马克思在《导言》中所论述的“物质生产”,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在这里,马克思特别指出,资本的生产是所有生产中“普照的光”,是一种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同时,马克思对“物质生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由此揭示了其研究的出发点及全部内容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明确了其研究的基本立场和根本观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他们把生产看作单个的孤立的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割裂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马克思后来概括道,政治经济学“不是从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即作为意志关系来把握,而是从它们的现实形态上即作为生产关系来把握”。
《导言》确立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
在阐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导言》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方法。马克思将政治经济学理论叙述方法表述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并点明理论叙述要贯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指从有决定意义的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思维过程。它不是纯粹的思维运动,而是思维把握和再现现实的重要方法,是对“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贯彻。马克思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不是概念的自我运动,而是现实具体的运动在思维过程中的呈现;理论叙述不应是逻辑的自我推演,理论要再现现实,就要实现与历史过程的统一。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次序安排,应把握历史规律,次序安排应能体现各范畴所反映的各经济关系在现实社会中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基础,《导言》指出要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人体解剖”,并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五篇结构计划”。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遵循。
三、《导言》的当代价值
《导言》当中所展示的诸多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读懂《导言》对于我们领悟马克思思想的力量、研究马克思思想的发展,特别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导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研究立场和世界观、方法论上的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论基础是“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显著特征和根本动力就是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导言》中所蕴含的核心的研究立场与方法论,即无产阶级立场和唯物史观,为以上课题作出了深刻回答。
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遵循人民立场。马克思写作《导言》的初衷是为当时的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理论指导。尽管这与当下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具体背景有很大不同,但《导言》所蕴含的意在造福无产阶级的思想,应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得到继承并进行新的阐发。《导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总的导言”,彰显着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革命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理论旨意也在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可撼动的基本的研究立场。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论。经济现实总是呈现着纷繁复杂的形态,同时经济实践也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始终贯彻唯物史观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总体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的经济关系,也必然要对不断发展的具体的经济形式进行考察,才能从经济形式发展演化出的多种规定性的表现中把握其中的规律,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为理论。
《导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研究主题和理论体系建构上的科学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探索。无论是确定研究主题还是进行理论体系建构,都应从实践基础出发去找寻答案。《导言》明确将物质主产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强调政治经济学理论叙述与历史的统一性,这一思想逻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可得到直接运用。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中的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主题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现实。马克思在《导言》中所一再批判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存在的根本缺陷,对社会生产割裂开来的研究、对生产关系缺乏历史的认识、对生产一般规定和生产特殊形式的混同等等错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警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为依据展开理论研究与建设。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以我国的经济实际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实践为根据。马克思在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实际不断考察的基础上,抓住了范畴所表现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真实结构,由此对先前安排的范畴次序进行了修正,这是马克思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鲜活例证。正是因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经济实际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要实现现实过程叙于理论之中,就必须要坚持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作为建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贯彻始终的遵循。同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要进行“术语的革命”,打造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新范畴,进而构建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为出发点的话语体系,彰显“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