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的两性关系演进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021-02-27凌乐祥

关键词:私有制婚外情恩格斯

凌乐祥

(1.赣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488)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对两性关系的话题不再“谈性色变”,这本是一种社会进步。但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上不时出现一些涉及两性的特殊话题:被查处的某某官员有多少情妇,某某商人或娱乐明星有情人多少,某某女明星出轨了。时下,甚至有人竟以“包养情妇”作为“成功”男人的一大标志。人们在谈论此类话题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们对嫖娼卖淫和婚外情的容忍。此外,近年来的离婚率不断上升。人们在性道德上的滑坡俨然已成为社会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更为丰富。但是,面对上述一些有关两性关系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生活水平提高了,本应“仓廪实而知礼节”,为什么一部分人却陷入了“饱暖思淫欲”的泥潭?要充分认识和解决上述涉及两性关系和婚姻制度的问题,就必须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追溯人类历史上两性关系的变化历程,而恩格斯的经典理论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理论。本文以恩格斯在《起源》中的两性关系演进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的历史发展线索来检视嫖娼卖淫、婚外情、金钱婚姻和离婚等社会问题,为当代人们的婚恋观提供参考。

一、《起源》的写作原因及主要内容

在《起源》中,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第一次科学而系统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作了科学的预测,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下面从《起源》的写作原因和主要内容两个方面来认识这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

(一)写作原因

1883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马克思逝世。在整理马克思的遗作时,恩格斯发现了马克思对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作的摘录,并发现摩尔根的观点正好印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了完成马克思的遗愿和进一步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及顺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发展的要求,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着手研究《古代社会》,并提出了极富创见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学说,有力批判了当时资产阶级提出的错误学说。

(二)主要内容

《起源》初版于1884年,后再版了三次, 包括第一版和第四版两个序言及九章的主体内容。《起源》的第一章讲述了人类古代社会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的概况。第二章考查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四种家庭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一夫一妻制)家庭,提出了两性关系演变理论。第三章到第八章则探讨了氏族制度的形成和解体、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转变以及国家的起源等问题。第九章分析了人类社会经济基础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发展和变化,揭示了国家和文明社会的本质。

二、《起源》中的两性关系演进理论

恩格斯在《起源》中提出的两性关系演进理论主要以人类家庭形式的演变过程为基础。他在第四版序言中简要评述了前人家庭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用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分析人类历史上的四种家庭形式,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改变(原始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从根本上影响了两性关系的发展,促成了家庭形式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家庭史研究成果述评

在第四版序言中,恩格斯简要评述了巴霍芬、麦克伦南和摩尔根的研究成果。

1861年,巴霍芬发表了《母权论》,它标志着欧洲家庭史研究的开端。巴霍芬认为:在原始状态下,“毫无限制的性关系”普遍存在[2]20;人类社会先经历母系社会,后来才有了父系社会。恩格斯指出,巴霍芬把“现实生活条件”在人们头脑中的“宗教反映”当作两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历史原因,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1]20。麦克伦南认为蒙昧时代“杀女婴”的习俗直接导致了男子的过剩,进而相继产生了一妻多夫制、母权制和所谓的“抢劫婚姻”[1]20。在恩格斯看来,麦克伦南这种建立在个人想象之上的家庭学说也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恩格斯重点评述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基于对印度安人的田野调查,摩尔根在1877年发表的《古代社会》中详细阐明了内婚制和外婚制的关系。恩格斯认为,摩尔根“在原始历史的研究方面开始了一个新时代”[1]28。尽管后来《古代社会》的一些研究假说被推翻,但恩格斯坚持认为:“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1]15在充分肯定摩尔根的研究的同时,恩格斯明确指出,摩尔根所划分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显得暗淡和可怜”[1]38,因为摩尔根并未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

(二)两性关系与家庭形式的演变

在客观评价前人家庭史研究的基础之上,恩格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立场,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把握两性关系的演进和四种家庭形式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家庭形式作了科学假设。

1.原始状态的两性关系

摩尔根认为,人类原始部落内部“盛行毫无限制的性关系”[1]42。恩格斯也指出,为了生存,原始人类必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1]45。据此,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人类早期的家庭形式是“群婚”,且这正好是原始状态下的人类所需要的。与此同时,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能“戴着妓院眼镜去观察原始状态”,不然“永远不可能对它有任何理解”[1]47。

2.四种家庭形式的历史演变

在分析了原始状态下人类“杂乱的性关系”之后,恩格斯考查了两性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对应的四种家庭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

(1)血缘家庭

血缘家庭产生于蒙昧时代的初期,其主要特点是按照辈分来划分婚姻群体,不同辈分间(祖孙间、父母与子女间)禁止发生性关系。这种家庭形式较“杂乱的性关系”前进了一大步。

(2)普那路亚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期。“普那路亚”来自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同伴”。该家庭形式既排除了祖孙间、父母与子女间的性关系,又排除了嫡系及旁系兄弟和姐妹之间的性关系。这样,非血亲的两性关系代替了血亲的两性关系,这又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基于非血亲的两性关系(婚姻关系),在原始部落中逐渐产生了氏族[1]49。

(3)对偶制家庭

在蒙昧时代向野蛮时代过渡的时期,人类社会出现了对偶制家庭。在对偶制家庭中,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然而,男子有多个性伴侣,而女子则往往被要求严守贞操。这种两性关系缺乏牢固性,婚姻很容易解除。但是,它有利于人类种族的繁衍,因为它能更大程度地排除血缘亲属间的性关系。

恩格斯认为,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对偶制家庭还无法实行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经济,它仍是以共产制家户经济为主。在这种经济形式中,妇女不仅拥有自由,而且还拥有统治地位,因为集团内的妇女属于同一个母系氏族,而该氏族中的男子则来自不同的氏族。

在分析群婚向个体婚制的转变时,恩格斯从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发生的变化来阐释家庭形式的演变,揭示了两性(婚姻)关系变化的真正动因。随着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和增多,其归属问题使得古代共产制家户经济逐步解体,财产的继承问题迫使家庭形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财产为家庭所私有之后,“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废除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原动力”[1]67。就这样,母权制为父权制所取代。虽然这种过渡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过渡”,但它对女性的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1]68。

除了分析对偶制家庭向专偶制家庭过渡的原因之外,恩格斯还分析了“多妻制和多夫制”这两种“例外”的婚姻形式。恩格斯认为,多妻制是奴隶制的产物,它“限于个别占据特殊地位的人物”,并且“多妻主要是用购买女奴隶的方法取得的”[1]73。至于当时印度的“俱乐部婚姻”决不是“真正的多夫制”,它只不过是“群婚的一种特殊形式”罢了[1]73。

(4)专偶制家庭

专偶制家庭出现在野蛮时代的中高级阶段。它是建立在父权制的基础之上,其目的是为了使父亲的财产能够为自己亲生的子女所继承。恩格斯指出,专偶制家庭的“婚姻关系要牢固得多”,并且“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1]73。但是,丈夫却享有单方面解除婚姻乃至对婚姻不忠的权利。很显然,专偶制“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专偶制”[1]75。

通过考查专偶制的起源,恩格斯认为,私有财产在父子间的承续是专偶制产生的根本原因。专偶制是随着奴隶制和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也就是说,只要私有制存在,专偶制也必然会持续存在。所以,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任何进步的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1]78。人类文明时代的两性关系昭示着“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1]78。专偶制体现了人类文明时代两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立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杂婚制(男性的婚外情)与专偶制并存。在专偶制普遍存在的文明时代里,原始状态下的群婚性自由仍有残留。摩尔根提出的“淫游制”及其极端的表现形式“公开的卖淫”仍然可见[1]79。“淫游制”和“公开的卖淫”是父权制时代的产物,它们虽被诅咒,但那都只针对失足妇女,而不是针对男子。另一方面,妻子背叛丈夫与个体婚制并存。在父权制主导下的个体婚制时代,男子的性自由必然会引起妻子的反抗(如找情人),通奸也就“成为与个体婚制和淫游制并行的不可避免的社会制度”[1]80。

在分析现代家庭制度时,恩格斯探讨了专偶制家庭与现代性爱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当时西欧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婚姻,这种婚姻还无法解决专偶制的固有矛盾,其结果只能是“丈夫大肆淫游,而妻子则大肆通奸”[1]84。恩格斯特别强调,只有在无产阶级内部才会产生真正的爱情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因为在无产阶级内部,专偶制婚姻赖以存在的基础——私有制已消失。“无产者的家庭……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偶制的家庭了。”[1]85恩格斯还指出,妇女的最终解放必须建立在未来的公有制的基础之上。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对妇女解放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共产主义社会家庭形式的展望

在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家庭形式之前,恩格斯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三种主要的家庭婚姻形式作了高度概括。他认为:“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专偶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1]88恩格斯还指出,上述三种主要婚姻形式演进的特征在于“妇女越来越被剥夺了群婚的性的自由,而男性却没有被剥夺”[1]88。更有甚者,男性的性自由不但没有被剥夺,反而还“被认为是一种光荣,至多也不过被当作可以欣然接受的道德上的小污点”[1]88。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下,杂婚制“对男性的道德腐蚀比对妇女的道德腐蚀要大得多”[1]88。

然而,文明时代终将为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因为私有制被消灭,专偶制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才得以实现。那时,妇女无须为了生存而出卖自己的肉体,男子也“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1]96。个人的性爱(真正的爱情)将成为共产主义社会一切婚姻的基础。这种性爱与“单纯的性欲”和“古代的性爱”有着本质区别[1]91。它以男女双方的“互爱”为前提,具有强烈的持久性;并以男女双方是否出于爱情为“新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性关系[1]91。

三、两性关系演进理论的重大意义和当代启示

《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发表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研究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重大意义

恩格斯用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家庭形式和婚姻制度的变迁。恩格斯提出的两性关系演进理论为研究当下一些两性相关的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恩格斯揭示了两性关系的历史演进与社会经济制度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为,私有制是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的根本原因,它直接导致了男女双方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在恩格斯看来,女性参与社会事务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要让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其家庭和社会地位,就必须让女性更多地参与社会事务。这些论断对研究嫖娼卖淫、婚外情、金钱婚姻和离婚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恩格斯所展望的以个人性爱(真正的爱情)为基础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婚姻观念为当代爱情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当代启示

恩格斯的两性关系演进理论对研究当下涉及两性关系的一些社会问题有很大的启示,这些社会问题包括嫖娼卖淫、婚外情、金钱婚姻和离婚等。

1.嫖娼卖淫问题

德国妇女问题研究专家奥古斯特·倍倍尔认为:“卖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必要的社会制度。”[2]1741949年11月,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开始禁娼[3]。然而,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字,近年来由公安机关查处的嫖娼卖淫案件数:2016年为80 971起,2017年为88 091起。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当今社会也有嫖娼卖淫现象?

其实,恩格斯的两性关系演变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透视当下的嫖娼卖淫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恩格斯曾指出:“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专偶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1]88而专偶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私有制。“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4]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扬弃私有制。正是受到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在经济上、道德上、精神上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旧社会的痕迹”[5]。当下,仍有少数人从事嫖娼卖淫活动。对此,除了加强立法和加大惩处力度及加强性道德教育之外,我们还需依据恩格斯的两性关系演进理论,积极创造条件(如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妇女的再就业等),让妇女拥有“自身独立、平等的经济地位”[6],以平等的身份回到公共事务中来。

2.婚外情问题

婚外情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敏感问题。据研究,“中国婚外情发展的趋势是愈来愈多”[7]。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未达到恩格斯所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专偶制的实现条件。恩格斯认为,“旧时性交关系”(如杂婚制)对男性的道德腐蚀较女性更大。有关对婚外情的调查研究也印证了恩格斯的观点。参加调查的男性认为,他们的婚外情“重性”“与婚姻无关”“女人只是他们发泄欲望的对象”[7]。而参加调查的女性则认为,她们的婚外情“重情”她们“有丰富的情感”“有更多的负罪感”[7]。

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待和解决当今社会的婚外情问题,需要我们加强性忠诚的婚姻道德教育,通过婚姻心理咨询等途径来使夫妻之间形成更多的“相互爱慕”的情感,以维系双方的感情,尽可能避免离婚。纵观家庭形式和婚姻制度的历史变迁,专偶制(一夫一妻制)仍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过的最高级的家庭形式。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婚外情问题,就怀疑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一夫一妻制的合理性。

3.金钱婚姻问题

“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句俗语很清楚地表明,当下有年轻女性把金钱当作择偶的唯一标准。要分析这一金钱婚姻问题,我们仍然可以从恩格斯的《起源》中得到启发。

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婚姻的唯一基础是爱情。当然,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相互倾慕的情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因素的制约[1]90。目前,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等各方面还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暂时还不具备共产主义婚姻的基础条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婚姻基础,有助于我们抵制那种把金钱、权势和地位作为唯一标准的婚姻,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念。虽然我们坚决反对金钱婚姻,但是,在择偶时适当考虑对方的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不应受到指责。因此,我们认为爱情是社会主义婚姻的主要基础,但不是唯一基础[8]。

4.离婚问题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婚问题业已成为一个不小的社会问题。调查表明,导致离婚的因素有性格冲突、感情不和、婚外情、不良嗜好(如赌博和暴力)等。其中,近一半的调查对象是因为性格冲突和感情不和两个因素而离婚的[9]。恩格斯又是如何看待离婚问题的呢?

恩格斯在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婚姻时写道:“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1]96我国自1981年以来的婚姻法(包括2018年的新婚姻法)都明文规定,夫妻双方如系“感情确已破裂”,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其离婚。正如上文的离婚调查结果所示,感情不和(感情破裂)已成为离婚的最主要因素。虽然离婚自由可以使“夫妻双方从家庭情感的旋涡中解脱出来,使被压抑的个性得以解放”[10],但仅以感情不和为由就轻易选择离婚是一种轻率且对配偶和孩子均不负责任的行为。事实上,人们依据“感情确已破裂”条文就选择离婚是对恩格斯上述论断的误读,因为恩格斯是在展望共产主义的婚姻时提出上述论断的。如前文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婚姻不是以爱情为唯一基础,自然就不能用“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观点来评价。事实上,恩格斯对离婚问题是持谨慎态度的。他认为夫妻双方应多些包容,坚决反对在家庭和婚姻问题上采取不负责的行为[8]。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重要内容。”[11]上述社会问题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坚决以恩格斯的一夫一妻制(专偶制)理论来抵制西方社会的性自由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新时代的和谐家庭和社会!

结语

为了完成马克思的遗愿,为了进一步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也为了顺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式的发展要求和批判当时错误的资产阶级学说的需要,恩格斯撰写了《起源》这本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在《起源》中,恩格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立场,分析了人类社会家庭形式和婚姻制度的演变,揭示了私有制是促使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两性关系的历史演进理论,对当代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正确认识一夫一妻制的历史意义和本质,合理解决嫖娼卖淫、婚外情、金钱婚姻和离婚等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念,缔造和谐的家庭文明。

猜你喜欢

私有制婚外情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婚外情的解决办法
丈夫有婚外情,离婚能索赔吗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婚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