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史学习 筑牢信仰信念之基
2021-02-27■綦岩
■ 綦 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探索党史学习的普及路径,深入研究党史理论体系,树立正确党史观,有助于不断提高党员同志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有助于砥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青年,以学正心、以学修身、以学致用、以学创新,回顾党的历史,汲取智慧力量,加强党史学习,筑牢信仰信念之基。
一、树立正确党史观
正确党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奋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顺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凝聚全党智慧,满足人民愿望,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研判,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
学史明理。史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前人经验,探索历史的因果联系,以求避免重蹈覆辙,实现社会实践活动自觉控制为目标的科学。史学深刻解释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由于人们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于是通过研究历史、预测未来,也就更加的真实可靠”,进而唯物史观的逻辑思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党史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为主线,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规律,吸取党史发展的宝贵经验,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学史增信。史学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求真求实,穷尽毕生精力尽可能还原历史图像,通过义理、辨伪、考据充分理解和解释历史客体。史学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不是中立,客观也不是平衡”,客观倾向公平正义、褒贬是非、意存训诫,有利于树立社会风尚,培养人的品格情操,有助于敦风化俗、端正人心,有益于沉淀人的素养,弘扬文明诚信,构建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践行红船初心,在国民革命中,奋力激战打垮军阀,取得北伐胜利;在土地革命中,努力迎战粉碎国民党围剿,形成长征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全力奋战击败日本法西斯,获得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聚力前行,砥砺奋进,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用知行合一的实践观提升了中国人民的信心,笃行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信条。大灾大难面前不放弃、不抛弃,勇于担当,逆流而行,用完美的答卷兑现了初心的诺言,续写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崭新篇章,用一次又一次胜利赢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服。
学史崇德。史学是社会的显微镜,也是道德的放大镜,“以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例为素材,提供了一部生动的道德伦理的教科书,人生在世,为人处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心目中树立几个学习的榜样或楷模”,仿照他们的行为准则为人行事,把他们的嘉言懿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为政以德,净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提高人品修养。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锤炼党性修养,加强党的道德建设作为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关键,弘扬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歌颂家庭美德、陶冶个人品德,敢于面对错误,勇于担当责任。
学史力行。党史的知识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学习党史既要融会贯通,又要抓住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与本质,践行党史精神的指引,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形成党史树人之心、立人之智、育人之德的社会风气。学习党史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分析时代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合理的战略策略,抓住历史机遇,处理好党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好党史与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处理好民族复兴与世界变局的关系,将党史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搞好党史研究
党史研究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基础,党史研究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向与深入程度。党史研究要坚持原则、旗帜鲜明,要求真求实、论必有据,要系统全面、突出典型,要与时俱进,做到准确记录历史,尽力填补空白,在挖掘新史料,探索新理论,运用新手段,采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上多下功夫。
党史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对象、任务和特点。党史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历史现象和过程并解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党史与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的对象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研究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事实和确定事实的层面,而要普遍应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向发现事物、现象的内在因果联系,揭示事物、现象发展运动的规律层面进行探究。党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是党史研究的灵魂,主要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红色遗址和风俗习惯等。考据、校勘、辨伪是党史研究的基本功,史学研究中的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在党史研究中同样适用。党史事实在时间上一去不复返,在空间上不可再次接近,具有无重复性、有时空差异性。同时,党史研究也要侧重关注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特定方面或特定领域及其规律,具有时效性、时政性和前瞻性。
党史以客观历史为学科结构,按时间跨度分为建党时期、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等;按空间范围划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区域党史;按历史活动领域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等。随着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党史研究的成就与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也需要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概括。党史思想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党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纵向考察,党史的思潮与流派共同构筑党史史学史。
党史理论是党史对自身理论和方法进行反省、反思和认识的理论产物,是对党史本体论、党史认识论和党史方法论的深度思考。党史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党史观,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决地抵制曲解党史,丑化革命英雄、恶意诋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党史认识论主要讨论党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党史研究成果如何发挥社会功能。党史方法论是对各种党史研究方法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的性质与适用范围的理论阐释,回答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党史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求得到最佳研究效果的难题,有效地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
三、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书写红色家谱,培育红色基因,坚定信仰信念,增强自觉自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中共中央书记处印发《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将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为干部的初级课程。随后,党中央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学习文件中对党的历史作了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树立以研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实事求是的学习风气。
新中国成立伊始,高等院校就将新民主主义论列为公共必修课,讲授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过程和特点。1953 年,中国革命史课程替代新民主主义论课程,高等院校师生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打倒军阀,推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1959 年,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中国革命史课程调整为中共党史课程,进行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历史教育。其后,中共党史课程又调整为中国革命史课程。1998年,被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替代。2005年,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新时代,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单独开设中共党史课程,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编写独立的教材,教育青年将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潜移默化地感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波澜壮阔。
党史学习教育要从小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教育部把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开学第一课”等品牌教育活动。发挥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教材“主阵地”,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组织青少年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从小让孩子接受党史教育,学习革命英烈事迹,感悟党的伟大历史成就,从中源源不断汲取思想养分,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党史教育还要运用党史题材,讲好党史故事,努力让党史走进千家万户,惠及普通百姓。让长征路上“半截皮带”、抗战途中“八女投江”、解放战争“沂蒙六姐妹”等故事家喻户晓,让人民群众对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龚全珍、谷文昌、张富清等英雄耳熟能详。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要发挥好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的作用,充分解读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与烈士的故事,在学习党史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实现全面脱贫攻坚,践行初心使命。进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