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点突变解析短乳杆菌酪氨酸脱羧酶的关键催化位点

2021-02-27许国超

生物加工过程 2021年1期
关键词:多巴酪氨酸突变体

倪 婕,许国超,倪 晔

(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122)

生物胺是生物体所必需的一类重要含氮化合物,其作为神经递质,在细胞间信息传输中发挥重要作用[1]。生物胺包括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和酪胺,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细胞中[2-3]。酪胺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痕量单胺,具有多种用途:酪胺可作为多巴胺和章鱼胺的生化前体,这些物质是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剂[4-6];酪胺还可以用于制备降血脂药物苯扎贝特,通过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来降低血脂[7];此外,Olarte等[8]发现,酪胺可以作为胰岛素类似物刺激葡萄糖的转运,从而有效治疗Ⅱ型糖尿病。目前化学法生产酪胺工艺复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9-10]。而生物催化法以L-酪氨酸为底物,通过酪氨酸脱羧酶直接生成产物酪胺,具有绿色和高效率的优点,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酪氨酸脱羧酶(TDC,EC 4.1.1.25)是一种磷酸吡哆醛(PLP)依赖型氨基酸脱羧酶,负责合成生物胺和多胺化合物。Sandmeier等[11]通过序列同源性和保守结构域的进化分析,将氨基酸脱羧酶分为4个亚组,其中酪氨酸脱羧酶与3,4-二羟基-L-苯丙氨酸(多巴)脱羧酶、谷氨酸脱羧酶、组氨酸脱羧酶和半胱磺酸脱羧酶属于Group Ⅱ脱羧酶。TDC可以催化L-酪氨酸和L-多巴脱羧生成酪胺和多巴胺,并释放CO2。目前已经从植物、昆虫和不同的微生物中鉴定出多种TDC,包括果蝇[12],罂粟[13]、红景天[14],短乳杆菌[15-16]、粪肠球菌[17]、甲烷球菌[18]、芽孢杆菌[19]等。TDC催化的反应是多种途径中的关键反应,影响动物、昆虫中神经递质的合成以及植物中生物碱、芳香族挥发物和抗氧化剂的合成。此外,TDC还参与昆虫卵的成熟、免疫反应和肌肉发育。不同来源的TDC在序列上具有较大差异,而短乳杆菌来源的酪氨酸脱羧酶具有最高的比酶活。Pereira等[20]研究发现,短乳杆菌中的TDC可以在酸性条件下合成酪胺,通过脱羧反应中的质子消耗产生质子动力,帮助菌体对抗外界的酸性环境。目前关于TDC底物结合和影响催化活性关键氨基酸的报道较少。2014年,笔者所在课题组的Zhang等[15]实现了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brevis)来源TDC(LbTDC)的异源可溶性表达,该重组TDC催化L-酪氨酸及L-多巴脱羧反应的比酶活分别为134和58.6 U/mg。2016年,Zhu等[21]通过蛋白结晶解析了LbTDC晶体结构(PDB登录号:5HSJ,LbTDC)。

本研究中,笔者在晶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分子对接分析底物与活性口袋氨基酸的相互作用,选取活性口袋内重要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对突变体进行蛋白纯化,分别测定突变体对L-酪氨酸和L-多巴的比活力;并结合晶体结构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影响催化活性的关键位点进行结构分析,以期对其他酪氨酸脱羧酶的分子改造及酶法生产酪胺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和质粒

pET24a-tdc为笔者所在实验室前期构建,用于表达LbTDC;表达菌株EscherichiacoliBL21(DE3),Novagen公司。

1.1.2 培养基

LB培养基:酵母提取物5 g/L、胰蛋白胨10 g/L、NaCl 10 g/L;pH 7.0。121 ℃灭菌20 min。固体培养基再加入20 g/L琼脂。

LBG培养基:酵母提取物5 g/L、胰蛋白胨10 g/L、NaCl 10 g/L、葡萄糖5 g/L;pH 7.0。115 ℃灭菌20 min。

1.1.3 试剂

KOD-Plus-Neo高保真酶,Toyobo公司;限制性内切酶DpnI,TaKaRa公司;DNA Marker、蛋白Marker、质粒DNA小量抽提试剂盒,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Oxoid公司;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卡那霉素(Kan),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1.1.4 引物

本研究用到的引物详见表1。

表1 本研究所用引物序列Table 1 Primers used in this study

1.2 方法

1.2.1 突变体的构建

以LbTDC表达质粒pET24a-tdc为模板,使用KOD-Plus-Neo高保真酶进行全质粒PCR。PCR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成功后,使用限制性内切酶DpnI消化产物中的模板质粒,加10 μL已消化的样品到E.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冰浴30 min后,42 ℃水浴热激90 s,再在冰上放置2 min后,加入800 μL的LB培养基,放入摇床37 ℃培养1 h后,将培养液均匀涂布于含Kan抗性的固体LB平板,37 ℃恒温过夜培养。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菌落PCR验证,取验证成功的单菌落接种至LB培养基中,37 ℃、120 r/min过夜培养。将活化好的单菌落进行质粒抽提并测序,测序成功的单菌落加入30%(体积分数)甘油保藏。

1.2.2 培养方法

种子液培养:将测序正确的突变体接种至LB/Kan培养基,37 ℃、180 r/min培养10 h。

摇瓶发酵条件:将种子液以1%(体积分数)接种量转接至LBG/Kan培养基,37 ℃、180 r/min培养。当OD600达到0.6~0.8时,加入终浓度为0.2 mmol/L的IPTG诱导,25 ℃培养8 h。

1.2.3 TDC的蛋白纯化

将发酵液在8 000 r/min条件下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入适量A液,将收集菌体悬浮,超声破碎15 min。将破碎液在4 ℃、8 000 r/min条件下离心30 min得到的上清液用微孔滤膜(0.25 μm)过滤去除杂质后,使用AKATA蛋白纯化仪(His-Trap 5 mL镍柱)进行蛋白纯化。

上样缓冲液A液。25 mmol/L Tris-HCl(pH 7.4)、300 mmol/L NaCl、20 mmol/L咪唑、5 mmol/Lβ-巯基乙醇、10%(体积分数)甘油。

洗脱缓冲液B液。25 mmol/L Tris-HCl(pH 7.4)、300 mmol/L NaCl、300 mmol/L 咪唑、5 mmol/Lβ-巯基乙醇、10%甘油。流速为5 mL/min,采用梯度洗脱方法进行分步洗脱。

收集洗脱液进行SDS-PAGE分析,选取纯度较高的洗脱液,使用截留分子量为3.0×104的超滤管浓缩置换,当蛋白质量浓度大于10 mg/L后,将蛋白分装并使用液氮速冻,-80 ℃冰箱保存[22]。

1.2.4 TDC酶活力的测定

酶活测定体系(1 mL):10 μL合适浓度的酶液、40 μL PLP(2 mmol/L)、40 ℃预热的950 μL底物(2 mmol/L,溶于0.2 mol/L pH 5.0的醋酸钠缓冲液),40 ℃反应10 min后100 ℃灭活10 min以终止反应。将冷却的反应液在12 000 r/min条件下离心10 min,并采用微孔滤膜(0.22 μm)过滤后进行HPLC分析。

使用反相HPLC,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测定酪氨酸脱羧酶的比酶活。测定TDC对L-酪氨酸和L-多巴2种底物的活力,采用Bradford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液相检测条件:进样体积为10 μL,柱温30 ℃,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三者体积比为10∶ 90∶ 0.1。

TDC酶活力定义:在上述活力测定条件下,1 min生成1 μmol酪胺所需的酶量。

1.2.5 TDC与底物的分子对接

使用Discovery Studio 4.0将LbTDC(PDB登录号:5HSJ)与底物L-酪氨酸的分子对接。首先,删除晶体结构中的PLP分子作为蛋白受体,绘制外部醛亚胺(L-酪氨酸与PLP复合物)分子结构并使用Prepare Ligand工具处理、利用Prepare、Protein功能对受体LbTDC模型结构进行预处理;然后,用Receptor-Ligand Interaction模块下Define and Edit Binding Site工具,通过空腔定义受体中可能的结合部位,选择重要催化残基His241、Asp328、Lys392所在空腔为对接部位,并将自动生成的活性部位球体半径修改为1.0 nm;最后,使用CDOCKER工具进行分子对接操作。根据酪氨酸脱羧酶的催化反应机制及CDOCKER_ENERGY得分对所获得的构象进行筛选评价,选择符合催化机制且得分最高的构象为最佳对接构象。

1.2.6 TDC与底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以分子对接获得的结果为输入构象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使用Antechamber添加小分子GAFF力场;通过PBD2PQR在线工具使蛋白所有氨基酸侧链处于pH 5.0下质子化状态,并对蛋白质施加AMBER99SB力场;使用GROMACS 5.1.4软件对蛋白和小分子复合物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蛋白质运动轨迹。

在分子动力学(MD)模拟中,采取周期性边界,粒子网格Ewald(PME)方法用于评估长程静电相互作用。模拟步长2.0 fs,静电与范德华力截断值取1.2 nm。将小分子与蛋白的复合物置于八面体盒子中,加入TIP3P水分子模型,使水溶液密度为1.0 g/L。蛋白质与盒子边界最小距离设定为1.0 nm,加入Na+中和系统电荷。通过1 000步最陡下降法与9 000步的共轭梯度最小化,实现系统能量最小化,得到正确的起始模拟结构。保持系统粒子数目,体系温度与体积恒定,在313.15 K下平衡100 ps,再保持系统粒子数目,体系温度与压力恒定,在0.1 MPa气压下平衡100 ps。体系处于需要的温度和压力后,放开位置限制运行成品模拟并收集数据,收集3组10 ns的轨迹用于进一步的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突变位点的选择

为了进一步阐明底物与TDC活性位点的相互作用,笔者选择已经得到的LbTDC/PLP复合物晶体结构,删除结构中的PLP分子作为蛋白受体,对L-酪氨酸进行分子对接,得到酶与底物复合物结构。获得的活性位点由H98、M99、N100、N120、K240、H241、V294、G296、S297、T298、A330、Y331、K392、D398、H391、V396、P397和Y398等氨基酸组成。通过Discovery Studio软件分析底物与活性中心氨基酸的相互作用,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与其他来源的TDC相似,保守的H241的咪唑环与PLP的吡啶环形成π-π堆积作用;D328中带负电荷的氧原子(O3)与PLP带正电荷的吡啶氮(N1)形成盐桥[23];M99与L-酪氨酸的苯环形成π-sulfur相互作用;H98、Y331和Y398与底物复合物形成碳氢键作用。LbTDC的最适pH为5.0,与Huang等[24]的研究结果类似,在pH 5.0条件下,底物口袋表面所带的正电荷有助于L-酪氨酸的正确结合。

图1 底物与活性位点氨基酸之间作用力Fig.1 Interactions between L-tyrosine and LbTDC

由于LbTDC的高度灵活性,活性中心的loop区域在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选取LbTDC活性口袋中底物侧H98~E102的loop区域(图2),对这5个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将这些氨基酸突变为其他不同类型的代表氨基酸,包括侧链较小的非极性氨基酸Ala、极性不带电氨基酸Asn、带负电荷氨基酸Asp、非极性氨基酸Leu、芳香族氨基酸Phe、带正电荷氨基酸Lys和侧链较小的极性不带电荷氨基酸Ser,以探究其在催化中的具体作用。酪氨酸作为重要的催化氨基酸,其独特的苯环与酚羟基可能在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选取Y331和Y398这2个位点,将酪氨酸突变为极性氨基酸,以探究这些位点在脱羧反应中的具体作用。

图2 关键活性位点在LbTDC中的位置Fig.2 Structure of key residues in thecatalytic center of LbTDC

2.2 loop区域突变体的构建及比酶活分析

按照1.2.1节的方法成功扩增所有突变体,并将重组质粒通过化学转化法转入E.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选取测序正确的突变体进行摇瓶培养。前期研究发现,在LB培养基中加入5 g/L葡萄糖可以改善LbTDC包涵体现象,实现可溶性表达[15]。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表达的突变体进行蛋白纯化。以H98位点为例,突变体的SDS-PAGE分析结果见图3。根据图3结果,选取纯度大于90%的纯酶进行比酶活测定。

M—标准蛋白质;1—H98A;2—H98N;3—H98D;4—H98L;5—H98F;6—H98K;7—H98S图3 H98位点突变体SDS-PAGE电泳Fig.3 SDS-PAGE analysis of variants of H98

野生型LbTDC对L-酪氨酸和L-多巴的比酶活设定为100%;L—酪氨酸,L—多巴图4 H98-E102位点突变体对L-酪氨酸和L-多巴的相对比酶活Fig.4 Relative activities of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mutants on H98,M99,N100,S101 and E102

H98~E102位点突变体相对活力测定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H98位点突变体H98A和H98N对L-酪氨酸残留酶活力均小于5%,天冬酰胺是极性氨基酸,其侧链酰胺基团在pH 5.0下带电荷,因此H98N残存少量脱羧活力;H98D、H98L、H98F、H98S和H98K则完全丧失对L-酪氨酸和L-多巴的脱羧活力;与H98相似,当M99与N100突变为其他类型氨基酸后,仅M99A、N100D、N100S保留小于10%的比酶活;S101与E102突变为结构相似的氨基酸时保留较高的酶活力,S101A对L-酪氨酸和L-多巴的比酶活分别为29.1和19.7 U/mg,分别保留66.9%和74.2%的酶活力。Ser和Ala具有相似的较小侧链基团,因此突变为Ala后仅丧失少量比酶活,S101位点其他突变体除S101N外几乎全部失活;E102D对L-酪氨酸和L-多巴的比酶活分别为30.1和16.2 U/mg,分别保留69.1%和61.3%的酶活力,Asp和Glu均为带负电的酸性氨基酸,相似的侧链性质使E102D保留较高活力,E102位点其他突变体残余比酶活均小于野生菌株(WT)的10%。

2.3 Y331及Y398位点比酶活分析

Y331和Y398位点突变体比酶活测定见图5。由图5可知,Y398位点突变为极性氨基酸后,Y398N对L-酪氨酸和L-多巴的比酶活分别为5.44和1.08 U/mg,分别保留12.5%和4.6%的酶活力;Y398S和Y398T保留低于5%的酶活力;而当398位点的Tyr突变为极性氨基酸His、Lys、Arg、Glu和Asp后,所有突变体完全失活。331位点的Tyr在催化过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Y331位点突变为Asn、Ser和His后,突变体仅保留2%~10%的酶活力。

图5 Y398和Y331位点突变体对L-酪氨酸和L-多巴的相对活力Fig.5 Relative activities of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mutants on Y398 and Y331

2.4 突变位点的作用分析

通过对MD模拟轨迹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模拟过程中底物与蛋白复合物的代表性构象,并对该构象进行结构分析。M99与E102形成的loop区域与底物作用力分析,结果见图6。由图6可知,H98侧链吡啶环氮原子与酪氨酸的羧基形成重要氢键(N—O,0.27 nm),M99侧链的硫原子与L-酪氨酸的酚环形成π-sulfur相互作用,N100的侧链氨基与L-酪氨酸的酚氧形成氢键(N—O,0.31 nm)。组氨酸是蛋白活性位点和结合位点中最常见的极性氨基酸,其侧链pKa约为6.5,最接近生理pH,这意味着组氨酸侧链容易得到或失去质子[25]。而LbTDC中H98通过氢键作用固定底物羧基位置,使L-酪氨酸的羧基垂直于PLP的共轭π平面,这种构象有利于高效脱羧反应的进行。

图6 LbTDC中底物与周围活性位点的相互作用Fig.6 Interactions between L-tyrosine andactive site in LbTDC

甲硫氨酸作为一种非极性氨基酸,在疏水底物(如L-酪氨酸)的结合与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天冬酰胺的极性侧链有助于与其他极性或带电原子的相互作用[26]。因此当L-酪氨酸进入活性口袋后,M99与N100位点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进一步稳定底物空间构象,在底物识别与结合中发挥关键作用。101位点丝氨酸较小的侧链可以减小底物与周围氨基酸的空间位阻效应,因此当S101突变为较小的丙氨酸后,仍然保留60%以上的活力,这些具有较小位阻的氨基酸侧链为底物酚环提供空间。

H98与E102形成的loop区域在底物的识别与结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氢键及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使底物羧基处于有利脱羧的构象,L-酪氨酸的羧基垂直于PLP的吡啶环共轭平面。根据Dunathan假说,这种构象是脱羧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27]。

将猪肾来源DDC结构与LbTDC结构的叠加表明,LbTDC中的Y398位点在DDC中为苯丙氨酸[17]。但Y398F突变体对L-多巴和L-酪氨酸分别残留9.8%和12%的比活力,这说明Y398位点的酚羟基在底物识别上发挥重要作用。当Y398突变为苯丙氨酸失去侧链酚羟基后,蛋白将无法快速识别底物,导致酶活力急剧下降。酪氨酸的苯环易与其他芳香族侧链形成π-π堆积作用,从结构可以看出,Y331的侧链与底物L-酪氨酸的苯环形成T-型π-π堆积作用,与H98和E102形成的loop区域一起稳定底物构象。

2.5 TDC底物结合位点的进化分析

尽管PLP依赖型氨基酸脱羧酶具有极为相似的三级折叠构象,但在进化过程中,每个脱羧酶通过进化获得与其底物特异性相关的独特结构元件[28],LbTDC也已进化出独特的底物识别区域。在LbTDC中,底物结合位点被深埋在活性位点空腔中,并延伸至PLP吡啶环的Si-面下。从PDB数据库中选取不同来源的Group Ⅱ脱羧酶晶体结构进行三级结构比对,包括人类来源组氨酸脱羧酶(PDB登录号:4E1O)、人类来源多巴脱羧酶(PDB登录号:1JS3)、果蝇来源多巴脱羧酶(PDB登录号:3K40)、短乳杆菌来源酪氨酸脱羧酶(PDB登录号:5HSJ)、人类来源谷氨酸脱羧酶(PDB登录号:2OKJ)和人类来源半胱亚磺酸脱羧酶(PDB登录号:2JIS)。比对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Group Ⅱ脱羧酶三级序列较为保守,且都存在H98~E102的loop区域。这段loop区域延伸至活性位点空腔中,并位于底物一侧,不同类型脱羧酶的loop区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使酶可以结合不同结构的底物,当底物进入活性口袋后,loop区域的氨基酸与底物发生相互作用,使底物脱去羧基转化为对应的胺产物。

图7 Group Ⅱ脱羧酶loop区域比较Fig.7 Comparison of the loop region between group Ⅱ decarboxylases

此外,在NCBI非冗余蛋白数据库中选取与LbTDC同源性大于40%的酪氨酸脱羧酶序列,将这500个蛋白序列使用Bioedit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并对结果进行保守性分析,结果见图8。由图8可知,H98与E102形成的loop区域氨基酸在酪氨酸脱羧酶中高度保守,H98与S101位点在部分酪氨酸脱羧酶中分别为结构相似的Gln或Ala。为了验证保守性分析结果,构建H98Q突变体并测定其酶活力。H98Q对L-酪氨酸和L-多巴的比酶活分别为23.6和11.3 U/mg,分别保留53.8%和50.1%的酶活力。H98Q与S101A突变体保留较高比酶活与保守性分析结果相一致,这也证明了TDC关键活性位点在进化过程中的高度保守性。

字母大小表示在保守性分析中,该氨基酸在此位点所占比例对应纵坐标的概率图8 H98~E102间形成的loop区域保守性分析Fig.8 Conservative analysis of H98-E102 loop

3 结语

在蛋白晶体结构的基础上,使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得到酶与底物复合物结合结构。通过作用力分析获得与底物结合和催化相关的重要位点,并对这些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当这些位点突变为其他类型氨基酸后,酶活力大幅度下降。结构与进化分析确定了H98~E102间形成的loop区域、Y398和Y331位点在底物识别与特异性结合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固定底物构象,促进高效脱羧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为TDC的分子改造和生物催化法合成酪胺提供了结构基础和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多巴酪氨酸突变体
盐胁迫对水稻耐盐突变体sst芽苗期生长的影响
观察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
航天搭载小麦株高突变体研究初探
美多巴联合普拉克素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和尿酸水平的影响
烟草叶形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与关键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新的控制水稻粒宽基因获发现
白芍多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筛选
枸骨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与抗氧化作用
吃酱油伤疤会变黑?
颤止方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帕金森病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