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都江堰城市演变特征的历史城市更新研究
2021-02-27张继引
张 继 引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1 研究背景
1.1 国内城市历史保护理论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研究尤为重视,普遍的观点认为,城市更新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1]。城市历史文化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南京大学张京祥认为城市历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由原有城市文化的差异化完成,来避免城市文化同质化严重的问题[2]。东南大学阳建强提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要完善城市历史保护的评价体系和城市设计的实施机制[3]。东南大学朱荣从城市记忆和城市形态的角度,通过心理学、社会学视角,探讨了城市历史的传承[4]。由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具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的主要方式是运用现有城市历史资料和城市设计实例,对城市问题进行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结合都江堰历史文化背景,对现有城市资料进行梳理,尝试从中提取出值得沿用的历史文化因素。
1.2 都江堰城市发展概述
四川盆地在远古的时代是内陆湖,后来因地壳运动和四面高山挤压使湖盆抬升而逐渐形成盆地。川西平原则是由岷江、沱江冲击而成扇形平原[5]。都江堰的发展,源自于水利工程,从最初的大禹治水开始,直到秦代的李冰父子将其完善,以解决成都的航运、灌溉和城市用水问题。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于山地与平原的结合处,因势利导,以渠首为原点呈放射扇形状展开,整个城区形态的布局也以古堰为核心,从岷山到平原,疆土略为葫芦模样[6]。都江堰城市的建筑群从总体的发展来看,呈现出以河流为导向的发展模式。都江堰城市形态演变图见图1。
图1a)为秦朝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城市的起源是呈扇形展开的河流及不同的支流,建筑群落较少;图1b)为宋朝时期都江堰城市的大致范围,建筑主要集中在不同河流支流以及山脉的交界处;图1c)为明清时期,都江堰的城市规模依然不大,但可以明显看出城市边界随着不同支流,沿河流两岸继续发展;图1d)为20世纪70年代都江堰的城市轮廓,城市规模陡增,依旧体现出城市沿河流导向生长的趋势,道路路网和河流导向一致,呈发散状,城市沿着路网和河流延展出各个不同的城市片区;图1e)为2010年以后的城市现状,规模较大,不同支流道路形成密集网络,划分出各个街区。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部分街区出现空白和混乱的情况。
1.3 蒲阳河流域场地现状
蒲阳河位于都江堰市市区中心,河流穿城而过。本次所选设计范围如图2所示。
由表1可见,随着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场地中得到了体现,主要表现在于以下几方面:
1)街区肌理尺度失调,场地尺度和原有老城区尺度不符,场地毗邻历史城区,在城市肌理上形成了割裂,并且伴随着场地尺度的失调,出现局部街区尺度过大,而街区内部又是封闭式的小区,影响了人的可达性。
2)商业业态结构不清晰,蒲阳路、兴盛街、观景路一段等街区均为五层左右的老旧小区,小区底层沿街为商铺,没有集中的商业服务,各种杂乱的商铺分布其中,种类繁多。仅有蒲阳河南路上段沿河一侧,街道业态稍显清晰,多为娱乐茶馆,分布于沿河建筑的一层、附近的室外区域以及地下活动空间,商业空间也较为丰富。
3)城市形态演变规律消失,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城市用地状况受经济、城市规划、交通等各个因素影响,蒲阳河的导向性消失,沿河街道出现了闲置的废弃用地或待开发用地,建筑分布混乱,绿化以零散的植被分布于建筑间隙和空地之间,缺乏大面积的公园,周边居住的市民几乎没有可以用于体育活动的公共绿化空间。
4)城市历史设施缺乏保护,蒲阳河南路上段沿河对岸有一座超过五十年的老厂房,结构为红砖木屋顶,处于搁置状态,旁边为市政施工场地,随时面临被拆除的危险。蒲阳河中央有一座废弃的水电站,未能得到二次利用。
表1 场地现状调研表
2 都江堰旧城更新的控制条件
城市更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开启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住户的生活条件、美化城市环境和复兴城市中心的经济、重塑城市意象的作用;另一方面若引导控制不当,则会成为摧毁城市历史文化的力量[7]。因此需要防止历史城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新旧城区割裂、建筑风格同质化、城市尺度失调等问题。
2.1 城市形态演变
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空间和内部组成部分的深层结构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显现特征[6]。城市形态的研究包括: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城市内部形态(城市内部结构的组成)、空间形态、文化形态等不同的方面,其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城市地理环境、城市空间构成、建筑分布、城市分区、城市历史文化演变进程的研究。
2.1.1城市形态的完整构建
确定历史城市的城市形态要素不容忽视,需要从城市历史发展的角度寻找城市的构成要素,包括城市的物质构成和非物质构成(文化因素),在构建完整的城市形态时,历史城市往往呈现出不完整的形态格局,由于漫长历史中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影响,加之缺乏保护,城市的许多精秀的组成部分被消弭。即便是幸存下来的文化遗迹,也呈现出孤立、分散的状况。综合考虑城市历史和现状,建立完整的城市形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2.1.2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
伴随着城市历史研究、考古发现,城市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得以体现,历史城市往往具有其独特的城市演变轨迹,如:西安的城市布局如同方格网状向外扩张、都江堰以水流为导向等。这种特别的城市生长模式经历了过去漫长历史的演变,是除了建筑文化遗迹以外的重要历史特征。如今不少历史城市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渐丧失其原有的城市生长规律,在城市的宏观尺度上,造成了新旧城区在城市肌理、空间布局和内部结构上的截然不同。
这种不同,也造成了城市更新中,历史城区和新城之间的割裂,而这样的割裂状况,无法靠改善单体建筑形式去弥补。因此要求在城市设计的层面,对城市形态演变进行研究。
2.1.3基于空间结构分析的城市发展研究
由城市的历史定位、发展要求出发,在尊重城市历史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得出新建城区的城市发展方法,在控制城市形态依循历史因素的同时,注重分析推导不同城市形态对城市经济、文化的影响。深入剖析城市空间层次,根据城市现状提出的要求,对具体的城市空间采取对应的设计策略,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和丰富的城市功能。
2.2 建筑风格演变
历史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风格的延续和发展是最基本的要求,从目前我国大量的城市更新中所汲取的经验来看,由何镜堂院士提出的“两观三性”(两观:总体观、科学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解决我国历史建筑向现代建筑延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也符合历史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和不断发展的城市需要所提出的新的设计要求。
2.2.1历史文化体现
建筑形式应符合当地文化特征,要求建筑能够体现出当地的气候特征、人文面貌和宗教信仰。建筑的文化性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起引导因素,不仅有利于统一城市中的建筑风格,还能够凸显出本地文化特征,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良好、和谐的街道,势必会展现出城市固有的文化特征[8]。
2.2.2建筑差异化
特有的城市历史产生特有城市建筑文化意向,但由于建筑功能、规模、用地状况的不同,必然会产生特有的建筑形式,但在当今的古镇建设当中,建筑文化的形式化显得过分僵硬了,风格固化统一,同一片区建筑风格呈现出同种符号、同种设计手法的简单复制,缺乏多样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筑趋同化的问题在本次都江堰场地附近的仿古历史街道尤为突显,每一栋建筑尺度类似,建筑材料和做法相同,建筑立面皆为灰色仿古砖和黄色木格窗组合,屋顶皆为灰瓦坡屋顶,和传统历史街区建筑的多样性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新建的历史街区,虽然形式是传统建筑,但显而易见是批量设计生产的结果。一味简单模仿运用传统建筑形式,不仅对传承城市历史记忆没有帮助,同时会对城市建筑多样性造成破坏。
良好的城市更新,在传承历史符号时,应要结合适当的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适当的文化符号的异化[9],来延续历史城市的建筑多样性。
2.3 历史设施的保护与再利用
历史城区的文化遗迹保护状况目前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节奏较快,城市更新中的原有城市基础未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二次利用,随着大量新建筑的修建,历史街区被完全掩盖,不仅浪费了建设资源,还加剧了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之间的矛盾。
蒲阳河沿岸存在一栋五十年以上的老旧工厂,以及一座水上荒废的水电站,幸存的两栋建筑物具有浓厚的工业气息,向人彰显着蒲阳河沿岸几十年前的工业历史风貌。随着城市的更新,这块场地已经成为了居民区,各个街区被混乱的公寓、商业所占领,原有的工业风貌已经消失殆尽,仅剩保护状况堪忧的两栋工业建筑。
因此,将原有场地中可以用部分保留和改善,保护和更新同时开展,才能让城市历史文化以新的方式融入到城市发展当中。
3 城市演变规律的探究
基于对都江堰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入了都江堰城市形态演变规律,对场地肌理进行修复和更新。整个场地,可以作为都江堰城市的一个局部缩影,利用城市形态的演变规律,生成符合城市尺度的街道肌理、产业结构。同时,也要将场地现有问题纳入考虑范畴,以解决场地中的功能问题。
故中华腹地的武陵传统聚落,不论是气韵美或和谐美,往往为巧借因势,依据其原生态的峡谷地域以及特有的八大体系的武陵文化,并结合周易环境美学中风水学原理,在进行整体考量后,于自然、偶然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形成。因此,可以暂得这样一个结论,聚落的构成包含了诸多的因素,其中不仅仅是周易美学等社会文化,还与自然环境、人类的参与及时代背景等密切相连。不过,单从美学角度来说,周易风水原理对于传统聚落的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 场地演变模型的建立
在确定引入城市演变轨迹作为场地设计考虑因素后,根据城市的发展过程,研究出适用于局部场地的演变方式,本文暂且将这种场地的演变方式称为场地演变模型。场地演变模型,并不意味着照搬城市历史发展模式,而是应该兼顾历史轨迹和现状需要,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多功能城市空间。
3.1.1更新策略的选取
由都江堰城市形态发展轨迹,可提出都江堰城市发展规律,城市以河流支流为中心,建筑群落沿河流两岸向两边发展,体现出明显的河流导向性,在城市片区的肌理修复中可以作为合理的旧城更新逻辑:即恢复蒲阳河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导向作用,建立滨河核心区域,同时整理旧城业态,将不同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沿河流引入河流两岸。以上是基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设计提出的要求。
从场地现状的整理,可以发现:场地分区混乱,荒废用地较多,缺少核心城市空间等问题比较突显。因此,需要结合居民需要,打造多功能社区,实现街区功能的合理分布,创造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以上是基于场地现状对设计提出的要求。
3.1.2演变规律的提出
在都江堰城市设计中,从城市历史演变规律中抽象出城市发展的形态,利用城市发展形态引入场地设计,细化城市街区和公共空间,解决现有的场地功能问题。
都江堰的城市形态演变,引入仿生学的观点,由于其主要特征在于以河流及其分支为主导,街区沿河流及支流生成,被抽象成为一种类似“树叶”的演变模式,即由一条主干(蒲阳河),分散出不同支干(主要街道),街区形成类似植物细胞的结构,附着于支干和主干之上,这样便于城市核心区域的打造,同时解决土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如图3,图4所示。
3.2 遵循城市演变规律的深化设计
引入城市演变规律后,从城市尺度上呼应了城市发展历史,在继续深化城市空间和城市街道的设计中,还要解决场地现状所提出的功能问题。在本次城市设计案例中,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蒲阳河发散出的核心街道设计、场地中核心城市空间设计。
3.2.1支干(沿蒲阳河发散的街道)设计
结合蒲阳河场地中对场地分区的要求,将与蒲阳河连接的四条街道打造成不同的主题片区,其中包括:商业街、绿化链、教育长廊、创客中心,每条街道功能的选取充分考虑其周边建筑类型和地理位置,如:商业街毗邻历史街区,又和高铁客运站相连,有大量的客流;教育长廊以泡桐树小学为基点,便于打造集教学设施、教学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室教学中心。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街道服务设施、交通设计以及沿街业态等。
3.2.2城市核心空间设计
城市核心空间以公共空间为主,结合场地历史设施,打造支干街道上的空间节点,综合考虑场地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其中包括:商业街当中的商业广场、绿化链上利用老厂房改建的图书馆、教育长廊上利用水电站改建的少年文化宫,以及文创中心的办公区。丰富场地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合理利用环境优势,如:商业广场不仅位于客流集中区,并且开阔的广场视野辽阔,还能让游客远眺远处的青城塔,提亮城市的核心空间。
城市设计示意图如图5所示。
4 结语
历史城市具有其固有的城市形态特征和演变规律,通过对都江堰蒲阳河段旧城更新的策略研究,得出历史城市旧城更新中几个重要的控制条件:城市演变规律、历史设施保护、建筑风格控制。城市的历史因素是层次化体现的,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兼顾由城市层面到建筑层面的问题,同时兼顾历史设施维护和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