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临床研究
2021-02-27王燕
王燕
(格尔木市人民医院,青海 格尔木)
0 引言
肝衰竭是急危重症之一,其中一种类型就是慢加急性。多数肝衰竭的病因在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黄疸、腹水为主要症状,合并存在排毒排泄紊乱,临床病情复杂多变、进展快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1]。临床上目前还尚未形成肝衰竭统一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就我院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归纳,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治疗资料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入选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排除合并精神病、全身严重性疾病患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年龄26~77 岁,平均(54.8±0.2)岁;早期12 例、中期10 例、晚期8 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2;年龄33~72 岁,平均(55.1±0.5)岁;早期10 例、中期11 例、晚期9 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复方甘草酸苷片3 片/次,3 次/d,口服;前列地尔2 mL+10 m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根据ALB、PTA 水平选用人血白蛋白、血浆。积极预防并发症,让患者卧床休息、保证营养,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改善肠道微生态。
观察组则在上述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辨证治疗:①气虚淤黄症者主证为尿黄、舌质暗红、身目具黄、面色晦暗、纳呆、脉弦、乏力、苔白,临床治疗中辅助使用益气解毒化瘀方,发挥益气解毒、温阳化瘀的作用,方用:虎杖15 g、白术30 g、炙黄芪30 g、鸡内金20 g、太子参15 g、制附子10 g、丹参30 g、茜草30 g、茵陈30 g、豨莶草30 g,水煎服,早晚服用。②湿热淤黄症者主证为胃脘痞满、身目具黄、舌苔黄腻、尿黄不利、舌下脉络粗、瘙痒,应用凉血解毒化瘀方,方用:赤芍60 g、丹参30 g、豨莶草30 g、茜草30 g、茵陈30 g、白花蛇舌草20 g、栀子10 g,水煎服,早晚服用。③随证加减方,对恶心呕吐明显者增加陈皮和姜半夏,对口干者加用郁金、川楝子,对失眠者增加酸枣仁和合欢花,对腹胀者增加莱菔子和沉香,对腹泻者增加炒薏苡仁和茯苓,对食欲不佳者增加鸡内金,对五心烦热者增加女贞子和旱莲草,对痰湿重、舌苔腻者增加陈皮和砂仁,对皮肤瘙痒者增加牡丹皮。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判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凝血酶原活动度高于60%,肝功能正常,中医症候积分下降95% 以上为治愈;临床症状缓解、肝功能基本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提高50%以上,中医症候积分下降70%以上为显效;临床症状还转,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25%,肝功能好转,中医症候积分下降30%以上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包括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B(白蛋白)、TBIL(总胆红素)、PTA(凝血酶原活动度);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败血症、胸水、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50.00%,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ALT(47.5±1.6)U/L、TBIL(147.9±12.6)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ALB(34.5±1.6)g/L、PTA(60.5±1.6)%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16.67%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s,n(%)]
表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s,n(%)]
3 讨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危重、进展极快、并发症率极高,临床上尚未有特效治疗方案[2]。慢加急性肝衰竭西医治疗中以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等为主,虽然其起效快,但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生理功能损伤[3]。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能提高疗效、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损伤[4]。中医学上没有肝衰竭概念,但其与中医学上黄疸相当[5]。中医又将黄疸分为急黄、黄疽、瘟黄、厥证等类型,将其病理归为湿、热、毒、火、淤等,中医治疗推荐多管齐下的治疗方案,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全面调节,这种治疗理论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复杂性、多边形相符[6]。我院针对不同证型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应用凉血解毒方、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并随证加减,其中茵陈、赤芍等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功效,丹参能有助于活血化瘀,豨莶草可调节凝血、缓解炎症,虎杖能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白术能温阳健脾,鸡内金能健胃消食、改善胃肠动力,制附子则可以温阳固表[7]。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能积极调整肝功能,一方面能提高疗效,另一方面能减少药物性不良反应,且随证加减治疗方更具有针对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