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认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2021-02-27姚祚星向秀清胡高俊李鑫
姚祚星,向秀清,胡高俊,李鑫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护理系,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卫生部门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全球糖尿病患患者数为3.66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5.52亿。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重、生活水平改善和不良生活方式所致肥胖人群的增加,糖尿病防治形势日趋严峻,造成巨大的资金和资源上的浪费。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3],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糖尿病造成的死亡,也居当今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近年内增长很快,死亡率已上升至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位。
疾病解释模式(Explanatory Models,EMs)指的是不同疾病认知导致不同的疾病解释,从而出现不同的遵医行为,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本研究基于疾病解释模式的理念,对德阳市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其从疾病解释模式入手,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常识模式和自我管理,为后期德阳市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干预和自我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0年1月-2021年3月对德阳市各个社区筛选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164例。纳入标准:调查对象需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层版)》[4]中有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对象有相关脏器功能不全,包括心肝肾等功能障碍;②对象伴相关恶性疾病,包括肿瘤、严重血液系统疾、严重免疫系统疾病病者;③对象伴认知障碍者;④对象伴急慢性感染疾病者。
1.2 调查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制定相关调查访谈表,量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解释模式或疾患表征);②患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照顾情况;③患者的心理适宜性;④患者的文化特殊性。
同时采用知识、态度以及行为调查量表(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KAP)和应用自我管理行为问卷(summary of diabetes self care activities,SDSCA)分别测量对象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前者含知识、态度、行为3个维度,共计15个条目,分别赋值1~5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越高[5]。后者包含含6个维度,总分0~77分,得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佳[6]。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计量表示,计数资料用例(%)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对象基本情况
问卷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问卷对象基本情况
2.2 疾病获得认知分析
在疾病获得认知方面,仍有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不清晰,15.85%对象认为“糖尿病发病与胰岛素无关系”;23.78%对象存在“糖尿病是传染性疾病”;20.73%对象存在“不好的饮食与糖尿病无关系”等等错误认知。见表2。
表2 糖尿病对象疾病获得认知比例分析(%)
2.3 糖尿病自我认识和重视程度分析
在疾病自我认识方面,有90.85%的对象知道糖尿病需要“管住嘴、迈开腿”;但仍有部分患者有认知偏差,29.88%的对象“相信有彻底根治糖尿病的配方”、25%的患者认为“可以不服用降糖药,代以降糖保健品”。在重视程度上面,有51.22%的调查对象每周至少检查一次指尖血糖,仅有12.2%的对象能知晓空腹及餐后的血糖正常值。见表3。
表3 糖尿病自我认识和重视程度分析(%)
2.4 对象的知识、态度以及行为调查量表(KAP)评分和应用自我管理行为问卷(SDSCA)得分
在KAP得分中,知识得分(8.49±1.18)较低,而态度和行为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在SDSCA得分中,血糖监测的得分最低,为(3.81±0.82),其次为足部护理(5.12±0.88)。见表4和表5。
表4 问卷对象的KAP评分()
表4 问卷对象的KAP评分()
表5 问卷对象的SDSCA评分()
表5 问卷对象的SDSCA评分()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危害巨大,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可导致残废和早亡。目前尚无方法可以根治糖尿病,只能靠血糖控制推迟并发症产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重新学习使患者心理社会受到极大的冲击[7]。当被诊断为糖尿病时,是人一生当中的重要改变,不乏许多糖尿病患,一旦得知患病,像被难以逃脱的紧箍咒叩住,必须随疾病治疗去适应及改变其根深蒂固之生活习惯和行为态度,患者通常会经验到失去自我控制,而可能导致患者急性危机,此危机可能持续影响其一生之久,内心的冲突及煎熬实非一般人能以领会。而老年糖尿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可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需要量,患者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态度,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治疗的效果。而老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缺乏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对疾病抱持无所谓的态度,不在意疾病的原因。老年T2DM患者多采用消极的、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此时若只强调按时服药、遵医嘱行为而忽略老年慢性病患对疾病认知、因应策略心理层面的探讨,对其自我照顾及其生活的满意度必有其限制性,对糖尿病的控制也难达成其目标。
而本研究是基于疾病解释模式 (Explanatory Models,EMs)出发的[8]。在医疗照顾体系中,无论哪个部门的人员,潜意识中,多以此架构来理解疾病的全貌,因而,可以藉此比较医病之间的不同观点,此模式目前仍广为学者所运用。此架构的内容包括:致病原因(etiology),症状发生的时间与型式(time and mode of onset of symptoms),病理生理机制(patho-physiology),病程(course of sickness),治疗策略(treatment),其中病程包括严重度、生病角色、急慢性等。此模式旨在协助医疗人员能够快速掌握病患或家属对疾病的认知与观点,促使医病沟通更为顺畅。一般病患或家属的解释模式,在相同的架构下,除了内容不同于医疗专业人员外,也有其不同的特色。患者或家属依其关心的焦点,通常不会全面地构思出解释模式的全貌,而只着重在最显而易见的部份。而在本研究中,主要是体现在对象的患病经历(即疾病获得的认知)、对疾病的基本认知、自我重视程度[9-10]。而从数据可以看出,仍有部分对象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不了解,这样会出现自我病因溯源出现偏差,同时仍有部分患者对疾病有认知偏差;在重视程度上面,血糖的监测亦有所不足和欠缺。
综上所述,此次调查发现德阳市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认知属于中等水平,在部分认知上存在偏差。通过疾病解释模式可以更好了解其出现偏差的方面和原因,方便后续进行相应的认知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