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英雄》中秦王形象的误读分析
2021-02-26史光恒
史光恒
摘 要: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可以作为国产电影中鲜有的误读案例,这种对影片的误读范围颇为广阔,几乎涵盖了全部的观众甚至影评人。而其主要表现是将秦王定义为正面人物,以及将影片中的秦王与真实历史上的秦始皇一概而论。在本文的研究中,将针对该片是否在歌颂秦王以及影片中大量的误读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给予观众新的角度来审视影片。
关键词:电影;《英雄》;误读;秦王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3--03
对于影片《英雄》中的误解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为影片对秦王呈现歌颂与褒义的情感表达;其次,认为该片呈现出的叙事牵强,逻辑上不合理;还有就是认为《英雄》是文本较为空洞的视觉展现,对于感官享受的追求较高,而其中的内在思想感情较为缺乏;综上所述,由于观众难以有效地明确电影中表达的主題思想和风格特色,将其判定为纯粹的商业电影。本文针对关于对观众对于秦王的误读这个问题展开详细论述,而对于这个人物形象,观众所产生的普遍观点多为秦王是整个故事中的最终获胜者,或者其身上肩负国家兴亡之使命,同样与影片中其他主要人物暗合“英雄”这个叙事主题。然而实际上,秦王的人物形象并非是正面的,导演通过叙事和影像语言已然将秦王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表现在银幕之上了,想要厘清对于秦王这一人物形象的误读,就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的深入分析。
1、秦王的心理:恐惧之下的智慧
从影片伊始,对于秦王的性格和心理就有着细致入微的表现,譬如通过秦王之口来叙述多年以来为应对刺杀危机其所实施的极为严密的防范方法。因而,不难推断秦王在影片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其实并非意在展示其头脑上的优势,而是在营造秦王遭遇多次刺杀之后的心理,即对所有人都充满着绝对的怀疑,尤其是在三年之前经历了飞雪、残剑的刺杀危机后,秦王的内心敏感程度则更加严重,总而言之,风声鹤唳的环境造成秦王多疑的性格。这种性格特点在影片中的表现正是导演利用了视听语言所营造出的氛围,在景别上规避了中近景镜头,而是将距离拉远,让这个万人之上的君王孤零零地置身于空荡、寂静的宫殿之中,身边别无他人。楼阁殿宇的宏大气势与秦王一人的孤单和寂寞之间构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同时,在光线、色调上的使用加固着这种孤独和寂寥之感,同时也表现着秦王的恐惧心理。
因而,在如充满着压力的恐惧和怀疑之下,秦王对于无名的到来当然无法呈现出放松、惬意的状态,而是加重了心中的恐惧和怀疑,原因在于他无法清楚、确凿地判断出无名的真实动机,到底是因取了三位高手性命而单纯领赏,还是另有所图?继而秦王自然会进行推断,如若为了领赏,那么无名杀死一位高手即可,之所以要杀死三位高手,则一定与悬赏令上嘉奖勇士上殿步数的条款有关,即必须杀死三位高手,无名才能将与秦王的距离缩短到十步以内。正因如此,当无名告知秦王自己的招式名称为“十步一杀”时,秦王得以确信自己的生命再次遭受威胁,虽然表面上故作淡定,然而实则他的心理已经从怀疑转为确定,并积极地思考应对之措。
而观众之所以会对秦王这个人物形象产生误读,原因则在于忽视了视听语言所暗含的信息,片面地将塑造秦王形象所使用的镜头、调度视为对宫廷森严秩序和帝王君临天下的营造,没有正确解读影像之下的内在涵义。此外,观众同样被秦王镇定自若的表演所迷惑,此处的表演其实有着二重性,其一是秦王这个人物形象对于掩饰心中怀疑和恐惧的表演;其二则是演员陈道明在表演角色时使用的技巧和功力。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秦王的表演是成功的,否则无法迷惑面前意图取他姓名的刺客无名,然而秦王的表演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迷惑了观众,由于对视听语言没有彻底解读,观众无法了解秦王的心理特点,因而造成了误读,认为影片中所展现的秦王是一个正面形象,光明磊落,从容不迫。
2、秦王的策略:句句攻心
秦王在与无名会面之后,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与波动,譬如说,会思考眼前这个人是否是来取自己性命的杀手,被无名所杀的高手们是否是自愿赴死的,特别是残剑的死格外令秦王疑窦丛生。残剑作为一个曾经有意刺杀秦王的人,怎么会突然放弃了这个想法,以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导致残剑、飞雪接连毙命。对于秦王而言,这些扑朔迷离的事情值得详细的思考,秦王作为一名政治家,阅历自然是十分丰富的,推导出事件之间的关联和本质对他而言并非难事。特别是关于残剑的为人和性格,不仅是秦王反复思考多次的事情,也是秦王唯一能够较为把握的信息,因此必须以此作为武器,来去印证无名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秦王与无名之间的每一句交流都是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秦王对于几个剑客之间的关系洞若观火,单刀直入下能够更好地观察到对方的第一反应,进而掌握整体事态的变化情况。秦王在判定了无名到来的真正目的后,再度产生了疑惑,那就是对方既然是来行刺的,也成功地进入到距离自己十步以内的距离,可以说有十足的把握来行刺了,然而对方却并没有果断出手。那么,接下来如何保住自己性命,这是秦王所要仔细谋划的,而秦王的应对方式就是用语言进行心理施压,以求无名自己主动放弃刺杀行为。
秦王心中非常清楚,对于无名这样的侠士,对其示弱求情是无法奏效的,所以只能用语言作为进攻的武器,以求攻破无名的心理防线。故而,秦王首先挑明了无名的心理状况,即“杀气在乱”,然后再狡黠地将无名拉到了自己的身边,当然是心理上的靠近,即表达最了解自己的居然是刺客。接下来,秦王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对自己性命的担忧,虽然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所想,但是他的言语则要表现出心怀天下的大气,并不断给无名的心理施加压力,最终使得无名陷入如果成功刺杀秦王,那么自己则仁义皆失,有违侠义之名。
所以当秦王似乎开悟一般地感叹道:“……剑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杀,就是和平。”他的动机实际上就是想让无名放弃刺杀计划,而不是真的在谈论剑法或者和平。而观众想要对秦王的心理以及策略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就不能忽略导演所使用的一系列视听语言,譬如能够映衬秦王紧张心情的钟声,以及通过近景、特写镜头所展现秦王面部表情细节。只有对这些视听语言进行透彻解读,才能真正体会到秦王的真实心理,明白秦王在这段情节中并非心怀天下,而是时刻担心自己的性命是否安全。
3、秦王的對照:无名
通过对视听语言和秦王心理的分析,不难发现,在秦王与无名之间,不仅仅存在着戏剧上的张力,而且还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照。特别是厘清了观众对秦王的误读之后,我们能够发现这个人物极为多疑、狡黠,并没有心系天下的可贵品格,秦王的种种表现皆为障眼法,虽然其中的确有真情流露的成分,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一条性命。因此,这部影片的本意当然不是歌颂虚构的秦王或者真实的秦始皇,而是在借助虚构的故事和人物设定来探讨人性。
与秦王相比较,无名则更为光明磊落,作为刺客他已经做好了只身赴死的准备,而且他所敢于付出的并非只是自己的性命,还有其他几位侠义之士的生死之托。秦王担心的只是自己的安全,而让无名痛苦的则是权衡朋友的嘱托和天下人安危孰轻孰重的问题。所以当我们真正读懂故事中人物的真实心理动机,才能体会到无名身上的无畏精神和牺牲精神,对比之下,更加衬托出秦王的自私和虚伪。由此,观众才能对秦王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那就是秦王的种种表现并非是在忧心国民,而是为了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一系列策略。因此,倘若观众完全读懂了二人的真实心理,也就对故事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无名面对秦军所发射的成千上万支利箭面不改色,这种“视死忽如归”的气魄和情怀更加映衬出秦王的自私和心机。
然而,观众对于秦王这一人物的误读却又情有可原,因为影片中所交代的信息的确是将虚构的艺术形象秦王和历史中真实存在的秦始皇混同了起来,特别是影片结尾处通过字幕交代的信息其实在升华主题的同时,对观众形成了误导,因此有评论称张艺谋在“赞扬、讴歌秦始皇”也不足为奇。
结语:
综上所述,《英雄》影片中借用的“秦王”的历史形象从本质上来说并不具有真实性和还原性。观众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认识所出现的局限,一方面是因为对于电影试听语言的解读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影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交代的信息呈现出了暧昧不清的现象,进而引发了对于秦王的认识偏差。实际上,对这种误读进行分析的价值正是在于提醒相关从业者在塑造人物时应考虑到受众的审美能力和对信息交代的准确性、完整性,进而创作出更为精良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任兴燕,李维刚.问影音格致别样红——《秦颂》、《荆轲刺秦王》、《英雄》视听影像比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11):128-128.
[2]李嘉,刘海燕.真实的与唯美的《荆轲刺秦王》与《英雄》的电影声音风格[J].电影艺术,2005(2):106-109.
[3]熊文佳.从电影本体心理学分析影片的隐藏含义——以张艺谋《英雄》为例[J].艺术评鉴,2020(1):131-132.